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沁

【摘要】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指導學生合作式朗讀。朗讀,能夠拉近文學作品和讀者之間的距離。通過合作朗讀,不僅能夠培養自身的朗讀能力和合作能力,而且能全面地、深刻地、細膩地把握課文的內容,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本文提出了合作式朗讀的方法,通過合作初讀、合作分角色朗讀、合作演讀、合作創讀這幾部分展開研究。
【關鍵詞】合作朗讀;語文;故事文本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語文課程標準》中多次提到應指導學生“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朗讀教學應該成為語文教學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體驗品味”。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必須重視朗讀的教學,加強對朗讀的指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意義與價值
朗讀是語文學習的基礎,也是重要的基本功。朗讀的目的就是讓學生走進文本,從而可以讓學生、老師、文本、教科書編者之間進行對話,讓學生更好地體會文本想要表達的內容與感情,從而產生共鳴。通過朗讀,學生可以感受到作者遣詞造句的準確性、形象性、鮮明性,以及掌握語言的結構美、音律美、節奏感等。合作性朗讀是一種新型的朗讀方式,就是指在課堂上的朗讀,發揮合作的力量,改變傳統的學生一個人朗讀的方式,使用合作的方式來朗讀。合作朗讀具有合作性、互補性、綜合性,能夠營造輕松愉快的教學氣氛。故事性文本的特點是以較多對話的內容來敘事的,增加合作朗讀的方式來讀,可以更好地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之間的互補性,有利于創造性的產生,更好地提高學生課堂的參與度。
二、嘗試與實踐
在《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蘇教版一下《三個小伙伴》這篇課文講的是三個小伙伴團結合作,種植小樹的故事。那么遇到這樣故事性的文本,在教學目標中會設定為學生能正確、流利、分角色朗讀,會講這個故事。朗讀在故事性文本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加深學生對故事的理解,更是對整個故事中出現地不同人物不同性格有一個全面的理解。
但是,在平時實際教學中,我們會發現學生的水平有限,而且學生之間的差異性也是存在的。老師在朗讀教學中需要體現出層次性,對朗讀的評價也要因人而異。對于文中出現的重點朗讀句子和段落,應該有一個重點的指導、點撥,引導學生細細品味文章的精妙之處,這時,我們就可以在教學中設計合作朗讀的環節。在布置合作朗讀時,教師要對學生提出明確的合作朗讀的要求,讓學生明確,以此在合作朗讀中有所收獲。
(一)合作初讀
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一般可以在第一課時的一開始布置學生合作初讀。初讀課文的教學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讀通課文,解決字詞,要求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大意,知道主要講的是什么。還應該抓住文本中一些朗讀有難度、易讀錯的句子,進行指導訓練。在教學《三個小伙伴》時,設計的合作初讀要求:(1)組內一個小朋友做老師,帶領大家正確朗讀生字和二類字。(2)每人朗讀一個小節內容。(3)三個小伙伴分別遇到了哪些困難?找到這三句話,進行朗讀。小組合作朗讀應該給出時間規定,還應該有小組互評機制。如表格:
表格在設計的時候,尤其注重最后一欄是合作與交流。其實就是培養學生傾聽的能力,也是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聽的過程中改進自己的朗讀。
(二)合作分角色讀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喜歡表現,分角色朗讀是學生們最容易感受情感的一種朗讀方式。當我們閱讀佳作時,特別是寫人或擬人化的文章,應該深入每個角色的內心深處,細心揣摩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在此過程中,進行分角色朗讀,就能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廣度和深度。
在教學《三個小伙伴》時,第二次朗讀合作是四人小組合作,全文分角色朗讀。目標就是讓學生知道每個動物具有本領,并且因為有本領對自己能夠解決這個困難而信心滿滿。小組合作要求為:(1)組內分配角色,每人飾演一角色。(得一顆星) (2)動作、表情到位。(得兩顆星)(3)小組配合默契,聲音響亮,表演出色。(得三顆星)重點是我設計了4張圖,分別標識了每個學生具體要做什么任務,讓一年級的小朋友先明確分工,再去完成。這樣的小組合作更有效,提高了學生的朗讀興趣,培養學生合作分角色朗讀的能力,也是提高學生自身朗讀理解能力,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
(三)合作演讀
語言是人類傳遞信息、交流情感的工具,朗讀就是將書面無聲的語言轉換成有聲的語言。而合作演讀就是進入課文特定的情境中,將文中角色的所思所想通過語言、動作、神態表現出來。但對于低年級的小朋友,演還是很困難的,所以在此之前老師要梳理文章,進行指導。(1)了解故事發生的地點——山上。(2)主要內容——三個小伙伴栽樹,遇到困難。(3)分清角色,抓住特點——小野豬、小象、小袋鼠。(4)抓動詞,做動作——拱、運、栽、施、培、吸、手拉手。(5)讓角色聲情并茂地朗讀出來,關鍵句——“不要緊,不要緊”。通過老師的五步提示,然后讓學生四人小組在之前分角色朗讀的基礎上進行表演。根據不同的動詞做動作。這樣學生既深化拓展了課文內容,又展示了朗讀特質。引導學生在評價的時候,要關注合作的連續性,表演者的神態、動作、語言。演讀中最重要的環節就是學生的展示,要培養學生自信、有個性化地朗讀。
(四)合作創讀
學生在反復朗讀后,對于一些語言規律、搭配習慣以及語感等方面的問題,便會有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而這些就如量變到質變的關系,久而久之,學生會在自己寫作中模仿,朗讀的方法和形式也會多樣。比如:在合作演讀完文本的內容,我就會在后面出示一篇拓展閱讀《三個和尚》,四人進行創讀。通過之前對故事性文本的朗讀,學生會從朗讀中積累詞句,在文章最后,三個和尚要齊心協力了,孩子們還創造性地用了一句“不要緊,不要緊,我們一起挑”,凸顯了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的基本特性。不僅如此,我們班小朋友改寫作文,讓組內的小朋友進行創演。在創演過程中,設置了評價,用打星星的方式,來提高學生創讀的積極性。
三、問題與建議
(一)合理分組,有效分配任務
以同桌二人分為一組,或以前4個人為一小組,分組明確,男女搭配要均衡,各組學生學習能力相對均衡,組內的學生性格盡量互補。每人在小組中分配任務,做到人人參與,人人展示。每小組成員輪流擔任組長,以安排任務,如果合作中出現搶角色,可以進行兩次合作朗讀,互換角色。
(二)引導實施,提高學習效率
分組和安排任務以后,根據老師的引導進行小組合作,教師的引導很重要,一定要明確目標,根據教學環節有效展開,學生的積極性會慢慢被帶動起來。
(三)落實評價,激發合作熱情
交流展示環節要根據評價表,老師每次合作朗讀制定評價表是非常重要的。合作朗讀評價表要圍繞:分工合作輪流制,字字讀正確,停頓恰當通順,朗讀表演生動。每項做到可以得到星,更多地需要同伴間指出需要改進的方面。
總之,合作朗讀可以運用到故事文本的教學中去,語文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教育學生正確理解合作朗讀的實質和目的,通過合作,提升自己的朗讀能力,提高語文的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陸葉.小學語文課堂合作學習的有效性研究[J].科學教育,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