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三軍
摘 要:玉米是我國重要的農作物之一,不僅是重要的糧食作物,同時經過深加工之后還是重要的畜牧業飼料。為了實現玉米產量和質量的提升,相關的科研機構和學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同時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闡述的主要內容是影響我國玉米高產的因素,同時重點論述了高產玉米栽培技術。
關鍵詞:玉米;高產;栽培技術
玉米不僅是人們喜愛的糧食作物之一,同時還可以進行精細加工,成為畜牧業發展中的重要飼料之一。此外,玉米通過發酵能夠生產出乙醇,對我國工業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因此,玉米不僅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同時也有食用價值,為我國的畜牧業和工作的發展奠定基礎。
一、影響玉米種植和產量的因素
1.種植區域不平均
我國南北地區之間在地理環境和氣候因素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性,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玉米種植區域分布不平均的情況出現。在我國的黃河以北地區,玉米是農民重要的經濟來源,產量也相對提高。我國的南方地區受到氣溫和地理環境的影響,玉米沒有得到大規模的種植,產量較低。
2.玉米產量不足
我國有悠久的農業發展歷史,但是在種植技術還是比較傳統,不能清楚的認識和使用一些新型的農業輔助工具,很難將先進的技術應用到農業生產中,進而影響玉米的產量。
3.種植的規模小
我國當前農業發展形式還是以一家一戶為主,因而在種植的過程中缺乏科學的管理手段和不重視先進技術手段的使用,影響了玉米的產量和質量。此外,因為自然環境因素的影響,在我國的南方和北方地區總是出現干旱和洪澇災害,直接影響玉米產量的提升。
二、玉米高產栽培前期的準備工作
1.整地
玉米有自身的特點,即植株比較高,根系較發達。同時玉米在生長的過程中需要一定量的水分和養分。在播種之前需要重視水分和養分的積累,在春天選擇深耕,在深耕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一些問題,即深度不能低于三十厘米。科學是深耕措施能夠涵養土壤中的水分和養分,促進玉米的扎根,提升玉米的產量和質量。
2.玉米種子的選擇
玉米的產量和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種子的影響。農民應該選擇國家農業部門承認的優良品種,同時這些品種還應該進行了區域性的種植試驗,不僅抗病能力和適應性強,同時穩定高產。尤其重視種子的篩選,發霉和干癟的種子不能要,提升種子的凈度和純度。篩選好種子之后科學的保存,注意防范老鼠等害蟲,同時控制種子的水分,避免發霉。
三、玉米高產栽培技術要點
1.播種時間的科學性
如果一些地區氣候條件允許的話,選擇在四月下旬和五月上旬播種玉米是比較合適的。在播種的過程中保證籽粒的均勻,同時深淺保證一致性,播種密度的選擇需要結合具體的種子類型,或者密植,或者稀疏種植,保證統一區域種植密度一致,目的是保證玉米在生長的過程中長勢一致性,同時還能有效的避免低植株和高植株之間對養分和水分的爭搶。
2.出苗后的管理
玉米出苗之后科學的管理非常重要。玉米出苗之后及時的間苗和補苗,有多余的玉米苗及時的拔出,有空缺的玉米苗及時補上。玉米補苗有以下兩種形式:第一,將種子浸泡在水中,等到種子發芽之后補齊空缺位置。第二,將多余的玉米苗移栽到缺苗的區域,需要注意的是移栽之后及時的澆水,從而保證根系的穩定性。
3.加強田間管理
第一,合理施肥。玉米生長需要充足的養分,為提高產量奠定基礎。在施肥的過程中應該堅持一定的原則,即重視底肥,輕施穗肥。在一般的情況下,底肥最好是緩釋復合肥,該種肥料能夠很好的為玉米生長的整個階段提供養料。如果有條件地區結合土壤的實際情況施有機肥。在拔節之后到喇叭口期間施穗肥,主要以氮肥為主。
第二,科學的澆灌。水分對玉米的生長很關鍵,在拔節期間到灌漿期間需要一定量的水分,抽雄開花期是水分敏感期。在拔節期間,土壤中的含水量應該是田間總水量的百分之六十左右。在大喇叭口期間是需要水資源的臨界期。抽穗開花期是玉米需要水量最大的時期,在此時期應該保證玉米有充足的水分,如果缺水的話及時的灌溉。在灌溉的過程中堅持適時適量的原則千萬不能漫灌,應該采取滴灌或者噴灌,降低水資源浪費的同時避免養分的流失。
第三,病蟲害的防治。因為氣候環境的變化,在我國的一些地區出現了玉米病蟲害,主要的玉米病蟲害有以下幾種,如紅蜘蛛、玉米螟、蚜蟲、大小斑病等。需要注意的是在玉米收獲之后對有病株的玉米秸稈進行及時的處理,同時進行土地翻耕,如果是病蟲害比較比較嚴重的區域,要實施輪作制度。一旦受到病蟲害的侵襲之后,注意觀察,做到及時發現及時治理。
四、結語
為了提升玉米的產量和質量,在種植的過程中應該科學的選擇種子,重視田間管理、重視施肥和灌溉,還應該采取科學的手段進行病蟲害的防治,從而確保為農業、工業和畜牧業的發展優良的玉米原料,為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張愛花.淺談玉米高產栽培技術[J].農業與技術,2015(20):117-118.
[2]孫璞.淺談玉米高產栽培技術[J].農技服務,2014(08):53.
[3]胡秀芝.淺談玉米高產栽培技術農民致富之友 ,2015(06):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