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


摘 要:通過開展不同種植密度對玉米品種迪卡638葉綠素熒光特性與產量的影響,以期進一步提高作物的產量潛力。結果表明,密度對不同生育期的葉綠素熒光特性變化趨勢的影響明顯;在不同的密度處理下,迪卡638的產量性狀如穗長、穗粗、穗行數、百粒量等差異不顯著,在67500株/hm2密度處理下,單產達到最大值,為8044.6kg/hm2。
關鍵詞:玉米;迪卡638;密度;葉綠素熒光特性;產量
中圖分類號 S51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19)16-0023-03
玉米是我國主要的糧食兼經濟作物之一。制定科學合理的栽培密度,是實現玉米高產和超高產的重要措施之一[1]。本研究以玉米品種迪卡638為試驗材料,就不同密度對其葉綠素熒光參數和產量的影響開展了研究,為探索迪卡638的適宜栽植密度提供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供試玉米品種為迪卡638,由安徽科技學院提供。
1.2 試驗設計 采用隨機區組排列,設3個種植密度,分別為52500株/hm2、60000/株hm2和67500株/hm2,分別記作處理a、b、c。3次重復,行距60cm,株距分別為31.7cm、27.8cm、24.7cm,小區寬3.6m,長6.7m,小區面積24.12m2。試驗于2018年6—10月在宣城古泉種植基地進行。
1.3 測定項目與方法
1.3.1 葉綠素熒光參數測定 測定時期為玉米生長的5個時期,分別為拔節期、抽雄期、吐絲期、灌漿期、成熟期。采用德國生產超便攜式調制葉綠素熒光儀MINI-PAM-II,于晴天上午9∶00—12∶00,隨機選擇3個代表性植株進行取樣測定并進行標記,以便進行下一個時期的檢測。測定部位為穗位葉片中部1/3處,測定穗位葉的最低熒光水平(Fo)、最大熒光水平(Fm)、最大光化學量子產量(Fv/Fm)、PSⅡ量子效率(Y(II))、光化學熒光淬滅系數、非光化學淬滅系數等參數。測定前,用葉夾對葉片暗適應20min,每小區測3次、取平均值。
1.3.2 產量測定 待迪卡638完全成熟后,全區收獲測產。選擇20個具備代表性的果穗,人工脫粒并分別稱取子粒重和穗軸重,計算出籽率。另外,測定穗長、穗粗、穗行數、行粒數、百粒重等產量構成要素。
1.4 數據處理與分析 采用SPSS軟件對數據進行顯著性檢驗分析,利用WPS軟件作圖和平均值處理。
2 結果與分析
2.1 密度對葉綠素熒光參數Fv/Fm的影響 Fv/Fm是衡量植物光合性能的重要指標。不同密度處理下,迪卡638規律穗位葉Fv/Fm的變化見圖1。如圖1所示,穗位葉的Fv/Fm在迪卡638的5個時期,呈現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趨勢。在3種密度處理下,Fv/Fm含量均在吐絲期值最大,且處理b的Fv/Fm含量均大于處理a和c的,Fv/Fm含量的降幅為0.93%。表明迪卡638在處理b下Fv/Fm達最大值,為0.831。
2.2 密度對葉綠素熒光參數Y(II)的影響 不同密度處理下穗位葉Y(II)的變化規律見圖2。由圖2可知,在3種密度處理條件下,Y(II)最大值都是在抽雄期,最小值在成熟期;Y(II)在3種密度下a>b>c,差異幅度為3.6%。
2.4 密度對葉綠素熒光淬滅的影響 熒光動力學qP是指PSII天線色素吸收光能后用于光合作用電子傳遞的比例,它反映了PSII穩定性原初電子受體QA的氧化還原狀態和PSII反應中心的開放程度,以及植物的光合效率和對光能的利用。熒光動力學qN反映PSII天線色素吸收光能不用于光合電子傳遞而是以熱的形式耗散掉的光能部分,是植物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從表1可以看出,qP的變化趨勢為:抽雄期>灌漿期>成熟期>吐絲期>拔節期;qN最大值出現在成熟期。
2.5 密度對產量性狀的影響 從表2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密度處理下,產量性狀如穗長、穗粗、穗行數、百粒重差別不明顯。穗行數和出籽率在3種密度處理下均呈現增加的趨勢,行粒數先增后減,穗行數和行粒數差異顯著,c>b>a,差異幅度分別為4.72%、5.23%出籽率不顯著。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加,產量也在增加,在處理c密度下達到最大值,為8044.6kg/hm2。在3種密度間差異顯著,c>b>a,差異幅度為24.9%。
3 討論
植物在光反應過程中吸收光能的主要物質是靠葉綠素提供的,在潮濕的條件下,葉綠素分解速度加快,含量降低[3]。Fo代表色素所吸收的光能中不參與光化學反應的能量與PSII的受損狀況有關,PSII的破壞和可逆失活可引起Fo的增加[4]。Fv/Fm的變化主要因素是在脅迫條件還是非脅迫條件,物種和生長條件的影響對其影響很小,Fv/Fm值下降,說明受到了脅迫的作用[5]。光合產物的積累從而影響作物的產量的形成,葉綠素熒光特性參數的變化能直接反映作物群體光合系統工作狀態是否正常[6]。楊有為等研究認為,適宜的種植密度有利于提高玉米葉片的光合速率、Fv/Fm、PSII量子產量、qP,降低葉片的呼吸速率和qN[7]。
產量構成的3個要素是單位面積有效穗數、穗粒數以及粒重[8]。單位面積的有效穗數和穗粒數,在一定范圍內,隨著密度增加呈上升的趨勢,但是粒重影響不大。而影響玉米產量潛力提高的關鍵因素是種植密度。種植密度的高低會對穗長、穗粗、行粒數、穗粒數和產量構成影響。因此,合理密植是提高產量的關鍵技術。密度過高,群體透光率低;密度過低,葉面積指數低,因此每個品種都有一個特定的密度范圍。
4 結論
(1)密度對不同生育期葉綠素熒光特性變化趨勢的影響明顯。在不同密度處理下,PSII反應中心接受能力不同,穗位葉Fo在不同生育時期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趨勢。整體趨勢表現:處理a和b在灌漿期達到最大值,吐絲期出現最小值;處理c在灌漿期達到最大值,拔節期出現最小值。Fo在3種密度處理下存在差異性,c>a>b,差異幅度為10.6%,13.9%;變化趨勢:在a、b、c 3種處理條件下抽雄期>吐絲期>灌漿期>拔節期>成熟期。在3種密度下,Fm呈先上升再下降后上升的趨勢。穗位葉的Fv/Fm在整個生育期內,呈現先減少再增加而后再減少的曲線變化。在b處理下Fv/Fm最大值為0.831。在a、b、c3種處理條件下,最大值都是在抽雄期,最小值是成熟期。Y(II)在3種密度下a>b>c,差異幅設為3.6%。由此可見,種植密度在一定的范圍內,有利于提高玉米葉片的PSII實際量子產量、光化學淬滅系數,能夠降低了葉片的非光化學淬滅系數。
(2)由本試驗可知,在不同的密度處理下迪卡638的穗長、穗粗、穗行數、百粒重差異不顯著[2]。在3種密度處理下出籽率,均呈增加的趨勢,行粒數隨密度增加降低。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加,產量也在增加,在處理c下達到最大值,為8044.6kg/hm2,且差異達顯著水平,c>b>a,差異幅度為24.9%。
參考文獻
[1]李林,衛勇強,趙保獻,等.豫西地區種植密度對洛玉8號產量及農藝性狀的影響[J].江西農業學報,2014(05):58-61.
[2]劉辰華,程二剛,劉華偉,等.玉米新品種囤玉061不同種植密度對產量的影響[J].農業科技通訊,2014(07):121-123.
[3]溫泉.黃連代謝及生理特性對增強UV-B的響應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2.
[4]王策.黃淮海主栽玉米品種抗旱節水性研究與評價[D].鄭州:河南農業大學,2012.
[5]梁桂東.氯酸鉀誘導重回縮龍眼和盆栽龍眼成花及其生理生化變化的研究[D].南寧:廣西大學,2006.
[6]]鄭永紅.不同密度下玉米葉綠素熒光參數分析和產量差異比較[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2(7):96-98.
[7]魏湜,孟繁美,李晶,等.不同密度下玉米葉綠素熒光參數分析和產量差異比較[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2013(10):7-11.
[8]錢錦霞,郭建平.鄭州地區冬小麥產量構成要素的回歸模型[J].應用氣象學報,2012(04):500-504.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