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晨 李兵 徐燕飛

摘 要:該文以淮南礦區為研究對象,闡述了平原高潛水位礦區的沉陷積水特點及存在問題,介紹了淮南采煤沉陷區治理經驗,總結了不同類型采煤沉陷地治理模式,并提出了平原高潛水位采煤沉陷區規劃和綜合利用策略,對國內同類型采煤沉陷區綜合利用和城市規劃發展具有一定借鑒和參考意義。
關鍵詞:高潛水位;采煤沉陷區;規劃策略;綜合利用
中圖分類號 TU984.114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19)16-0125-02
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the Huainan mining are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expound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subsidence and water accumulation in the high phreatic mining area in the plain, introduces the management experience of the coal mining subsidence area in Huainan, summarizes the control modes of different types of coal mining subsidence, and proposes the high plain. The planning and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strategy of coal mining subsidence area in phreatic level has certain reference and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the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coal mining subsidence area and urban planning development in China.
Key words:High phreatic level;Coal mining subsidence area;Planning strategy;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淮南市位于安徽省中北部,長三角腹地,淮河之濱,是華東地區重要的能源基地。淮南礦區已有120年的煤炭開采歷史,近年來,隨著煤炭開采技術的不斷進步,煤炭產量不斷增加,但與此同時,也造成地表沉陷不斷擴大,老沉陷區尚未完成治理,新沉陷區相繼出現,城市發展面臨嚴重挑戰。因此,亟需對采煤沉陷區土地進行整治和綜合利用,恢復礦區生態環境,推動城市轉型升級,實現淮南市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1 采煤沉陷區現狀及類型
1.1 現狀及存在問題 淮南礦區地處華東平原地區,地下潛水位高,多煤層開采,沉陷具有地表下沉系數大、多次沉降等特點,沉陷影響范圍廣、沉陷深度大易積水、穩沉時間長,具有典型性。既有穩沉區,又有非穩沉區;既有積水區,又有非積水區;既有老沉陷區,又有新生沉陷區,治理難度大。截至到2016年底,淮南市采煤沉陷區總面積達27863.1hm2,隨著時間的推移,未來沉陷區還將呈現出前期面積上快速增大,后期深度上緩慢增加的發展趨勢[1]。預計到2020年,淮南采煤沉陷區的總面積將達35556hm2,最終沉陷面積可達到68726hm2[2],最大積水深度超過20m,相當于100個西湖的大小[3]。作為一個依煤而建、因煤而興的資源型城市,煤炭資源開采在為城市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同時,也造成了大面積地表沉陷,大量農田被淹沒,村莊、道路、基礎設施等地面建(構)筑物損毀嚴重,土地資源逐年減少,生態環境逐步惡化,人地矛盾突出,從而嚴重制約了礦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1.2 類型劃分 采煤沉陷地類型的劃分是沉陷地規劃與綜合利用的基礎和前提。由于沉陷區類型地域差異明顯,目前國內外對此尚無統一的劃分標準和體系。本文在借鑒國內外同類研究的基礎上,根據沉陷狀態、沉陷深度和積水情況,對沉陷區類型進行了劃分(表1)。
2 采煤沉陷區治理與利用主要模式
淮南市不斷探索沉陷區治理新模式,積極開展沉陷區治理工程,已在沉陷治理實踐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生態修復同資源枯竭礦井土地盤活相結合的“泉大模式”、生態修復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的“后湖模式”、生態修復同發展三產相結合的“鑫森模式”等[4]。通過應用工程學、生態學、景觀學、城市規劃等技術手段和方法,在區分穩沉區與非穩沉區、積水區和非積水區的前提下,制定科學合理的整治和利用策略,針對性開展治理工作。主要治理模式如下:
2.1 穩沉沉陷區治理模式 對于已穩沉的非積水沉陷區,可對沉陷后形成的坡地進行土地平整,健全配套農業設施,通過生物技術改良土壤,培育土壤肥力,恢復土地耕種能力,以保持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對部分地質條件好的非積水或淺積水沉陷地,可利用煤矸石分層回填、壓實平整,作為城市建設用地,用于煤礦基建或壓煤村莊搬遷用地。對于季節性積水或部分淺積水沉陷地,可利用煤矸石、城市建筑垃圾和電廠粉煤灰等進行充填,再覆蓋土壤,營造生態防護林、經濟林,美化生態環境、涵養水源和護坡,增強景觀多樣性。對于沉陷面積大、積水深、地形復雜的采煤沉陷區,可作為景觀水面,在周邊種植花草和樹木,建造亭臺樓閣、公共座椅等配套基礎設施,并建設截污設施,修復改善沉陷區水環境及水域周邊生態環境,供市民休憩和發展旅游。
2.2 非穩沉沉陷區治理模式 對于非穩沉沉陷區的治理主要是綜合利用,由于非穩沉區具有多次沉降的特點,未來還將重復沉陷,原則上不宜進行大的工程改造,應盡量避免建設永久性設施和建筑。可對采煤沉陷區邊緣坡地進行簡單修整,用于農業耕作、果蔬種植等,有效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對于沉陷水面進行綜合開發利用,利用采煤沉陷區有條件的水面發展圍網、網箱養殖,種植蓮藕、菱角等水生植物等,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3 采煤沉陷區規劃策略
3.1 注重規劃引領,構建科學合理空間布局 結合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以及礦產資源總體規劃、環境保護等相關專項規劃,根據地區社會經濟、土地資源、人口分布、水系及水資源情況,以及城市建設和發展需要,注重規劃引領,以生態農業開發、生態景觀廊道、城市公園、濕地公園、平原水庫為主要規劃策略,科學合理編制采煤沉陷區土地利用、城鄉建設、產業布局、生態保護、農業開發等治理規劃,實現沉陷區綜合利用與城市規劃建設發展有機融合的最終利用目標[5]。
3.2 優化用地結構,實現土地多元化利用 堅持“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建則建”的原則,因地制宜、綜合治理、合理利用。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嚴守耕地紅線,優先對沉陷地進行復墾整治,補充為耕地,以保持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在開展土地適應性評價的前提下,進一步優化土地利用結構,在不宜耕作的區域發展林業、漁業、種植業、養殖業等生態農業。考慮到城市未來空間的拓展,亦可作為城市建設用地,用于城市道路、公共設施、工業園區、城市公園等建設。
3.3 實施生態治理,保障城市發展可持續 重點加大沉陷區生態環境修復力度,將沉陷治理工程技術與環境科學、生物科學、生態學等學科有機結合,恢復和重構沉陷區生態系統,并配套建設相關公共服務設施,使沉陷區成為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綠肺。注重城市山水自然景觀特色風貌研究,充分利用區位優勢、地域文化和寬闊水域等資源優勢,重塑城市生態景觀,構建山水環抱的城市景觀空間格局,提升城市品位,重現城市山水景觀的特色與活力,實現由資源型城市向山水生態園林城市的轉變。
4 結語
采煤沉陷區的規劃、治理和綜合利用,是一項長期、復雜、系統的工程,要綜合考慮地區經濟、社會、自然資源等因素,統籌協調好與城市和區域相關規劃的關系,在空間上進行科學的規劃和合理的布局;優化土地資源配置,在土地適宜性評價的基礎上,合理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根據土地類型和用途,針對性提出不同的治理和綜合利用模式;注重土地經濟效益外的價值功能,以沉陷區生態系統的全面恢復為治理目標,改善礦區生存環境,修復礦區自然風貌,緩解人地矛盾局面。實現沉陷區城市空間布局合理、土地資源有效利用、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的最終目標,達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環境效益的統一,促進礦區資源開發與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宗云峰.采煤沉陷區移民安置問題探討[J].中國煤炭,2012(10):24-27.
[2]淮南市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辦公室.安徽省淮南市采煤塌陷區土地綜合整治規劃(2009-2020年)[Z].2010.
[3]劉杉,孫功.礦業城市生態環境治理的實踐路徑——以淮南市采煤塌陷區綜合治理為例[J].商,2016(6):48-49.
[4]孫嬌嬌.淮南市采煤塌陷趨勢預測及綜合治理研究[D].淮南:安徽理工大學,2012.
[5]李偉.淮北市采煤沉陷區綜合利用及規劃策略研究[D].合肥:安徽建筑大學,2017.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