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小讀者和爸爸媽媽們,大家好!作為一本親子共讀的分享類雜志,編輯們經常會遇到大人們提出一些親子閱讀中的問題,這里我們引進當代家庭教育標志性人物、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碩士尹建莉老師的關于“讓孩子愛上閱讀”的一些思想,與大家分享。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也盼望著有更多家長把你們的想法、做法發在群里,讓大家有一個共同交流、共同成長的機會!
“讓孩子愛上閱讀,教育就成功了一半”
“語文是各科的底蘊,閱讀是語文的精髓”……
是的。
多年來,關于語文學習最糊涂的認識是把“學語文”等同于“學語文課本”,這一認識導致的后果就是師生把大量的時間花費在學語文課本上,不重視課外閱讀。學生們付出許多精力,到頭來語文水平卻不高。語文水平低下不但影響其他課程的學習,而且連語文課本身也學不好。很多不閱讀的學生在低年級時通過用功,語文成績還不錯,但死記硬背之下的好成績不過是“虛胖”,隨著年級增長,越到后來越力不從心。
大語文教育遠遠高于并大于小語文教育,小語文教育不過是大語文教育的一部分。學好大語文,小語文自然差不了;學不好大語文,小語文最終也不可能學好。
這些年來,很多人之所以在語文學習上對兒童有錯誤引導,在于概念不清,把學“語文”理解為學“語文課本”,以小語文教育代替大語文教育,甚至把大語文教育和小語文教育對立起來。具體表現就是忽略閱讀,只是死摳語文課本——很多教師和家長為了孩子能學好語文課本,甚至不允許孩子讀課外書。這樣的觀念,讓語文教育走入死胡同。
是的。
小語文教育之所以無法完成語文教育的重任,是因為語文課本的文字體量太小,大部分又是短篇白話文,從小學到高中,所有語文課本加起來,文字總量還不及三部長篇小說。想要通過這么少的文字獲得良好的語言駕馭能力根本不可能,哪怕對每一篇課文都掰開揉碎地講,也無濟于事。葉圣陶就曾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一些例子”,這是對語文課本比較中肯的評價。
著名學者錢理群說:“學好語文有很多要素,但最核心、最根本的方式就是閱讀。”錢先生這里說的“學好語文”即是大語文教育。有一個事實可以證明錢先生的論斷:所有杰出的作家以及各行各業出類拔萃的人,他們談起自己的成長,十有八九會提到大量閱讀帶來的益處,即他們都是大語文教育的受益者。迄今為止,我們幾乎看不到一個人說他的成長歸功于小語文學習。
所以,學“語文”不要光學“語文課本”,必須要有豐富的課外閱讀。當然,并不是只要閱讀就一定會有好的考試成績,因為考試也是件復雜的事,很多因素會影響成績。但如果沒有閱讀,卻可以肯定地說語文一定學不好。
有的。
在小學確實有這么一種現象,一些孩子從不讀課外書,考試成績經常很高,而一些經常讀課外書的學生在考試中并未顯出優勢。
這是因為小學語文考試卷一般都是圍繞教材來出的,考試前緊扣教材的反復訓練,確實會讓孩子們在卷面上表現出好成績。但其實不少人的好成績只是一種假象,并不是孩子們作弊了,而是這樣的考試不能考查出學生們真正的“語文水平”,它只是在考查“學課本的水平”。
語文成績假象一般只能維持在小學階段,一旦進入中學,尤其是高中,語文考卷和課本的聯系越來越弱,成績與閱讀量的相關性就顯現出來了。
如果不重視閱讀,死抱著教材學語文,那么學生進入中學后就會越來越力不從心,到最后,在最關鍵的高考考場上,恐怕也難以獲得好成績。而一個語文水平真正好的學生,他可以從容應對任何形式的考卷,高考中也不會表現得平庸。
一個語文水平真正好的學生一定是愛閱讀和閱讀量很大的孩子。
是的。有一根“魔杖”,它確實是有魔力的,哪個孩子一旦被它點中,就會變得更為聰明,在學習和才能上更有潛力。這個“魔杖”是什么,誰能有幸被它點中,這一定是許多人想知道的——請原諒我的故弄玄虛,我不是在講童話,是在做一個現實的比喻,因為想不出比它更貼切的比喻了。
小學,甚至初中,沒有真正的學業落后,也不存在絕對的成績優秀,一切都是可逆轉的。使情況發生逆轉的神奇力量就是:課外閱讀。
語文是學好各門功課的基礎,而閱讀是學好語文的唯一途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