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成 傅國慶 王艷梅 張永忠
摘 要:隨著我國城鄉綠化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 道路綠化建設工作也越來越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并逐漸被各地納入了綠化工作的重點建設項目。本文作者認為,植物配置的多樣性、科學性是道路綠化建設系統生態功能的基礎和景觀多樣化的前提,也是綠化建設質量和水平的提升基礎和實現景觀多樣化的前提,更是綠化建設質量和水平的重要標志,積極有效探索其多樣性配置的實現途徑很有必要。
關鍵詞: 道路綠化;植物配置;創優;多樣性
一、目前我國道路綠化建設植物配置現狀
1.植物色彩單調。植物色彩是道路綠化景觀的重要標志。目前,道路綠化建設比較好的地方,一般都配置成“喬木+灌木+花卉”或“灌木+花卉+地被”等栽植模式,呈現出各種絢麗多姿的色彩。而有些地區的道路綠化大多是形成單調的綠色林帶,缺乏色彩的多樣性,給人一種十分乏味的感覺。
2.植物種類單一。我國適合道路綠化的植物種類甚多,但目前實際應用還比較少。如有些地區在高速公路兩側幾十公里乃至數百公里沿線,全部被“清一色”的意楊、女貞、香樟等少數樹種所壟斷,其后果不僅是造成景觀的單調,更大的風險是帶來生態系統的不穩定和病蟲害的泛濫傳播。
3.植物功能不全。種類繁多的植物,除了供觀賞外,還具有隔音、防塵、防止水土流失等諸多的功能。目前,許多地方僅在道路兩旁栽種一排行道樹,沒有充分考慮利用植物的不同功能,達到道路綠化建設穩定路基、保護路面、美化路容、改善環境、保持水土、減少噪音和凈化空氣等目的和要求。
4.鄉土植物奇缺。鄉土植物源于本土,其資源豐富,對環境的適應性和抗性方面都具有很強的優勢。但在不少道路綠化規劃中,一味追新求異,許多鄉土植物往往被“冷落”,無法凸顯當地特色。如蘇北某城市的道路兩側,多年前栽植的香樟樹,前年遭遇一場嚴寒幾乎全軍覆沒,幸存下來的香樟樹也是“水土不服”,長得“面黃肌瘦”,影響綠化效果,造成物力、財力和人力的浪費。
二、道路綠化建設植物多樣性配置的實現途徑
1.科學規劃。首先設計人員要深入綠化路段,對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路域環境、生態條件、當地植物分布情況等做好調研,為搞好總體規劃提供科學依據。其次要按照道路的性質、特點及對綠化功能的要求,結合植物種類的生態習性與功能,堅持土洋結合,選擇適宜的樹種品種,做到因地制宜,因路制宜,宜樹則樹,宜花則花,宜草則草。通過科學規劃,體現出植物樣性,把道路建設成多層次、多結構、多功能的植物群落,形以道路綠化帶為主體,喬、灌、花、草合理搭配,帶、片、點結能的基礎和景觀多樣化的前提,也是綠化建設質量和水平的重 的生態型綠色長廊。
2.創新設計。植物配置的多樣性是通過設計方案來體現的。如利用地形可設計出高低起伏的不同空間,多樣化的地形,多種植物提供賴以生存的小氣候環境;又如利用平坦開闊空間,背景樹設計為喬木,前景樹設計為觀賞性花灌木,土哇配置地被植物等;再如水景空間的設計,可以根據水的不度,選擇沉水、挺水、浮水等水生植物。通過設計創新,為槿配置創造出更多的空間,營造出層次參差、植物多樣、色富、形態各異的人工植物群落。
3.挖掘潛力。筆者認為,道路綠化仍大有潛力可挖。的道路兩側樹種、色彩單一;有的道路在城鄉接合部綠化欄低,甚至有綠化斷檔現象;有的道路邊坡、立交橋及路旁水塘洼地、巖石斷面、施工場地等仍是綠化覆蓋的盲點。建議經綠化的道路要進一步增加植物的配置,改變植物單一、單調、功能不全的狀況;對道路邊坡可種植草坪或其他地物,保護坡面;對立交橋、巖石斷面空間種植攀緣植物或麝植物進行垂直、懸垂綠化;對路旁水塘、洼地可進一步開發,水面種植菱茭、河藕、睡蓮等水生植物,水中養魚,塘邊植樹,一舉多得。通過挖掘潛力,擴張綠化總量增加植物種類。
4.建立體系。目前,市場適合道路綠化的苗木不全,特別是鄉土樹種奇缺,這也是制約道路綠化植物多配置的因素之一。建議科研院校、規劃設計部門與苗木生產業聯起手來,整合資源,建立道路綠化苗木繁育體系。規劃設計部門要堅持因地制宜,立足鄉土樹種,積極推廣適合本區的外來樹種的原則,根據當地道路綠化對苗木品種、規格要求和今后發展的趨勢,向生產企業提出苗木繁育的目標要求同時與科研院校商討今后新品種、新技術開發研究的方向。通過三者之間的相互交流和溝通,推進本地區道路綠化苗木多元化生產,使之逐步形成一條以科研院校為支撐,以規劃設計部門為依托,以生產企業為保障的苗木生產產業鏈,確保道路綠化植物的多樣性。
作者簡介:楊文成(1975-)男,黑龍江龍江籍,本科,林業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植樹造林、林木采伐、林木育苗、有害生物防治等林業生產技術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