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筆者將九年級下冊教材按題材分成四類,詩歌類采用“多媒體+詮釋式教學法”,小說類采用“精讀+問題式教學法”,戲劇類采用“分組演練+描述式教學法”,散文類采用“近題寫作+發散式教學法”,設定三個試驗組、一個對照組,對比分析學生教學方式滿意度和教學效果,發現滿意度明顯提高,教學成績差異達到顯著水平(p<0.05)。
【關鍵詞】教材分類教學;效果;試驗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2019年3月1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時強調指出,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要求教師要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生的有用人才。語文集工具性與人文性于一身,通過分析人物善惡美丑感悟人生要義,是學生們學好其他各門功課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更是他們成為未來國家棟梁所必需的。語文課是厚植學生愛國主義情懷,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課堂,人文教育作用僅次于思想政治課。楊天鷹老師提出利用插圖、創設課堂情境、增進課堂交流、進行戶外活動和提高教師自身素質的方法,孔慶芳老師介紹了靈活拓展在語文教學效果提高方面的作用,陰瑋杰老師提出構建中學語文情境教學模式、注重對教師教學能力的培養、借助信息化技術創新中學語文教學的教學策略,沈自榮老師簡單介紹了合作學習的作用,筆者總結多年的教學經驗,對九年級下冊的教材分為四類,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對比分析應用本教學方法和不應用本教學方法學生的學習成績。
一、主要研究方法
本研究將九年級一班、二班、三班設定為試驗組,四班設定為對照組,并將九年級下冊23篇課文分為四類,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詩歌類采用“多媒體+詮釋式教學法”,由于古詩詞遠離現在生活現狀,學生難以理解,先用多媒體設備讓學生隨境入文,再詳細介紹作者生平、寫作背景,詮釋學習重難點,引導學生理解全文;小說類采用“精讀+問題式教學法”,小說相對易于理解,教學時要充分鍛煉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讓學生先精讀全文,然后再通過誘導式的問題,讓學生的理解偏差得到矯正;戲劇類采用“分組演練+描述式教學法”,課前先進行分組定角色,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來演不同的角色,然后教師根據學生表演情況,描述式地介紹各角色的人物特點,幫助學生更好理解角色,通過感悟角色心理活動,加深對現實生活的理解;散文類采用“近題寫作+發散式教學法”,先讓學生就相近內容寫一篇作文,再采用發散式的思維方式,引導學生閱讀理解全文,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想表達的真實情感。
二、結果分析方法
學生滿意度通過發放調查問卷方式獲得,成績提高效果通過對比分析三個平行試驗班級和對照組期中、期末成績平均成績獲取,數據分析采用SPSS16.0軟件。
三、結果分析
通過隨機抽取九年級三個班級100名學生作為調查對象,結果見表1。調查發現,學生普遍認為語文學習興趣提高與語文成績提升成正比,試驗班對語文課、語文教師的喜歡程度優于對照組,認為分類教學方式實用的比例較高,學生認可度好。
期中、期末平均學習成績換算成百分制見表2。結果發現,三個試驗組成績均優于對照組,期末成績三班差異達到顯著水平(p<0.05)。
四、討論
筆者通過分析學生滿意度及學生學習成績,發現試驗效果明顯,學生學習興趣普遍提高,學習成績也優于對照組,但是在師生交流方面存在教師單方面主動,學生參與積極性不高,存在師生互動中學習主體缺失的問題,可能是因為農村中學生長期教育的原因,不善于表達自己真實情感,也可能是因為教師備課時,過于注重自己意識的表達、流露,沒有充分考慮中學生年齡階段的興趣愛好,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試驗效果。
總之,分類教學雖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教學的策略方法不是一成不變的,是與時俱進的,筆者僅在自身教學實踐中做了試驗研究,還需今后教學實踐來進一步驗證、完善,希望對廣大教師同仁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孔慶芳,徐超.淺析靈活拓展以提高語文課的教學效果[J].中國校外教育,2018(12).
[2]楊天鷹.如何提高中學語文教學效率[J].西部素質教育,2018(22).
[3]陰瑋杰.中學語文創新教學模式探究[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8(12).
[4]沈自榮.淺談新教育理念下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合作學習[J].學周刊,2018(35).
作者簡介:葛秀絨,女,1981年生,甘肅慶城人,中級教師,專科,多年從事中學語文教學與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