內容摘要:文章以20世紀為起點,系統梳理20世紀以來漢字形體演變在規律這個方面的相關理論成果,從而更加清晰地了解漢字形體演變研究的發展脈絡。
關鍵詞:漢字 形體 演變
綜合以往的研究,漢字形體演變規律主要有簡化、規范化還有訛變現象,而且在最近幾年的研究中,有不少學者也在簡化、規范化和訛變三個方面提出自己的新看法。下面我們將對這三個規律研究的梳理:
一.簡化
漢字的形體主要是朝著簡化易寫的方向發展的。
1.對以往研究的分析與回顧
(1)對簡化現象的看法研究
唐蘭在(1981)中,曾談過“文字的演化,從理論上說,應該是向著簡易的目標前進的”,并以“各、正、酗”等字的簡化為例,說明漢字趨簡的傾向。
林澐(1986)在分析簡化問題時,認為“秦先文字發展到小篆,簡化主要為原始圖像變為易寫的符號,而非筆畫的減少”。裘錫圭(1988)也認同漢字形體主要經歷了由繁到簡的過程。朱海娟、徐瑞在(2007)將簡化又分為字體簡化和字形簡化兩個方面。
(2)簡化方法的研究
高明(1996)提出刪減、替換等五種漢字形體的簡化手段。
張桂光(2004)通過對古文字形體進行研究,對高明的研究成果進行合并,總結出三種簡化方法:把符號進行線條化和筆畫化處理,刪字體中不重要的部分,替換繁雜的偏旁。
(3)簡化影響的研究
以往的研究中,唐蘭、裘錫圭、林澐、高明等都支持漢字簡化省時省力的看法。
對漢字形體簡化這一規律,我們認為還要關注簡化帶來的消極影響,漢字簡化也有負面影響,有時簡化字破壞了漢字形體原來的結構,給我們推知漢字的本義造成了不少的麻煩。
從以上來看,以往學者對簡化的研究主要體現在簡化方法、簡化現象的認知以及影響等幾個方面,研究成果具有局限性。除上述外,我們認為還有簡化出現的原因也是值得研究的,但是限于當時的資料,學界對其他方面研究很少。
2.近幾年對簡化規律的研究
隨著漢字簡化研究的深入,目前也有不少學者對簡化這一現象進行探究,主要有周園、胡雙寶、劉昀、秦學武、何林英等幾位研究者。我們通過整理,發現近幾年漢字簡化規律的研究主要體現在以下三類:
(1)漢字簡化總體研究
近幾年來,有研究者注意到以往的學者單純地闡述簡化的現象等一些基本問題,但是卻不能加以系統的分類,于是,有些研究者便對前人的成果進行梳理。
最近三年,主要是秦學武(2015)在漢字形體演進一章中,以20世紀為時間維度,以兩岸三地為空間維度,重點梳理了百年來學者們在簡化的產生途徑、原因、類型和特點等基本問題方面的研究成果。不過,他在梳理的過程中,側重了成果的堆積,而不注重對成果的對比,所以顯得論述單調混雜。而且,他的文章中,涉及的最新研究成果并不多,沒有做到把握最新研究動態。
我們認為在整理前人的研究成果,寫研究綜述的時候,既要從縱向出發梳理出時間脈絡,也要橫向比較,對相同的觀點整合,對不同的觀點歸類,進一步提出自己的看法。
(2)漢字簡化創新研究
周園《從漢字構形演變看簡化問題》(2013)一文,在對以往研究回顧的基礎上,首先從漢字構形特征談起,通過分析漢字形體演變中繁化與簡化走向,認為“為了滿足人們省時省力的需求,所有的文字都朝著簡化的方向發展”。其次,她又對簡化現象進行了新的拓展,把簡化形式分為基本和特殊兩種形式。最后,她補充了以往研究沒注意到的簡化字成因,從書寫工具、漢字本身的運用功能、群眾心理和普及教育需要四個角度闡述了簡化字形成的原因。周園對簡化字成因形成的分析,補充了前人對此研究的不足。
2014年,劉昀一文從繁化與簡化的辯證關系角度來闡釋漢字簡化問題。他認為處理繁體與簡體,擇善而從。
何林英(2018)通過以點帶面,以小見大的寫法,從隸變的過程闡釋了漢字形體演變的簡化過程,證實了簡化的趨勢貫穿漢字形體演變的整個過程。
(3)漢字簡化影響研究
漢字簡化主流的趨勢必然會帶來一定的影響。
在上文中,我們談到了以往的研究者往往關注簡化帶來的積極影響,但是也應注意簡化也有消極的一面。
李麗紅、李洪霞(2011)就漢字簡化的優點和弊端提出了自己的意見,他們認為簡化符合了社會發展的需要,促進了教育的普及,也促進了中國文化在國際上的傳播;但是簡化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弊端,漢字簡化不僅造成漢字分辨率的降低,而且破壞了漢字本身的結構。
陳倩(2013)也認同簡化的兩面性,她提到漢字簡化一方面能夠減少繁亂,從而提高書寫的效率;另外一方面,簡化后,漢字便于識讀。同時,也要看到簡化使得漢字表意性減弱,給構字系統造成了混亂。
我們認為現在的研究是比較全面的,對于漢字簡化的影響,要一分為二地看待,既要看到簡化帶來的積極影響,同時又要兼顧簡化中的不利影響。
二.規范化
漢字的發展變化,從古至今一直沒有停止過,雖然變化的總體是朝著簡化的方面發展,但由于變化一般都是從偶然的、個別的變革開始,異體字很自然地就會大量涌現出來,這對于高效地發揮文字在社會交際中的作用,是極其不利的。另外,書寫出現的錯別字也不利于漢字的規范化。因此,漢字規范化趨勢不可避免。
以往的研究主要體現在對規范化分類方面:
蔣善國認為規范化分為符號化、統一化、勻稱化、規律化、工整化、簡體化六個部分,并對這六個部分進行了詳細的論述。他將簡化歸入到了規范化中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對漢字形體規范化的過程很大程度上是對漢字進行簡化的過程。張桂光《漢字學簡論》總結出規范化工作是三個劃一:偏旁位置的劃一、偏旁形體的劃一、偏旁構成的劃一。朱海娟、徐瑞《試析漢字演變的規律性》一文追溯了對漢字形體進行規范化的歷史,他們認為漢字形體規范化包括字體規范和字形規范兩個方面:字體規范就是對字體進行簡化;字形規范是對單個字的書寫符號進行規范,比如對偏旁進行固定,明確書寫時的順序等。
隨著各研究者對規范化探究的深入,現在研究領域也越來越廣泛:
1.規范化與教學書寫研究
在當今的教學中,規范化要求越來越受到重要。
漢琳、張宗賢(2015)認為要不斷增強小學生的漢字書寫規范的意識,提高小學生規范書寫的能力。蘇艷紅(2017)中首先提出“以漢字發展演變規律分析漢字教學規范研究,對于提高漢字教學質量,具有一定的發展意義”,并在此基礎上分析漢字形體演變規律對漢字規范教學的重要性,最后根據漢字發展演變規律總結出漢字規范教學的四個策略。此文對當今漢字的規范化學習具有實際意義。
張建民、徐小紅(2018)一文將對象擴大到中小學生,他們認為“在當前中小學教育教學階段,規范漢字化書寫已經逐漸成為必然要求,同時也是學生能力及素質方面重要組成部分,因而保證學生漢字書寫規范化也就十分必要”。此文章也提出了有關漢字規范化書寫的有效措施,文章的點睛之處在于提到了中小學進行漢字規范化的原因,并對其中原因進行了多方面的分析。
馬彩娟(2018)則是從教師角度出發,要求教師正確對待漢字的教學規范化問題,從而使教師去指導學生進行規范書寫。
2.漢字規范化標準研究
何占濤、張艷超(2012)首先對漢字規范化問題的形成進行了多角度的分析,進而以規范化問題形成為線索,提出了確定漢字規范化的兩條標準:一是根據漢字自身的內在發展演變規律,確定使用標準;二是根據現實生活中人們使用漢字的實際情況(能否提高交際效率),確定規范化標準。
3.漢字規范化與簡化研究
蔣善國(1959)就談到“漢字形體規范化的過程很大程度上是對漢字進行簡化的過程”。朱海娟、徐瑞(2007)也提出過“字體規范就是對字體進行簡化”。
近幾年的研究中,也有研究者對漢字規范化和漢字簡化進行過研究,主要有王寧和何林英。
王寧(2016)提出了與前人不同的觀點,他認為“漢字的簡化問題不完全包含于漢字規范化的范圍之內,漢字的規范化就是要發揚漢字簡化的優點,同時克服漢字簡化的弊端”。
何林英(2018)一文通過隸書中碑別字的正體規范來說明當漢字簡化影響到認讀的時候,就要對漢字進行規范,她總結到“規范化是漢字結構發展的目的,它一方面肯定簡化的成果,一方面又制止簡化造成的混亂”,她的觀點與王寧的看法可以說是異曲同工。
我們認為規范化和簡化存在聯系,但是兩者并不等同。規范化要比簡化的范圍更大一些,通過對漢字進行簡化,有利于促進漢字形體的規范化,但這只是一個方面。規范化還體現在對異體字的處理以及對錯別字的規范。
4.漢字書寫規范化對策研究
舒明志(2015)一文立足于當下的信息化時代漢字書寫規范出現的問題,提出通過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方法,增強社會的漢字規范化意識。
無獨有偶,杜佩雯(2018)對當下社會書寫使用中的錯別字和網絡語言影響漢字正確書寫兩種現象,分別提出不同的規范措施。
我們認為,信息化時代高新科技的出現,雖然給漢字信息處理帶來方便,但是在一定程度上確實造成了漢字書寫不規范的現象,需要采取措施予以規范。
三.訛變
對于訛變現象的研究,最早唐蘭(1981)中提到過殷商文字中已有訛變現象,但受到資料的限制,唐蘭先生沒有進一步考證。20世紀后期,訛變現象才逐漸受到重視,林澐、張桂光等學者把訛變現象作為重要問題進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特別是張桂光(2004)對訛變的定義、訛變的具體類別進行了詳細說明,他認為“訛變字實際上就是發生了訛誤變化的異體字”。張桂光之后對訛變的研究也是越來越多,林志強(1999)不僅進一步闡釋了訛變的內涵,而且分析了訛變形成的原因,尤其注意的是,他突破了只把訛變限于古文字階段的局限,要求把眼光擴大到整個漢字演變史;陳靜(2007)中對前人就漢字訛變現象的研究情況(訛變的定義、內涵、成因、作用等幾方面)作了總結,同時吸取了林志強的看法,也主張從整個文字發展進程中去探討訛變;朱海娟、徐瑞(2004)談到訛變是漢字符號的錯誤書寫,著重從小篆和隸書形成的時期來說明訛變現象。
現今隨著訛變研究的增多,對以往研究者的成果不斷豐富和創新。目前訛變的研究成果主要分為以下三類:
1.訛變定義的研究
羅秋燕(2013)一文在前人對訛變定義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對訛變的界定,她認為訛變后的字,不僅形體發生變化,本義也很難得知。
秦學武(2015)則認為訛變有廣狹之分。廣義的訛變指的是形體訛變,只要形體變化破壞了字的結構和形音關系就是訛變;狹義的訛變,指的是字的原理結構被破壞。他對訛變的界定更加寬泛化。
我們認為訛變是在整個文字發展史上出現的由于漢字符號發生變化,導致漢字構形理據變化從而破壞漢字形音義關系的一種現象。無論怎樣定義訛變,有一點是必須存在的,那就是訛變后,漢字的構形原理結構一定發生了變化,訛變是一種非常規演變現象。
2.訛變原因的研究
羅秋燕(2013)指出訛變產生有內外兩方面因素。內部原因從漢字本身去分析,主要是漢字表音、簡化、結構平衡等;外部原因則從書寫者、書寫材料和工具的變化等去探究。
劉明月(2013)也提出與羅類似的看法,只不過她從主觀與客觀原因進行闡述。主觀原因,她認為是“書寫者誤解或忽視了漢字的形義關系”;客觀原因則認為體現在漢字字形中形近部件的存在和漢字的簡化作用兩個方面。
彭再新和周鵬(2015),通過探究偏旁“舟”在甲骨文和隸書中的字體變化情況,得出漢字核心義項的變化是引起訛變現象的原因。我們認為與其說核心義項的變化導致訛變,不如說因為訛變引起形體偏旁發生變化進而導致漢字核心義項發生了變化。
馮玉濤、彭霞(2015)只是羅列了訛變現象產生的六個原因,并沒有對原因進行歸類,沒有系統化。
我們認為最好不要分主客觀原因,若是從主客觀原因分析,一般主觀原因(書寫者)顯得比較重要,但是實質上訛變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是漢字本身的簡化、表音等。我們可以將訛變現象的原因分為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主要原因從漢字本身的內在因素分析,次要原因可以從書寫材料、工具等外部因素分析。
3.訛變影響的研究
對于訛變帶來的影響,學界有正反不同的觀點。認為訛變具有消極影響的主要有馮玉濤和彭霞等,認為訛變具有積極影響的主要是劉明月、王林玉和呂泉燁等。
(1)消極影響說
馮玉濤、彭霞(2015)認為訛變以消極影響為主,訛變造成漢字本義的誤解和字的混同難辨。
(2)積極影響說
劉明月(2013)認為訛變現象體現了人類思維的發展過程,蘊含特定的文化內涵,并且對于考證文化史方面具有巨大的價值。
王林玉(2013)也認為訛變具有積極意義。他指出訛變現象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部件的類化,促進了文字系統的成熟,訛變后的字造字理據更加明了,訛變字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古代語音以及語義的面貌。
呂泉燁(2017)認為漢印訛變文字界定了文字筆畫繁簡的上下限,使得刻印的文字達到最好的辨識度。
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需要辯證地看待。訛變的影響也是,我們認為既要承認訛變給探知本義帶來不利影響,訛變現象造成的多音字加重了人們識字的負擔;也要看到訛變的積極意義,訛變促進了漢字的簡化,利于書寫的快捷,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實用意義。
參考文獻
[1]蔣善國.漢字形體學[M].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9.
[2]唐蘭.中國文字學[M].1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裘錫圭.文字學概要[M].4版.北京:商務印刷館,2005.
[4]林澐.古文字簡論[M].1版.北京:中華書局,2012.
[5]王貴元.漢字形體演化的動因與機制[J].語文研究,2010(3).
[8]葉舒陽.小議繁簡字與漢字繁簡之爭[J].漢字文化,2018(4).
(作者介紹:張凱倩,江蘇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