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振
摘 要:毽球運動是我國一項傳承已久的民族體育項目,對運動條件的要求較低,有良好的群眾基礎,非常適合在中學推廣普及。目前有許多中學學校已經在體育課程中引入了毽球課程,對弘揚傳統文化、培養團隊精神、強健身心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但在毽球運動推廣的過程中也受到了一些不利因素的制約。對毽球運動開展的現狀進行分析,找出制約毽球運動發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在中學體育課程中進一步推廣毽球運動的對策建議,期望可以對推動中學開展毽球體育課程提供參考。
關鍵詞:中學體育課程;毽球運動;全民健身運動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8.091
毽球運動是從中國古老的民間踢毽子游戲演變而來,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一項歷史悠久的中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蘊含著豐富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現已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在經過了長期的演變和發展以后,毽球運動不僅保留了原有的趣味性、觀賞性和健身性,而且增加了對抗性和競技性,使其同時具備了強身健體和休閑娛樂的功能,既可以增強身體素質,又可以陶冶情操,培養團隊精神。2014年,教育部頒布《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旨在促進傳統文化項目進校園,在中學校園也掀起了一股引入傳統文化教育的熱潮。毽球運動具有場地條件要求低、運動形式靈活多樣等特有的優勢,受到了許多中學校園的歡迎,紛紛將其加入中學體育課程。但在經歷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后,發現許多校園很難堅持下去,多數是曇花一現,運動開展的持續性得不到保證。因此,文章嘗試去分析毽球運動開展的主要制約因素,并結合個人實踐經驗,提出一些發展策略,以期對中學推廣毽球運動的發展有所裨益。
1 中學體育課程持續開展毽球運動的制約因素
1.1 弘揚民族傳統體育的意識薄弱
現代社會是高度融合發展的社會,思想和文化不斷的碰撞,我國的青少年也源源不斷的接受其他文化背景下的體育項目,許多民族傳統項目的生存空間被壓縮,甚至處于了消亡的邊緣。學校作為青少年教育的主陣地,應該是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的主要力量。而反觀現在中學校園的體育課程,多是圍繞現代體育項目開展,對于毽球等傳統體育項目重視程度不夠,理解和認識不足。即使有部分學校開設毽球,也只是作為課間娛樂活動,沒有將其作為一門正式的體育教學課程對待,使得毽球運動得不到持續健康的推廣。
1.2 毽球課程教學配套資源欠缺
1.2.1 毽球運動師資力量薄弱
目前來看,已經開設毽球課程的中學學校,毽球教師基本都由其他專業體育教師擔任,體育教師本身沒有接受過專業的毽球運動培訓,自身知識和技能有限,缺乏對毽球運動的足夠認識和理解,無法在具體教學中提升學生的參與興趣和運動技能,導致毽球教學質量得不到保障,也無法保證毽球運動的健康、可持續性開展。
1.2.2 毽球運動校本資源不足
毽球運動的開展像其他所有教學課程一樣,課程的高質量開展離不開配套的課程教學資源,紙質教材、視頻教學材料、教學大綱等教學資源都相對欠缺。2001 年,教育部發布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了三級課程管理政策,賦予學校較大的自主開發教學資源的權限。因此,為因地制宜的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各學校分別針對地區生源特點,編制適合自身教學需求的校本。而毽球運動在校本資源方面相對短缺,開發不夠,這嚴重制約了毽球運動的推廣和發展。
1.2.3 毽球運動教學方法不科學
毽球運動教學中,不僅缺少專業的毽球教師,而且多數的中學教師對毽球課程的教學方法過于陳舊,對待這項運動存在傳統的思想,忽視了實踐性教學。許多體育教師自身的毽球技能有限,導致其一味地注重毽球理論的講解,對毽球的姿勢動作進行示范教學之后,學生就自己獨立進行動作練習,對學生的動作姿勢的正確性缺乏跟蹤觀察,及時糾正,很多錯誤的知識在重復的練習,影響毽球運動的教學質量。
1.3 缺少與社會資源的有效融合
1.3.1 毽球運動社會氛圍不濃
學校在開展毽球運動的同時,全社會的毽球運功氛圍也很關鍵。學生在參與和學習了毽球之后,如果社會上沒有開展各種規格的毽球運動賽事,就缺少展示的社會平臺,無法展示和匯報學習的效果,形不成良好的毽球運動氛圍。長時間下來,影響到學生學習毽球的積極性,運動持續性受到影響。
1.3.2 家校、家社溝通協作缺乏
毽球運動是一項民間運動,歷史悠久,在民眾中開展起來非常方便。社會上有許多感興趣的人群,技能水平較高。學校在毽球運動開展中,忽視了利用社會資源,彌補自身教師專業技能的不足。另外,學校缺乏對校外開展的引導,對家長、對學生周圍接觸人員的利用較少,家校和家社的溝通不夠,協作不足,沒有將家長和社會專業人員發動為學生的校外毽球運動的指導者,是個重要損失。
2 中學體育課程持續開展毽球運動的改進策略
2.1 增強弘揚民族傳統體育的意識
2.1.1 把握國家政策機遇
中學學校圍繞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的政策取向,應提高對民族傳統體育的認識和理解,明確毽球運動等傳統體育項目對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2017 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文件指出要努力將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教育的各個環節,貫穿于啟蒙教育、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各個領域。《國家教育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也指出進入校園是加強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主要手段。在校園大力推廣毽球運動,恰逢時期,應引起中學校園管理者的高度重視,因地制宜的引入毽球運動,探討毽球運動開展的可行性。
2.1.2 營造開展毽球運動的濃厚氛圍
校園里毽球運動的開展離不開社會各個層面的參與,形成濃厚的社會參與氛圍是推進毽球運動持續發展的關鍵。校園應注重宣傳和推廣,透過毽球運動,弘揚其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在實際推廣中,多增加其趣味性,加入競技性因素,形成娛樂與競技的有效結合,也可以通過一些社會競賽增加毽球運動的曝光率,以賽促學,形成良好的社會參與氛圍。
2.2 努力開發毽球運動配套教學資源
2.2.1 提高毽球運動師資力量
雖然毽球運動開展起來非常方便,但進行專業的教學,通過教學提升學生的參與興趣和運動技能,還是需要專業的教師,專業教師是提升這項運動的最根本保障。一方面,推進體育高等院校毽球專業的設置,通過高等教育培育專業的毽球教師,解決師資力量來源貧乏的問題;另一方面,加強校園內部師資力量培訓,充分利用社會上的毽球專業人士,加強對自有教師的培訓,解決培訓途徑不暢的問題。
2.2.2 開發毽球運動的校本資源
鑒于目前毽球運動整體缺乏教學資源,學校在開展毽球運動時,首先要積累和建立自有教學資源,尤其是適應本校的教學資源。校本教材的編制要適應中學生的實際情況,充分考慮中學生的身心特征,以提升學生參與興趣和增強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為目標。在毽球教材的編制、毽球器材的選用、毽球項目的運動設置、運動場地的建設等方面進行適當開發和改造,適當降低技術難度,使用彈性大、易于控制的大毽子,簡化規則,適合中學學生的切實需求。
2.3 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
任何運動都得遵循體育運動規律,毽球運動也應按照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身體素質狀況,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充分體現了毽球的趣味性和可觀賞性。遵循動作幅度由小到大、運動速度由慢到快、戰術配合由簡到繁、競技對抗由弱到強的循序漸進的路徑,融入一些身體技能的練習,如柔韌性、協調性和耐力素質等,有意識的培養團隊協作意識,以此帶動學生積極參與的學習態度,客觀上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2.4 加強與社會資源的融合
2.4.1 充分利用毽球運動社會資源
在目前情況下,學校自身缺少專業的毽球教師,無法在短時間培養大量的專業毽球教師,有效的借助社會上喜好毽球運動的人員,與他們開展一定形式的合作,對短時間內促進毽球教學質量的提升會有較好的效果。
2.4.2 促進家校聯動協作
現在學生的學習壓力都比較大,家庭對孩子的期望值都很高。在繁重的學歷壓力面前,很容易就忽略了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家長對孩子參與體育鍛煉的督促也不夠。毽球運動作為一種非常方便的運動形式,易于開展。體育教師應多關注學生的校外鍛煉,加強與學生家長的溝通聯系,引導家長督促學生多參加校外毽球鍛煉,盡可能吸引家長也參與進來,引導和陪伴孩子參與到毽球運動,形成良好的溝通、交流與協作機制。
2.5 加快毽球運動在居民全民健身運動中的發展
2.5.1 發揮媒介作用擴大毽球運動的影響
現代社會是科技信息化的時代,傳媒的作用十分巨大,尤其是網絡媒介。無論是校園還是社會組織,發展毽球運動都離不開媒介的傳播作用,通過網絡媒介將毽球運動介紹給社會大眾。電視、廣播、體育報刊等廣告媒介都可以充分利用作為宣傳工具,通過多種渠道使大眾了解到毽球運動的趣味性和健身性,進而激發大眾參與毽球運動的興趣。
2.5.2 組織形式各樣的毽球培訓和比賽
利用居民全民健身運動的熱潮,定期組織各種形式的毽球培訓和比賽,擴大毽球運動的影響力,也為正在學習毽球的學生、社會人員提供比賽機會,以賽促學,形成社會參與氛圍。毽球運動是一項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適應性強、運動強度適中、運動方式多樣、娛樂性強、老少皆宜的平民運動,很容易在群眾中推廣普及。目前已經開展的毽球運動賽事主要有國際邀請賽、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農民運動會和中學生運動會。好的比賽給大眾提供了全民參與的機遇,也促進毽球愛好者之間的溝通交流,有利于項目的技術創新與發展。
2.5.3 多渠道建立毽球協會和俱樂部
為了促進毽球運動的規模化發展,多模式、多渠道的建立毽球運動協會或毽球運動俱樂部,如社區模式、學校模式,鼓勵社會各界參與進來,滿足社會毽球運動愛好者的需求。學校與社會各界開展有效合作,將毽球健身運動推向大眾。
3 結論
在傳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大背景下,傳統體育運動走進中學,既要充分發揮學校的主體作用,通過體育教學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尋求易學易懂、傳承基礎好、符合中學生實際需求的體育項目成為關鍵。毽球運動由于其自身的特有優勢,成為一個非常好的選擇。毽球運動進入中學校園也已經實施多年,但進一步發展也面臨了較大瓶頸。如何保證毽球運動持續健康發展,解決當前面臨的一些制約因素,是毽球運動進一步發展面臨的新課題。作為中學體育課程毽球教學的一線教師,應認清目前中學體育教學的形勢和實際需求,開發建設毽球運動校本資源,努力促進家校聯動,激發中學生對參與毽球運動的積極性,提高毽球運動的教學質量,進一步促進毽球運動的可持續開展。
參考文獻
[1]張強,馬錦宗,晉慰.傳統文化保護視閾下的毽球運動發展研究[J].體育研究與教育,2017,(6):86-91.
[2]張慧智,高鵬.身體哲學視域下學校體育邊緣化現象之反思[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7,(6):6-25.
[3]周偉,周靜.小學開展民俗體育活動的制約因素及實施策略[J].教學與管理,2017,(9):115-117.
[4]陳良業.毽球運動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3,(6):121-124.
[5]李碧慧.家校一體化開展毽球運動的實踐與研究—以師大附中博才實驗中學為例[J].教師,2017,(13):78-79.
[6]楊秀華,謝冬興.我國毽球科研現狀及發展對策探析[J].科技信息,2008,(30):250-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