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奭
【摘要】會寧民歌有著獨特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既有優美的旋律,又有美好的意境,如果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合理恰當地運用會寧民歌與課文相協調、同步配樂朗誦會寧民歌,能夠更貼切地理解課文意境、格調和旋律,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課文內容,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會寧民歌;鄉土文化;音樂;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會寧民歌由唱詞和樂曲兩部分組成,具有文學美、音韻美、音樂美、語言美等特點,鄉土氣息濃郁。會寧民歌在民間廣泛而持久地流傳,一首好的民歌具有極強的藝術價值和審美趣味,并能影響青少年學生的思想境界和理想抱負。因此,合理恰當地運用會寧民歌與語文相協調,引入到語文課堂教學之中,同步配樂朗誦,能夠愉悅學生的心情,散發靈感和志趣,陶冶情操,有利于提高語文教學效果,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
一、運用會寧民歌導入教學新課,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
新課導入的效果如何,直接關系著語文教學的成功與否。恰當的課堂導入可以激發學生積極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運用發散思維思考問題,讓學生更好地掌握語文的教學內容。會寧民歌大多數唱詞具有優美的意境、旋律。課前利用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會寧民歌導入,創設最能觸發學生生活體驗感受的情境導入教學,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思考問題的濃厚興趣,讓學生適應性地進入預設的學習情境中。如教授課文《紅軍》時,可以播放表現民族危亡和紅軍勝利會師的《會師山歌》,民歌與課文相輔相成,激發學生熱愛國家的情懷和報效國家的志向,抓住創設情境自然過渡到新課導入,可以達到預想的教學情境和效果。又如教授課文《插秧》時,讓學生哼唱最熟悉的會寧民歌《割麥》,讓學生依托更為熟悉的鄉音、鄉情,順其自然地理解、把握詩歌,然后順勢導人新課。還如教授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歌《敕勒歌》時,可以播放視頻,讓學生欣賞會寧民歌《放羊娃》,并指導學生欣賞樂曲的音樂和語言美,從而了解草原風情,促進學生理解詩歌的意境美。諸如教授《愚公移山》時,還可以表演會寧民歌《郭福山》,讓學生了解本土的愚公——會寧縣四方鄉紅嘴山村民郭福山,使學生對挖山平田種樹的郭福山產生敬佩之情,因此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高漲,順勢自然導入新課的教授內容。
利用會寧民歌導入新課時,教師要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做好會寧民歌基本常識的普及、指導。在欣賞會寧民歌時,首先給學生明確欣賞的要點,如會寧民歌的旋律、意境、情感等,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審美情操。教師適時引導學生情感、思維的預設,讓學生深入理解民歌的深層次文化內涵,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配樂朗誦歌詞,促進學生對民歌和教學內容必然聯系的深入理解。教師利用多媒體輔助,用會寧民歌導入時,要精心設計好過渡銜接的環節,設計好預設情境后的問題思考與發散,在課堂導入結束時,自然過渡到新課的教授,效果更佳。
二、會寧民歌作為配樂,增強朗讀效果
會寧民歌以其優美的旋律和美好的意境,傳唱不衰。以此來作為課文朗誦的配樂,別有一番風味,可以營造優美意境,愉悅學生的身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盡快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增強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配樂朗讀時,注意民歌的意境和旋律變化,力求與課文內容相協調、相適應。歡快、喜慶的民歌曲調與喜劇性的內容相匹配,悲傷、低沉的民歌曲調與悲劇性的內容相匹配。例如朗讀《致橡樹》時,配以會寧民歌《對花兒》,朗讀課文《賣油翁》時,配以會寧民歌《打碗碗花開》,這種配樂朗誦的教學形式,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體驗。配樂朗誦要選擇學生最熟悉的會寧民歌,對學生注意力有負面遷移的要素要避免,不要使課文主題沖淡,教師在上課時應注意恰當、巧妙地運用會寧民歌。
三、唱、創會寧民歌,體會文章的語言美、音韻美
有些詩歌類的課文,經過改編后再譜上曲調,可以根據會寧民歌的演唱方式誦讀表演。這類課文教學后,讓學生學習自編自演民歌,可以極大提高學生的興趣并擴大視野,讓學生深入理解課文的意境和蘊含。如果學生有音樂特長或寫作天賦的話,可以要求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編寫民歌,不僅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教學內容,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寫作能力。如教授《木蘭詩》時,隨堂編演情景劇,體會人物心理、思想感情的基礎上,讓學生運用會寧方言創作歌詞:教完《木蘭詩》 后,可讓學生學編唱會寧鄉土特色的歌曲《家園》;教完《黃河化險》后,可讓學生編唱歌曲《偉大領袖毛澤東》,領悟偉人襟懷抱負;《七律·長征》教完后,可讓學生學唱民歌《紅軍十二唱》。這樣更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主題思想。又如教完課文《賣炭翁》和《竇娥冤》之后,可以指導學生依據課文內容編寫情境劇目,即興編寫歌詞,并讓有音樂特長的學生配合作曲,提高學生的寫作鑒賞能力。
四、學習會寧民歌的經典歌詞,豐富字、詞、句的教學
會寧民歌,語言凝練優美,富于表現力,是教師進行字、詞、句教學的良好素材。老師可從民歌中搜集、摘錄、整理有教學價值的字、詞、短語、句子,在教學時靈活運用。讓枯燥乏味的語法題變得更加生動形象,讓學生的語法學習變得趣味化,更能提升學生語言的感受力和運用能力。在進行短語教學時,從民歌中找例子進行訓練,如從本校校本課程《會寧民歌賞析選編》中找出“美麗的桃花山,草兒青青、山花兒爛漫”等句子,讓學生來判斷短語的類型。此外,還可以收集歌詞中的病句、句型等進行辨析,切實提高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
總之,會寧民歌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前景非常廣闊。除了在教學導入、配樂朗誦、學唱或創作、字詞句等方面進行教學外,還可以在寫作和修辭等方面的教學中,有選擇性地運用會寧民歌。教師平時應多搜集民歌素材,并對它進行分類、整理,以備不時之需。同時,教師還應繼續深入研究會寧民歌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問題,創造性地運用會寧民歌,充分挖掘會寧民歌這一寶藏蘊藏的巨大價值,使之為我們的教育教學做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會寧縣志編委會.會寧縣志[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4.
[2]馬克房.會寧民歌[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7.
附 ? ?注
本文系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會寧民歌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18]GHB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