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期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遵循。在鄉村振興道路中,如何建設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現代化新鄉村?據了解,自2013年全國開展美麗鄉村創建活動以來,各地積極開展了美麗鄉村建設的探索和實踐,涌現出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典型模式,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范例。經有關部門梳理,本文列舉的八種模式構成了目前美麗鄉村建設的主流模式,同時每種模式又分別代表了某一類型的鄉村在各自的自然資源稟賦、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發展特點,以及民俗文化傳承等條件下建設美麗鄉村的成功路徑和有益啟示。
一、產業發展型模式
1.區域特點
這種模式主要出現在東部沿海等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其特點是產業優勢和特色明顯,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發展基礎好,產業化水平高,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一鄉一業”,實現了農業生產要素聚集、農業規模經營,農業產業鏈條不斷延伸,產業帶動效果明顯的優勢。
2.典型案例:江蘇省張家港市南豐鎮永聯村
永聯村是江蘇省鄉村發展最具代表的鄉村之一,全國“美麗鄉村”首批創建試點村,地處長江之濱,隸屬于江蘇省張家港市南豐鎮。
永聯村曾被稱為“華夏第一鋼村”,曾是張家港市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經濟最落后的村。近年來,永聯村先后共投入2.5億元,積極發展以農業觀光、農事體驗、生態休閑、自然景觀、農耕文化為主的休閑觀光農業,初步形成了以蘇州江南農耕文化園、鮮切花基地、苗木公司、現代糧食基地、特種水產養殖基地、垂釣中心為一體的休閑觀光農業產業鏈,休閑觀光農業年收入7573.7萬元。
二、生態保護型模式
1.區域特點
這種模式主要出現在生態優美、環境污染少的地區,其特點是自然條件優越,水資源和森林資源豐富,具有傳統的田園風光和鄉村特色,生態環境優勢明顯,把生態環境優勢變為經濟優勢的潛力大,適宜發展生態旅游。
2.典型案例:浙江省安吉縣山川鄉高家堂村
高家堂村位于全國首個環境優美鄉——山川鄉境內,全村區域面積7平方公里,是一個竹林資源豐富、自然環境保護良好的浙北山區村。
高家堂村將自然生態與美麗鄉村完美結合,圍繞“生態立村——生態經濟村”這一核心,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環境優勢,把生態環境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如今,高家堂村生態經濟快速發展,以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為特色的生態經濟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該村擁有生態及觀光型高效竹林基地,已形成竹產業生態鏈、竹林雞規模化養殖模式,富有濃厚鄉村氣息的農家生態旅游等生態經濟對全村財政的貢獻率達到50%以上,成為該村經濟增長的支柱。
三、休閑旅游型模式
1.區域特點
這種模式主要出現在適宜發展鄉村旅游的地區,其特點是旅游資源豐富,住宿、餐飲、休閑娛樂設施完善,交通便捷,距離城市較近,適合休閑度假,發展鄉村旅游潛力大。
2.典型案例:江西省婺源縣江灣鎮
國家特色旅游景觀名鎮江灣地處皖、浙、贛三省交界,擁有夢里江灣5A級旅游景區、古埠名祠汪口4A級旅游景區、生態家園曉起和5A級標準的梯云人家篁嶺四個品牌景區。
近年來,江灣鎮依托豐富的文化生態旅游資源,著力打造鄉村旅游示范鎮,促進鄉村旅游與農業、農民和農村發展有機相結合,使鄉村旅游參與主體的農民,成為受益主體。投資8000萬元建設篁嶺民俗文化村;投資7億元重點開發以徽派古建筑異地保護區定位的梨園新區處于緊張的建設階段。這兩個重點旅游工程的建成,將成為婺源“國家鄉村旅游度假試驗區”的典范。
四、環境整治型模式
1.區域特點
這種模式主要出現在農村臟、亂、差問題突出的地區,其特點是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環境污染問題嚴重,當地農民群眾對環境整治的呼聲高、反應強烈。
2.典型案例:廣西恭城瑤族自治縣蓮花鎮紅巖村
紅巖村位于廣西桂林市恭城瑤族自治縣蓮花鎮,是一個集山水風光游覽、田園農耕體驗、住宿、餐飲、休閑和會議商務觀光等為一體的生態特色旅游新村。近年來,紅巖村在努力改善環境衛生的同時,積極啟動生活污水處理系統建設工程,現已成為廣西第一個進行生活污水處理的自然村。而環境的改善,也促進了生態農業旅游的發展,從2003年10月至今,該村已接待了中外游客150多萬人次,成為開展鄉村旅游致富的典范。
五、高效農業型模式
1.區域特點
這種模式主要出現在我國的農業主產區,其特點是以發展農業作物生產為主,農田水利等農業基礎設施相對完善,農產品商品化率和農業機械化水平高,人均耕地資源豐富,農作物秸稈產量大。
2.典型案例: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三坪村
三坪村是國家4A級風景區——三坪風景區所在地,全村共有山地60360畝。其中:毛竹18000畝,蜜柚12500畝,耕地2190畝。該村在創建美麗鄉村過程中充分發揮林地資源優勢,采用“林藥模式”打造金線蓮、鐵皮石斛、蕨菜種植基地,以玫瑰園建設帶動花卉產業發展,壯大蘭花種植基地,做大、做強現代高效農業。
六、社會綜治型模式
1.區域特點
這種模式主要出現在人數較多、規模較大、居住較集中的村鎮,其特點是區位條件好,經濟基礎強,帶動作用大,基礎設施相對完善。
2.典型案例:天津市大寺鎮王村
天津市西青區大寺鎮王村北鄰西青經濟技術開發區,東鄰天津微電子城,交通四通八達。全村580戶,人口1862人,占地4000余畝。
王村是天津東南方新農村發展的一顆耀眼的明星。王村被天津市政府命名為天津市“示范村”,2012年,榮獲“美麗鄉村”稱號。王村十多年前是貧困村,那時全村90%的村民住著低矮、潮濕、簡陋的平房。為了改變這一狀況,徹底解決村民的住房問題,村領導制定了5年村莊建設規劃,經過近年來的發展,村里生活環境和諧有序,基礎設施完善,家家戶戶住進了新樓房,電腦、電話、汽車也都走進了農家,村民過著“干有所為,老有所養,少有所教,病有所醫”的其樂融融的城市化生活。
七、文化傳承型模式
1.區域特點
這種模式主要出現在具有特殊人文景觀,包括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以及傳統文化的地區,其特點是鄉村文化資源豐富,具有優秀民俗文化以及非物質文化,文化展示和傳承的潛力大。
2.典型案例: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平樂鎮平樂村
平樂村地處漢魏故城遺址,文化積淀深厚,因公元62年東漢明帝為迎接大漢圖騰筑“平樂觀”而得名。該村以農民牡丹畫而聞名全國。“一幅畫、一畝糧、小牡丹、大產業”,這是流傳在河南省孟津縣平樂村村民口中的一句新民謠。近年來,平樂村按照“有名氣、有特色、有依托、有基礎”的“四有”標準,以牡丹畫產業發展為龍頭,擴大鄉村旅游產業規模,探索出了一條新時期依靠文化傳承建設“美麗鄉村”的發展模式。
“小牡丹畫出大產業”。如今的平樂村,已擁有國家、省、市畫協、美協會員20多名,年創作生產牡丹畫8萬幅,銷售收入超過500萬元。
八、城郊集約型模式
1.區域特點
這種模式主要出現在大中城市郊區,其特點是經濟條件較好,公共設施和基礎設施較完善,交通便捷,農業集約化、規模化經營水平高,土地產出率高,農民收入水平相對較高,是大中城市重要的“菜籃子”基地。
2.典型案例:上海市松江區泖港鎮
松江區泖港鎮地處上海市松江區南部、黃浦江南岸,是松江浦南地區三鎮的中心。該鎮的發展不倚仗工業,而是依托“氣凈、水凈、土凈”的獨特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環保農業、生態農業、休閑農業,成為上海的“菜籃子”“后花園”,服務于以上海為主的周邊大中城市。
近年來,泖港鎮以創建高產田為抓手,大力發展環保農業的同時,還鼓勵興辦家庭農場,并已基本實現了家庭農場的專業化、規模化經營。此外,該鎮以鄉土民俗為核心,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充分整合生態農業、生態食品、農業觀光等各類鄉村旅游資源,實現了農村休閑產業的功能集聚,其鄉村旅游已成為該鎮農業經濟新的增長點。
(資料來源:《農業科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