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宏章


[摘要] 目的 探討中西醫結合對2型糖尿病的臨床療效觀察。方法 以該院2016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93例確診為2型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提供常規西醫治療,觀察組西醫治療同對照組、并進一步增加中醫治療。 結果 觀察組空腹血糖(5.69±0.21)mmol/L,餐后2 h血糖(7.50±0.89)mmol/L,滿意度為87.23%。對照組患者空腹血糖(7.15±1.25)mmol/L,餐后2 h血糖(8.53±1.25)mmol/L,滿意度為58.70%。各項結果觀察組均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中西醫結合治療對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更高的療效,能減輕胰鳥素扺抗、改善胰島細胞功能,有利于患者身體各項機能恢復,提升患者生活質量及滿意度。
[關鍵詞] 糖尿病;消渴病;中西醫結合;空腹血糖
[中圖分類號] R587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9)08(a)-0059-02
糖尿病患者空腹及飯后血糖控制不達標易發生周圍神經病變,主要是受到糖尿病高血糖和代謝紊亂所導致的臨床或者亞臨床運動性對稱神經損害,是一種常見的糖尿病并發癥,發病率在60%以上[1]。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可以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并對患者的臟腑和經絡疏通調和,調節氣血陰陽平衡,更好地控制血糖,延緩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2016年1月—2019年1月該文主要對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2型糖尿病的臨床效果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次研究工作中,選擇了該院收治的確診為2型糖尿病患者93例為研究對象,以隨機分組方法,將全部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個組別。觀察組患者人數為47例,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0例。患者年齡從27~82歲不等,平均年齡為(58.01±2.16)歲。患者病程從7個月~5年不等,平均病程為(2.37±0.26)年。對照組患者人數為46例,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1例。患者年齡從28~83歲不等,平均年齡為(58.62±2.23)歲。患者病程從6個月~6年不等,平均病程為(2.34±0.45)年。所選患者得到本人同意及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治療方法 ?為對照組患者提供常規西醫治療方法,選擇格列瑞奈片口服用藥,餐前15 min給藥,1 mg/次,3次/d。同時給予二甲雙胍,餐中口服,0.25 g/次,3次/d。連續治療6周。
1.2.2 ?觀察組治療方法 ?觀察組西醫治療方法與對照組保持一致,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增加中醫治療方法:①藥物配方為:炙黃芪20 g、懷山藥15 g、天花粉15 g、知母15 g、雞內金10 g、五味子6 g、山茱萸20 g。②對于口渴患者增加麥冬20 g和玉竹15 g。③熱甚、燥熱者加桑白皮15 g和黃芩10 g。④對于便秘者加柏子仁10 g和酒大黃10 g。⑤頭暈患者增加天麻15 g、鉤藤15 g和桑葉10 g。⑥1劑/d,用水煎至400 mL,早晚各服用200 mL。連續治療6周,6周后對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空腹C肽及C肽釋進行檢查,并調查滿意度。
1.3 ?觀察指標
①患者空腹血糖與餐后2 h血糖檢測結果分析;②空腹C肽和C肽釋放實驗(波峰)比較;③滿意度比較。
1.4 ?統計方法
數據應用SPSS 24.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x±s)用t檢驗,計數資料[n(%)]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空腹血糖與餐后2 h血糖對比分析
兩組患者接受為期6周的治療后,血糖情況如下:觀察組患者空腹血糖(5.69±0.21)mmol/L,餐后2 h血糖(7.50±0.89)mmol/L;對照組患者空腹血糖(7.15±1.25)mmol/L,餐后2 h血糖(8.53±1.25)mmol/L,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胰島細胞功能對比分析
空腹C肽和C肽釋放實驗(波峰)比較情況見表2。
2.2 ?兩組患者滿意度對比分析
觀察組患者滿意總人數為41例,滿意度為87.23%;對照組滿意人數為27例,滿意度為58.70%,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我國居民飲食習慣多以碳水化合物為主,糖尿病的發病率較高,還有較高的致殘率。如果不能為患者提供科學有效的治療方法,不僅會增加患者的經濟負擔,同時還會嚴重地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2]。
國內醫療領域在對此類疾病的治療,主要采用西藥降糖。常規西醫治療方法在治療的初期階段,對于患者的血糖規律不能準確把握,在用藥期間會出現血糖控制不達標的情況,也不能從根本上改善胰島素抵抗和胰島細胞功能。中醫能夠益氣養陰、清熱瀉火等功效,根據體質雙向調節,調節臟腑陰陰平衡,改善胰島細胞功能。在臨床治療中,中醫搭配西醫治療方法,可以起到明顯的降糖效果[3]。
根據該文的研究可以看出,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6周之后,血糖情況如下:觀察組患者空腹血糖(5.69±0.21)mmol/L,餐后2 h血糖(7.50±0.89)mmol/L;對照組患者空腹血糖(7.15±1.25)mmol/L,餐后2 h血糖(8.53±1.25)mmol/L;及胰島素功能空腹C肽及C肽波峰對比,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一結果與相關學者在同領域研究所得出的結果有相似性。學者桑迪(2019)在同領域研究中得出,患者空腹血糖被控制在了(7.11±0.94)mmol/L,餐后2 h血糖被控制在了(8.74±1.21)mmol/L,組間差異明顯[4]。在今后的治療工作中,針對糖尿病患者的病情,要綜合運用西醫和中醫治療方法,提升治療效果。中西藥聯合治療方法已經得到了充分驗證,特別是在中醫中藥逐漸走向國際化舞臺、國家的政策方針“中西醫并重”的背景下,不僅可以充分地發揮出中醫中藥在消渴病防治方面的突出療效,強化糖尿病的防治,而且還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延長患者的壽命[5]。
[參考文獻]
[1] ?劉越.消渴病的中西醫結合治療及護理[J].沈陽醫學院學報,2016,18(4):270-272,275.
[2] ?姜振全. 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消渴早期超高血糖和改善胰島功能的臨床觀察[D].成都:成都中醫藥大學,2016.
[3] ?苑娟.中西醫結合治療消渴病痹證的臨床研究進展[J].內蒙古中醫藥,2015,34(5):152-153.
[4] ?桑迪,黃硯萍,程曉琴.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醫護理方案實施現狀分析[J].中西醫結合護理:中英文,2019,5(1):59-62.
[5] ?威. 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18, 281(9):124-125.
(收稿日期:2019-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