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連生

摘 要:通過分析安徽省近5年小麥預試品種對赤霉病、白粉病和紋枯病3大病害的抗性變化趨勢,探明參試品種對3大病害的綜合抗性差異,以期篩選出綜合抗病性好且穩產的小麥品種。結果表明:參試品種對白粉病的抗性水平整體較好,抗性育種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對赤霉病和紋枯病的抗性表現較差,抗性育種形勢依然嚴峻;安農1124和隆平麥6號等品種表現綜合抗病性強、豐產性較好。
關鍵詞:赤霉病;白粉病;紋枯病;品種綜合抗病性
中圖分類號 S332.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19)16-0089-03
Abstract: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difference of comprehensive resistance of wheat varieties to wheat scab,powdery mildew and sheath blight diseases in Anhui Province,we screened out a variety of wheat varieties with good resistance and stable yield. The resistance trend of wheat varieties to three diseases in recent five years in Anhui province was compar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cab and sheath blight breeding is still grim,mildew resistance breeding has achieved initial progress;screening of Annong 1124 and long ping wheat 6 comprehensive good disease resistance,high yield of good excellent material.
Key words:Scab;Powdery mildew;Sheath blight;Varieties comprehensive disease resistance
安徽省小麥分布橫跨淮河以北、沿淮和長江中下游3大麥區,氣候條件復雜多變,特別是在最近幾年,小麥生長季節經常遇到陰雨多濕、氣溫偏高等利于赤霉病、白粉病和紋枯病發病的極端氣候,給小麥生產帶來嚴重威脅,同時也加大了小麥的生產成本,農藥的普遍和大量使用給人們的生活環境和食品質量安全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
安徽省2012—2017年小麥生產每年都遭受到或重或輕的自然災害,而這種影響往往都是幾種逆境并存。2012年4月底出現的強對流降雨天氣導致小麥倒伏和赤霉病嚴重發生,2013年4月上旬的低溫霜凍。導致嚴重倒春寒,2014年4月下旬—5上旬的大風降雨強對流天氣導致小麥不同程度的倒伏,2015年葉銹病、白粉病以及赤霉病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生,2016年4月雨水偏多導致赤霉病較重且紋枯病、葉銹病偏重發生,2017年苗期雨水較多出現漬害、葉銹嚴重加上5月下旬出現干熱風[8]。選育、應用綜合抗病性強的優良小麥品種是高效治本之途徑[1],但小麥品種單一的抗病性已不能滿足對復雜多變極端氣候導致各種病害嚴重發生的綜合抗性要求,生產上對小麥品種的抗性要求已經不是單一某種抗病性的加強,而是綜合抗性的提升。本文通過比較近5年安徽省預試小麥品種對赤霉病、白粉病和紋枯病的抗性變化趨勢,以期為篩選綜合抗病性強的小麥新品種,并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提供依據。
1 參試品種對赤霉病的抗性表現
2012年以來,安徽省小麥受到赤霉病的影響越來越嚴重,每年都或輕或重的受到赤霉病的侵害而減產。2012年、2014年和2016年這3年赤霉病發生較重,特別是2012年赤霉病造成的小麥減產尤為嚴重。2012—2017年安徽省小麥品比試驗參試品種赤霉病的抗性級別分布情況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半冬性組和春性組在5年間沒有高抗品種,半冬性組參試品種對赤霉病的抗性主要集中在MR2、MS1和MS2等3個級別;春性組主要集中在MR1、MR2和MS1等3個級別,但整體優于半性冬組;半冬性組中幾乎沒有R級別的品種,而MR1級別的品種也只在有的年份零星出現;春性組中R級別的品種占比較大且較穩定。在感赤霉病的品種中,半冬性組S級別的品種占比相對較大且有不斷上升的趨勢;春性組MS2和S級別的參試品種占比大于半冬性組,并同樣有逐年上升的趨勢。
由此可見,安徽省小麥赤霉病抗性育種形勢依然嚴峻,抗性較好的R和MR1級別的參試品種占比相對偏少且年份間的不穩定;感赤霉病MS2和S級別的參試品種占比較大,半冬性組S級別的參試品種在2016和2017年占比突破了10%,春性組MS2和S級別的參試品種在2017年占比更是高達46%。經分析篩選,寧0920、奧麥1號、皖西麥0418、皖江麥6號、泰紅麥343、揚12-145等6個品種對赤霉病抗性級別達到了R級,可作為抗赤霉病的小麥品種加以推廣應用。
2 參試品種對白粉病抗性的表現
安徽省江淮、沿淮稻茬麥區是小麥白粉病流行地區。近年來,淮北小麥主產區灌溉條件得到明顯改善,但也常常造成田間濕度大,使白粉病在該地區也時有發生,對小麥生產造成較大危害[2-4]。2012-2017年安徽省小麥預試品種白粉病抗性鑒定結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見,半冬性組高抗白粉病的品種2015年有安農1420、安農1405、LK109、禾源906等4個,2016年有竹麥豐1個;大多數參試品種對白粉病抗性主要集中在MR和MS2個級別,高感品種占有一定的比例,但呈現明顯的逐年下降趨勢。春性組在5年中沒有高抗品種出現,多數品種的抗性主要集中在MR和MS2個級別;高感品種同樣占有一定的比例,但同樣呈現較為明顯的逐年下降趨勢;與春性組相比,半冬性組參試品種對白粉病的抗性略優于春性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