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爆炸和什么有關?”
“小飛象的耳朵要有多大才能飛起來?”
“方便面為什么是彎的而不是直的?”
…………
在互聯網的信息洪流中,一群年輕人把這堆看似無聊的問題一個個撿回來,以科學之名尋找答案。
他們是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攻讀碩士、博士學位的研究生,平均年齡25歲。在“中科院物理所”這個微信公眾號平臺,這些幕后的科研工作者第一次站到臺前,將科普納入自己的工作范圍。
從2016年4月起,三年中,他們收到78萬粉絲的25957個問題,累計解答了1200個與物理相關的疑惑。問答專欄只是傳播科學的渠道之一,做實驗、講段子、開直播……他們嘗試用所有最流行的新媒體解釋科學,向大眾傳遞“科學也可以很有趣,很好玩”的理念。
“科研工作者平時都在干什么呢?泡實驗室,還是45度仰望天空?”這是一個網友在中科院物理所公眾號后臺的留言。
雖然這不是個有關科學的疑問,但問答群里的同學們覺得還是有必要“科普”一下。一個人這么回復:“做實驗,寫代碼,推公式,買儀器,搭儀器,申報儀器,報賬,上課,討論,輔導學生,參加組會和學術會議,訪問交流,申請基金,搜文章,看文章,寫文章,投文章……”
在外人看來,這個擁有14名院士和568個研究項目的地方是物理學的前沿圣地。這里的多數人,除了獻身于科研事業,沒有其他嗜好和專長,也沒想過自己還能做點別的。其實不然,他們的生活也一樣豐富多彩!
他們說:“我們在物理所等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