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雨
【摘要】主語省略是高中病句修改題中的常見現象,老師在教學生解答時一般都按“承前省略主語”的原則去處理。但在現實話語環境中,現代漢語的“預設”法則決定了語境對句子語義的影響同樣很大。在當前提倡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的教育理念下,我們需要更靈活地讓學生處理這類語法問題。?
【關鍵詞】病句修改;承前省略;語境;預設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說起病句修改題,系統學習過語文的人肯定都不會對之感到陌生。這種題目考查的是學生對句子的語法分析能力,是高中語文學習的必經之路。而存在“暗換主語”或“主語殘缺”的病句處理起來往往比較麻煩,學生容易犯錯,尤其是當其涉及省略主語的情況時,問題就更復雜了。
在2018年廣東高職高考語文卷的病句修改題中,有一個選項的內容是這樣的: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和鄭州大學對東漢帝陵及其陵園進行了大規模勘探,明確了帝陵墓家的基本特征,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看到這個句子,有的學生認為這一句是答案項,沒有語病。
這是一個值得玩味的句子。我把它拿給其他老師看了之后,大家的意見也分成兩派:有的人覺得它是病句;也有人認為后兩個分句的主語繼承了前一個分句的賓語即“勘探”,整句語意通順,不是病句。有一個老師還拿出魯迅先生在小說《藥》中所寫的句子舉例:“老栓看著燈籠,已經熄了。”很顯然,這個復句中的第二個分句“已經熄了”就不是繼承前一個分句的主語“老栓”充當主語,而是繼承了前一句的賓語“燈籠”來充當主語。
如此看來,兩邊的說法似乎都有道理。我認為,這個句子是一個病句,但不能簡單地以“缺少主語”來作結論。
一般來說,在面對像這樣的主語殘缺的句子時,高中老師往往教學生從“承前省略主語”的角度去判斷此類問題,且大多是按照“缺少主語的分句繼承前一分句的主語”的思路去處理,同時這也是學術界對如何處理此類問題的觀點之一。但在現實話語環境中,的確也存在很多不適用這種原則的主語省略句。事實上,對復句中分句承非主語省略的問題,學術界早有研究,有的學者提出復句中分句主語承非主語省略的現象可分多達四大類、三十二小類。主語省略現象如此多見,以至于在高中語文課本的一些課文中也能找到,我們不妨挑幾句來“咬文嚼字”一番,例如:
Aa.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Ab.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Ac.月亮漸漸地升高了,墻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
以上三句均引自高中語文課本中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且三句都是復句。盡管這三句中均存在主語省略的現象,但我們在解讀時卻要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Aa句由兩個分句構成。前一個分句的主語是“葉子”,后一個分句雖省略了主語,但完全可以按照“承前省略主語”的原則繼承前一個分句的主語,因而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葉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Ab句從字面上看存在三個分句,且三個分句各有特點:第一個分句的主語是“樹縫里”;第二個分句是一個動詞性非主謂句;第三個分句省略了主語。在對《荷塘月色》的文本解讀中,結合朱自清先生的寫作風格和這篇文章的行文基調,這一句通常都被認為是用到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即把“燈光”比作“渴睡人的眼”。因此,第三個分句就應該是繼承了第一個分句的賓語“燈光”作主語。
對Ac句的解讀則要復雜一點。第一個分句很好理解,無須多議。“墻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這一個分句如果被視作是一個無標志被動句的話,那么主語就是“聽”的受事者“墻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但此句的被動標志不太明顯。如果不將該句視作被動句的話,那么整句就是由三個分句構成。第一個分句的主語是“月亮”,第二個分句“墻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可視為定中短語型的非主謂句,第三個分句“已經聽不見了”則省略了主語。若是直接將第三個分句作“承前主語”處理的話,句意就變成了“月亮已經聽不見了”或“歡笑已經聽不見了”,這顯然是不合理的。通過閱讀《荷塘月色》的前文,我們可以得知作者是以第一人稱寫“我”在月夜步行,因此很容易能判斷出第三個分句省略的主語是在前文中寫到的“我”,即“我已經聽不見了”。
如果把“墻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視作一個整體,即將“墻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充當后一句的前置賓語,則到底是“誰”聽不見“歡笑”的問題依然存在,這也要通過閱讀原文的前部分才能做判斷。
通過對Aa、Ab、Ac這三個句子的解讀,我們不難發現,要判斷一個存在主語省略現象的句子所省略的主語是什么,并非只是找出前一個分句的主語或賓語那么簡單。那么,拋開那些復雜的語法現象,從語義理解的角度來看,我們之所以對這三個句子中的主語省略情況作不同方式解讀,是基于一個什么原則呢?我想就在于兩個字:“語境”。何謂“語境”?學術界目前尚無定論。結合前人的研究,我們大致可對其作如下定義:語境是圍繞在文本周圍的建構的關聯性實在,并以文本為中心動態地連續地生成。語境是以網絡體系的方式與文本相關卻不是此文本的組成部分,它普遍性地存在著并具有必然性地賦予文本某種具體特定的意義。簡而言之,一個句子的語境應包括它發生的時間、空間,涉及的主體、對象、情境,所處的上下文關系等直接關聯因素和文化特征、認知方法等間接關聯因素。雖然語言學界對語境與語義的關聯程度也各持己見,但多數人都傾向于理解語義離不開語境。
正如我們對Aa、Ab、Ac三句話的解讀是基于我們閱讀了《荷塘月色》一文,或者在看到這句話之前對它的背景有大概認識。試想讓一個完全不知道這篇文章的人讀Ac句,他還能夠準確地判斷出“已經聽不見了”的主語是作者的第一人稱“我”嗎?難道不能是“他”或“她”嗎?因此,我們在解讀句子的主語省略現象時,也要結合句子的語境作綜合分析。
我們再回頭看前文提到的那個句子: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和鄭州大學對東漢帝陵及其陵園進行了大規模勘探,明確了帝陵墓家的基本特征,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表面上看,后兩個分句是可以繼承“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和鄭州大學”作主語的,但我們如果再斟酌一下,就會發現這樣繼承之后的句子語意不通順。因為在普遍的現實認知中,“研究院”和“大學”本身就是“研究”這個行為的主體,是無法作為“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的施事主體的,而能提供參考的只能是施事主體以外的客觀事實或相應的結論。基于這個認識,我們再讀原句就會發現,能作第三個分句主語的不只是第一個分句的賓語“勘探”這一活動,“東漢帝陵”和“陵園”作為客觀存在的事物也符合“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的條件,但又由于此句是在試卷中單獨出現,沒有上下文聯系,缺乏語境,因此我們對作者要表達的到底是哪一個也無從得知。畢竟在實際工作經驗中,到底由什么作“參考”會對后續的研究產生直接影響。“帝陵”和“陵園”作為客觀存在,與“勘探”這一作為主觀行為,其提供的參考角度和價值是完全不同的,這是一個確確實實、經得起推敲的邏輯。因此,這樣看來,這個分句就出現了因缺乏主語而導致表意不明的問題。
現代漢語語法認為,我們的對話中存在著“預設”法則,簡單地說,即話語中的新舊信息有時隱藏在沒有明確說明的信息之中,但可以依據一定的邏輯推導出來。我認為這個觀點同樣說明了語境對句子語義存在影響。在一些高中語文教輔資料中,有部分病句修改題死摳“承前省略主語”的規則,而隨之設計的題目由于脫離了語境,實際上是模棱兩可、不合情理的。例如下面兩句:
Ba.上汽集團奇瑞汽車有限公司2003年向市場推出了一款豪華轎車——奇瑞·東方之子,做工精細,配置齊全,安全可靠,質量上乘。
Bb.木星是銀河系中億萬顆超級行星中的一顆,雖然也是行星,卻比地球大得多。
Ba句在有的教輔中被判為病句,理由是“做工精細,配置齊全,安全可靠,質量上乘” 繼承了前一句的主語“上汽集團奇瑞汽車有限公司”作主語,犯了“暗換主語”的錯誤。但實際上,根據我們的日常經驗(即語境中所謂的“認知方法”),我們在理解此句的時候會很自然地給“做工精細……”加上一個主語“這輛汽車”,沒有任何一個高中生會真的把此句理解為“上汽集團奇瑞汽車有限公司做工精細……”。由此可見,生硬地照搬“承前省略主語”規則并不妥當,這句中的主語省略現象并不會引起歧義,因而該句不是病句。
Bb句看似正確,卻是一個指代不明確的病句。“雖然也是行星”這一句所省略的主語到底是“木星”還是“超級行星”呢?“木星”比地球大,這是具備一定天文知識的人的常識,但“超級行星”聽起來給人的感覺也很大,比地球大也不是不可能。因此,在缺乏前后文語境的情況下,可以判斷這就是一個指代不明導致歧義的病句。
綜上所述,完整的語境對于解讀句子確實存在影響,句子在不同的語境之下會產生不同的語義。我們在解這類題時,既要考慮到承前省略主語的存在,也要考慮到語境對句子的影響。而出題者在出題時也應充分考慮到這一點,把對語法知識的考查置于合乎情理的語言環境中。畢竟在現實生活里,人的社會性決定了我們的對話與寫作都是發生在某個具體的語境中。因此,在語法規則內準確而靈活地運用語言,也正符合新形勢下語文教學對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要求。近年的普通高考全國卷將病句修改題與閱讀題結合在了一起,不知是否也是出于這方面的考慮,但我想這真的是值得肯定的一大進步。
參考文獻
[1]邢福義.現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朱德熙.語法講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3]呂叔湘,朱德熙.語法修辭講話[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4]華宏儀.主語承非主語省略探討[J].煙臺師范學院學報,2002(2).
[5]徐杰.文學語境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2.
[6]張丹陽.現代漢語的語法預設[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