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承志 胡偉民
摘 要:農業氣象災害并不是氣象災害,其與氣候等概念也不盡相同,農業氣象災害是結合農業生產而得出的,對于農業生產具有負面影響,諸如導致減產,甚至顆粒無收的特殊氣象情況。比如寒潮、干旱、倒春寒等現象。并不是所有的特殊氣象都是氣象災害,只有特殊氣象現象影響了農業生產,使得小麥、水稻等農作物減產、停產等,才可以稱之為農業氣象災害。鑒于此,本文對農業氣象災害對農作物產量的影響進行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農業氣象災害;農作物產量;影響
要想促進農業的健康發展和農作物的正常生長,只有加強對災害天氣的預警工作,并正確認識氣象災害的危害和應對措施,才能讓農民在災害來臨之前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和應對措施。氣象災害的發生并不是偶然,只有加強對生態環境的良好建設才能從根本上改善惡劣的氣象環境,災害的發生雖然不能避免,但是我們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將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因此,政府相關部門也需要加強氣象災害的宣傳工作并優化氣象設施更好的為農業服務,這樣才能保證農業長期穩定的發展。
一、關于我國農業氣象災害的基本特征的概述
關于我國農業氣象災害的基本特征可概述為以下幾點:1.農業氣象災害的發生具有季節性特點。如洪澇災害發生在夏季暴雨期;2.農業氣象災害的發生具有區域性特征。如洪澇災害主要發生在降雨較多、容易產生積水的地區;3.農業氣象災害的發生具有局限性和集中性。一般發生過某一氣象災害的地區,該地區發生同類氣象災害的頻率較大,而且具有區域集中性的特點。4.氣象災害發生時常伴隨多災害并發的特征。如發生了暴雨侵害的地區往往會隨之伴隨有洪澇的侵害,洪澇災害的發生往往會給農作物帶來一定的病蟲害侵蝕等并發災害。
二、農業氣象災害對農作物產生的影響
隨著全球生態環境的惡化,氣象災害開始頻繁地發生,尤其我國本就是氣象災害發生比較頻繁的國家,一旦發生氣象災害,不僅對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造成不能挽回的損失,同時也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不利影響。當前,比較典型和常見的氣象災害有干旱、洪澇、冰雹等。
1.干旱是影響農業生產最嚴重的氣象災害。干旱會使農作物的水分蒸發變快,長時間的降水不足還會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出現干枯、萎蔫的情況,嚴重的會導致農作物死亡,甚至會出現農作物、果樹減產,人民、牲畜飲水困難,給國家經濟帶來損失。通常干旱發生的季節大多在春季和夏季,如果在春天播種的季節缺少雨水,就會影響農作物的出苗及幼苗的正常生長。另外,夏天天氣炎熱,農作物水分蒸發快,土壤中的水分流失也比較快,容易出現農作物干枯的現象,造成農作物的死亡。
2.強風、臺風天氣對農作物生產的不利影響。臺風多發生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域,我國集中在東部低緯沿海區域。由于短時間內的強降水結合大風,使得已經趨于成熟時期的農作物被吹斷、浸泡死亡。嚴重的臺風天氣會使得農作物產量大幅下降。如果臺風天氣發生在農作物的授粉時期,大風會使得農作物無法進行授粉,減少其結果量。
3.洪澇等極端氣象對農作物的影響。洪澇是指某一時間內出現極端降水情況,使得農田等集聚大量雨水而無法排出,農作物浸水時間過長,造成農作物大批死亡現象,使得農作物減產或者顆粒無收。洪澇災害一向被認為是我國農業氣象“大”災害之一。不過洪澇災害多發生于我國緯度較低、偏向于沿海地區,且多在夏季多雨季節發生。
4.泥石流災害給農作物帶來的不良影響。農業泥石流災害的發生主要和種植地區的地質條件、地形地貌有直接關系,在地形陡峻、山高溝深的區域,容易和水流匯集,地表巖石結構較為松散,為泥石流提供了大量的固體物質,從而出現泥石流災害。對于焉耆縣釀酒葡萄種植區來說,適宜的種植區均在山前的戈壁地段,土壤條件多為砂礫土,質地粗、土層薄、并且有不同程度的鹽堿化,山區強降水更容易形成泥石流,一旦出現泥石流(坡積洪水),泥沙、碎石等將掩蓋農作物,破壞植株根系,甚至直接導致植物死亡,災害嚴重的可能導致顆粒無收,嚴重影響農業種植戶的經濟效益。
5.冰雹災害。冰雹災害通常發生在夏、秋兩季,是在對流天氣控制下積云中凝結而成的冰塊,常常砸毀農作物,尤其是裸露地面上的農作物,導致農作物減產。體積小的冰雹不會對農作物造成大的損害,如果冰雹的體積過大,不僅能造成農作物絕收,還會砸傷人畜,毀壞建筑物,給人們經濟造成極大損失。
三、減小農業氣象災害對作物產量影響的有效應對措施
加強預警工作能夠更好地降低農業氣象災害對農作物的影響。只有積極地宣傳氣象災害的影響,才能讓更多的農民認識氣象災害的重要性,同時還能幫助農民提升預防災害的能力。其次,相關工作部門應該提升自身工作的質量,加強對氣象災害的預警能力,通過自身的努力和技術手段降低氣象災害的影響。再次,因為環境惡化也是氣象災害多發的原因之一,因此,應該重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
1.完善農業氣象災害的防御體系。完善的農業氣象災害防御體系是降低農業氣象災害對農作物影響的有效手段,將科學技術作為依托,監理全覆蓋的災害監測報警系統,實時掌握氣象災害情況,準確地進行預報和測量,有效預防氣象災害的發生。相關的農業工作者應掌握農作物生長的特點、各種災害的特征以及不同災害的危害機理和處理方法等,以便采取精準有效的應對措施。對于冷凍災害,通過先進的技術手段進行數據監測,適當采用增溫助長制劑,運用防霜處理技術;對于洪澇、干旱等災害,可以根據地區環境、農作物特性、災害變化情況等,融合先進的防災體系,創新非工程性農業生產技術。
2.提高農業氣象信息研發水平及預測能力。準確及時的氣象變化信息對于農民而言,是其在農業生產中有效規避氣象災害、減少糧食損失的重要信息來源之一。因此,在未來現代化農業發展的關鍵期,相關氣象部門應當提升氣象信息預測研發水平、加快智能化農業氣象預報平臺的建設,不僅要保障氣象信息預報的及時性,更應當提升氣象信息尤其是災害性氣象信息的預測準確性,切實提高對氣象災害的預測和預警能力。
3.以氣候變化為氣象資源,發展現代農業。雖然不利的氣象對農業的發展會帶來不利的影響。但如若能充分了解農作物生長的適應環境,充分了解作物生長區域長期的氣候變化規律,并把作物生長環境與氣象變化規律建立起密切的正相關關系,這無疑是對氣候變化的有效利用方式之一。以氣候變化作為促進農作物生長的一種氣象資源來利用,并因地制宜的選擇農作物的種類,以科學種植、科學防災為導向,大力發展現代農業。
四、結語
關于農業氣象災害的具體危害性,這要取決于氣候條件的惡劣程度,以及農作物最大的惡劣氣候耐受范圍。總之,對我國而言,農業氣象災害,尤其是洪澇、干旱等,是危及我國糧食安全、制約農業發展水平的一大重要因素,需要引起相關氣候及農業研究者的關注。
參考文獻:
[1]張寅.農業氣象災害對農作物產生的影響[J].環境與發展,2018,30(11):254+256.
[2]田紅莉,付朝云,張顯.淺談農業氣象災害對農作物的影響[J].農業與技術,2018,38(20):232.
[3]王廣行,王泓月,孫鵬.農業氣象災害對農作物產量的影響[J].吉林農業,2018(21):105.
[4]趙金平,鞠英芹.農業氣象災害對農作物產量的影響[J].科學技術創新,2018(26):19-20.
[5]樊超,沈萍,陳卓.農業氣象災害對農作物產量的影響[J].環境與發展,2018,30(01):198-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