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開恩 肖輝馨
摘要:融媒體時代的新聞直播場景發生了巨大變化,新聞主播的語態也要發生相應變化,表現在信息密度的升級,從信息到情感的有效延伸以及多元評論風格的探索等,以達到更平民化、更接地氣、更有個性的傳播目標。
關鍵詞:融媒體 ?新聞主播 ?語態變遷
從正襟危坐式的播報型主播,到融入“說新聞”的主持型主播,以及融媒體時代帶有獨家觀點的評論型主播,受眾在移動端可以接收大量信息的背景之下,一板一眼的新聞播報方式已經無法滿足受眾更高層次的心理需求,①受眾對新聞主播的要求是更平民化、更接地氣、更有個性。
演播室內有效的大屏互動,直播中的虛擬場景動畫,讓更多的新聞主播“站起來”了,同時,新聞主播推進整檔節目“議程設置”的功能被弱化,融媒體浪潮下的“念稿機器”可以用人工智能替代。這些都意味著融媒體時代的新聞直播場景發生了巨大變化,但入耳、入腦和入心的新聞播報和評論,永遠都是稀缺資源。本文借用知名媒體人孫玉勝在專著《十年——從改變電視的語態開始》中的“語態”一詞,探討融媒體時代新聞主播語態的改變。
信息密度升級:從“官方版本”到“平民版本”
2010年廣州亞運會開幕式的轉播,央視綜合頻道和新聞頻道播出了兩個版本:朱軍、董卿擔任解說的“文言”版和白巖松擔任解說的“白話”版,也可以看成“綜藝版”和“新聞版”。作為亞運會轉播的壟斷媒體,不同頻道的直播競爭,在中央電視臺系統內也是第一次。
大型賽事的開幕式直播解說,一直都是畫面加解說的固定形式,解說風格也是高亢激昂的情感占據主旋律。朱軍、董卿的“文言”版本也是如此,延續了一般晚會型主持詞的特點,采用了大量的排比修辭手法,使結構相近、語氣相似的句子并列在一起,加強節奏感和情感的宣泄。這樣的文本雖然文采斐然,觀眾也已經接受這樣的解說風格和審美取向,但幾乎很難帶給受眾足夠的記憶點和有效的信息。“文言”版本中提到了三個“夜色下的廣州”,華燈初上、樓宇林立、珠水如鏡,讓觀眾感受到活動本身的規模、美感和效果。
白巖松的“白話”版本,則是用五個時間的維度關注開幕式,分別是2000年、200年、20年、2年和2個小時,指向的分別是廣州這座城市的建城歷史、承載室外舞臺的海心沙島被珠江水沖積200年而形成、從1990年的北京亞運會到2010年的廣州亞運會走過了20年等。整段文字中,看不到炫技的字眼和夸張的詞匯,回到新聞人的角度,為電視觀眾提供了足夠密集的背景信息和輕松的觀賞氛圍。依靠工作團隊給他準備的50頁資料,白巖松的解說版本將歷史的鏡頭從大處拉小,從宏觀的歷史縮小到微觀的細節,從“官方文本”轉化為“平民版本”,從精英視角到大眾視角的轉變,更尊重電視受眾的個體感受。此外,白巖松多年來也一直在參加足球等體育比賽的解說,接近專業領域的學科知識背景,也為獨立思考和主動表達提供了基礎。三天后,中央電視臺會議決定,對白巖松的亞運會開幕式的解說給予全臺通報表揚,理由是他的通俗、幽默、交流、善用網絡用語、節奏更快狀態更松弛的解說風格,“改變了以往國家重大活動中的語態表達”。②
深度決定力度:從信息到情感的延伸
2016年,山東廣播電視臺多檔新聞節目都關注了這樣一個新聞事件——3月26日凌晨7點鐘左右,在濟南歷城區彩石鎮的山東城建學院4號學生公寓樓內,一女生意外死亡。知情者透露,該女生懷有身孕系難產而死。針對這樣一起意外事件,《生活幫》主持人阿速和《民生直通車》主持人小新在節目里進行不同的表述。《生活幫》主持人阿速的“編后語”相對簡單和樸實,但體現了新聞主播的情感關懷,畢竟民生新聞節目面對的群體文化素質不高,用這樣的“編后語”往往更能得到他們的認同。“這個女孩今年才19歲,花一樣的年紀,一條鮮活的生命就這么沒了,真的讓我們覺得特別的痛心,特別特別的疼。在這兒,我們也特別想對學生家長和學校說一句,希望兩方面都對自己的孩子,對學生加強這方面的教育,最起碼學會保護自己,期待這樣的事情再也不會發生。”
《民生直通車》主持人小新的“編后語”時間更長,三段論的表述,也有更邏輯性和情感強度。“第一,在一個普通家庭里,新生命的降生飽含著太多人的期待,可是這個小生命在降生之前,他的父母親需要經歷太大的思想震蕩,他們是膽怯的、不安的、戰戰兢兢的,他們不知道此時到底該向誰來求助;第二,當今的時代早就不是三十年前談性色變的時代了,對當今的大學生而言,只要到了法定的年齡,符合國家相關政策,校方不反對本科生在校期間結婚生子,學生有自己選擇和決定的權利;第三,成年人的社會里,信奉一個重要的法則,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所以當你還沒有做好準備成為一個媽媽,起碼應該做好足夠的保護。”
對這兩種表述做比較可以發現,惋惜和心疼是觀眾的本能情緒反應,這毋庸多言。前者對家長老師發出的“保護我們的學生和孩子”的呼吁,也更像一種照本宣科的口號式解讀。而這種解讀,是大多數新聞主播的制式表達,甚至是常規性操作,既沒有帶來有效的信息補充,同時也沒有提高觀眾的認知水平。而在后者的表達中,挖掘出了有效信息與個例背后的普遍情感,并且就“性”這一話題的社會觀念的變化做了有效延伸。最后落腳到對這一類事件的態度:我們該呼吁的不是學校家長,而是一個成年人對自我負責的人生態度。
同一個新聞事件能帶給受眾怎樣的沖擊力,不僅取決于新聞事件本身,更取決于對新聞事件解讀的深度和廣度,這樣才能從個體事件中捕捉到共通的情感表達和理性思考。特別是在融媒體時代,新聞事件往往迅速發酵,在信息細節已經足夠豐富的前提下,受眾獲取的信息量幾何倍數增加,就需要新聞主播從眾多信息中抽取有效且精準的觀點。
傳播效果加倍:從嚴肅播報到“段子手”式播報
網絡文化對播音主持領域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人們經常可以從主播的嘴中聽到“給力”“蠻拼的”“點贊”等網絡用語,③而中央電視臺在報道《一路回家·2017春運》時,新聞主播朱廣權更是吐出了金句——“地球不爆炸,我們不放假,宇宙不重啟,我們不休息”。這算是朱廣權第一次因為“段子手”的身份被受眾所熟知,特別是觀看電視新聞節目較少的90后、00后。此后,朱廣權的“花式播報”,成為了新聞主播中的亮點,比如以天氣預報為主題的“花式播報”等。
隨著這些“金句”的普及,“段子手”成為朱廣權的有效標簽。其實,類似這樣的“段子”在網絡上并不少見,只是當它們走入傳統新聞播報中,由新聞節目主持人正襟危坐、字正腔圓的方式說出來時,傳統新聞播報的嚴肅感被瞬間消解,這給了觀眾前所未有的新鮮感。
融媒體傳播環境下,新聞主播應該超越傳統的廣播和電視領域,廣泛利用不同平臺的優勢, 微博、互聯網、手機客戶端綜合作用, 實現跨平臺的大眾化傳播。尤其是進入互聯網之后,不再是“照本宣科”式的播讀,“花式播報”自然就成了香餑餑。但同時必須認清的是,這種新鮮感只是暫時的。如果類似的調侃多了,“段子手”式的播報成了主流,觀眾失去了最初的新鮮感,“花式播報”的道路該何去何從?在學界,也出現了一種觀點,認為新聞是不可以被調侃和“段子化”的。“在媒體融合進一步加劇的現實背景下,大量傳統媒體人無時無刻不在反思,如何在制作新聞產品時順應變化,對無趣的標題賦予更多的情緒和信息,讓讀者感受到新聞的內在價值和寬泛的外延。”④
評論的多元可能:可犀利,也可溫情
很多新聞主播的身份是多元的,比如他是節目主持人,陳述所要評論的新聞話題或新聞事件,再引出評論員對事件的觀點和看法,或者自己同時也擔任評論員,促發觀點的有效碰撞,被稱為中立型主持人。⑤除了中央電視臺的資深新聞評論員白巖松外,各地方電視臺也擁有了自己的評論員隊伍。2016年廣東省“兩會”期間,廣東衛視《廣東新聞聯播》推出“80后”記者小強主持的《小強觀察》專欄;2017年,山東廣播電視臺推出了首位法學碩士背景出身的電視新聞評論員小新;深圳衛視新聞中心也不斷推出記者型評論員,如《余治國觀察》的余治國、《正午30分》的陳迪等。與傳統新聞主播相比,新聞評論員往往更具個性,也更有公信力。2011年7月26日,針對“7·23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邱啟明在《24小時》發出一連串的詰問,最后得出了結論:“能不能讓人們的幸福享有最基本的安全感?中國,請你放慢腳步。走得太快,不要把人們的靈魂落在后面。”⑥
2019年5月15日,安徽合肥視障人士呂付與導盲犬乘坐公交車時,遭公交司機拒載。“合肥首只導盲犬遭拒載”引發社會熱議,也引起了當時交通運輸管理部門的高度重視。山東廣播電視臺首位電視新聞評論員小新在《新說法》里點評了該新聞事件:“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有一個標準就是看對弱勢群的包容和關愛程度。以前有個紀錄片講‘中國的殘疾人都哪去了,就是因為各種不便寧愿少出門甚至不出門。導盲犬是溫順聰明、訓練有素的工作犬,更是盲人的眼睛。在這里從我開始發出倡議:我愿與導盲犬同行!”
這是兩種不同語態的電視新聞評論,前者犀利,后者溫情。這是由新聞事件本身的性質決定的。對于鐵路交通,速度的提升固然讓人們欣喜,但永遠都不要忘了安全重于泰山。對于任何忽視安全的操作,我們都必須嚴肅對待,再怎樣犀利的質問都不為過。而對于《新說法》中提到的“導盲犬遭拒”事件,在國內還是一個關注不多的話題。在人們以前的認知中,寵物不能上車,但是,導盲犬可以上車嗎,不僅公交車司機不知道,很多普通民眾也未必有一個確定的答案。對此,我們與其通篇質問公交司機為何拒絕導盲犬上車,不如用一種溫情的語態,喚起更多人對視障人士這一群體的關注。
(作者單位:山東廣播電視臺)
注釋:①劉劍勇:《當前新聞主播的語態把握問題分析》,《新聞研究導刊》,2016(10)。
②周云龍:《語態變革:提升媒體傳播力的“突破口”——亞運會開幕式兩套解說對比解析》,《青年作家》2011(1)。
③許世偉:《當今語境下播音主持語言藝術的特征分析》,《電視指南》,2018(1)。
④張 鵬:《媒體從業者不該是段子手》,《青年記者》2018(4)。
⑤屈劼真:《電視新聞評論節目主持人分類與素質要求》,《西部廣播電視》,2018(11)。
⑥王年華:《“莽夫”邱啟明》,《南方人物周刊》,2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