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宇興 余加勇 趙東奇
摘 要:馬鈴薯已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主要食物之一,種植馬鈴薯技術就顯得很重要,為提高種植馬鈴薯的產量、質量,已經成為相關農業部門的主要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
大橋鄉位于會澤縣城西北方,距縣城38公里,交通便利,全鄉轄14個村委會,屬于高寒冷涼山區,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條件,種植歷史悠久,氣候冷涼,晝夜溫差大,病蟲害少,是馬鈴薯生產的理想之地。種植馬鈴薯已成為農民增產增收,農民的重要經濟來源。
一、合理輪作
馬鈴薯是不耐連作的作物。馬鈴薯對連作反應很敏感,生產上一定要避免連作。如果一塊地上連續種植馬鈴薯,不但引起病害嚴重,如晚疫病、青枯病、病毒病等,而且引起土壤養分失調,特別是某些微量元素,使馬鈴薯生長不良,植株矮小,產量低,品質差。一般情況下最好馬鈴薯與玉米、小麥、綠肥等植物輪作增產效果明顯。
二、種薯處理
1.選種
種薯的質量直接決定了最終的產量、質量,因此必須加強品種的選擇。選好良種是馬鈴薯高產栽培的關鍵環節。在選用良種的基礎上,選擇薯形規整,具有本品種典型特征,薯皮光滑、色澤鮮明,重量為1-2兩大小適中的健康種薯作種。選種時,清出表皮龜裂、畸形、尖頭、芽眼壞死、生有病斑或臍部黑腐的塊莖。
2.種薯制作
(1)種薯切塊種植,能促進塊莖內外氧氣交換,破除休眠,提早發芽和出苗。但切塊時,易通過切刀傳病,引起爛種、缺苗或增加田間發病率,加快品種退化。切塊過大,用種量大,一般以切成20-30克為宜。切塊時要縱切,使每一個切塊都帶有頂端優勢的芽眼。切塊時要剔除病薯,切塊的用具要嚴格消毒,以防傳染病,切塊后用石灰或者草木灰進行拌種。為避免感染,一般不采用切塊。
(2)整薯種植,可避免切刀傳病,而且小整薯的生活力和抗旱力強,播后出苗早而整齊,每穴芽數、主莖數及塊莖數增多。采用20-30克左右健壯小薯作種,能更好地防病,增加產量。但小薯一般生長期短,成熟度低,休眠期長,而且后期常有早衰現象。栽培上需要掌握適當的密度、作好催芽處理,增施鉀肥,并配合相應的氮磷肥,才能發揮小薯作種的生產潛力。
3.種薯催芽
催芽是馬鈴薯栽培的重要措施。播前催芽,可以促進早熟,提高產量。同時,催芽過程中,可淘汰病爛薯,減少播種后田間病株率或缺苗斷條,有利于全苗壯苗。催芽方法:將種薯與沙分層相間放置,厚度約3-4層,并保持在20℃左右的最適溫度和經常濕潤的狀態下,種薯經10天左右即可萌芽。催芽時,種薯用0.5-1ppm赤霉素液或0.1-0.2%高錳酸鉀液浸種10-15分鐘或用2%硫脲浸種20分鐘,均可提高催芽效果。
三、施足基肥
馬鈴薯在生長期中形成大量的莖葉和塊莖,因此,需要的營養物質較多。肥料三要素中,以鉀的需要量最多,氮次之,磷最少。施足基肥對馬鈴薯增產起著重要的作用。馬鈴薯的基肥要占總用肥量的3/5或2/3。基肥以腐熟的堆廄肥和人畜糞等有肥機為主,配合磷、鉀肥。一般畝施有肥機1500-200公斤,過磷酸鈣20-25公斤。基肥應結合作墑或挖穴施于10厘米以下的土層中,以利于植株吸收和疏松結薯層。
四、適時播種
確定馬鈴薯播種適期的重要條件是生育期的溫度。原則上要使馬鈴薯結薯盛期處在日平均溫度15-20℃條件下。而適于塊莖持續生長的這段時期愈長,總重量也愈高。大春馬鈴薯種植以2月上旬至3月上旬播種為好,小春馬鈴薯種植,提前一個月種植為宜,以12月下旬至1月中旬播種為宜。
五、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就是要使單位面積內有一個合理的群體結構,既能使個體發育良好,又能發揮群體的增產作用,以充分利用光能、地力,從而獲得高產。從群體和個體協調發展考慮,馬鈴薯在一般栽培水平下,每畝種4500-5500株左右為宜。
六、田間管理
1.查苗補苗
馬鈴薯出齊后,要及時進行查苗,有缺苗的及時補苗,以保證全苗。補苗的方法是:播種時多余的薯塊密植于田間地頭,用來補苗。補苗時,缺穴中如有病爛薯,要先將病薯和其周圍土挖掉再補苗。土壤干旱時,應挖穴澆水且結合施用少量肥料后栽苗,以減少緩苗時間,盡快恢復生長。如果沒有備用苗,可從田間出苗的壟行間,選取多苗的穴,自其母薯塊基部掰下多余的苗,進行移植補苗。
2.中耕培土
中耕松土,使結薯層土壤疏松通氣,利于根系生長、匍匐莖伸長和塊莖膨大。出苗前如土面板結,應進行松土,以利出苗。齊苗后及時進行第一次中耕,深度8-10厘米,并結合除草,第一次中耕后10-15天,進行第二次中耕,宜稍淺。現蕾時,進行第三次中耕,比第二次中耕更淺。并結合培土,培土厚度不超過10厘米,以增厚結薯層,避免薯塊外露,降低品質。
3.追肥
從播種到出苗時間較長,出苗后,要及早用清糞水加少量氮素化肥追施芽苗肥,以促進幼苗迅速生長。現蕾期結合培土追施一次結薯肥,以鉀肥為主,配合氮肥,施肥量視植株長勢長相而定。開花以后,一般不再施肥,若后期表現脫肥早衰現象,可用磷鉀或結合微量元素進行葉面噴施。若長勢較旺,可以采用葉面噴施矮化。
4.防治病蟲害
馬鈴薯的病害較多,常見的病害有病毒病、晚疫病、青枯病、壞腐病、瘡痂病、癌腫病等。晚疫病多在雨水較多時節和植株花期前后發生。因此,要注意及早用波爾多液或瑞毒霉進行防治。青枯病目前藥劑防治較難,防治方法主要通過合理輪作、選用抗病品種以及用小整薯作種等措施進行防治。馬鈴薯的害蟲主要有瓢蟲、土蠶、蚜蟲、蠐螬、螻蛄等,可用藥劑或人工捕殺等措施防治。
七、實時收獲
當植株生長停止,莖葉大部分枯黃時,塊莖很容易與匍匐莖分離,周皮變硬,比重增大,干物質含量達最高限度,是最佳收獲期,進行實時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