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霞
摘 要:小麥在我國糧食作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小麥的產量對我國糧食的安全和社會的穩定造成了重要的影響。現在小麥生產的過程往往比較簡單,抓好播種環節非常重要,抓好小麥的生長環境對小麥的生長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小麥;高產;種植栽培
一、選種適宜、優良的小麥品種
應該根據當地的自然環境狀況,選擇通過國家或省級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適應種植地區生態條件的抗逆、抗病、抗倒伏的高產、優質品種。根據小麥品種春化階段發育的特性不同在北方冬小麥區、南方冬小麥區、春麥區要選擇不同品種的小麥。以河南為例選擇一些耐倒春寒的半冬性、弱春性品種。而黃淮南部的品種選擇以上抗高溫、強光、干旱脅迫能力和物質運轉能力的品種。對良種的選擇要經歷試驗和示范,不能夠盲目引進。
1.做好秸稈還田工作,增加有機肥的施用量。小麥高產需要富含有機質的土壤和土壤肥力的增加。首先,要對有機肥的施用量進行增加;其次,要對秸稈還田工作做好。在缺乏有機肥的條件下,秸稈還田成了唯一的提高土壤肥力的方法。秸稈還田能使得麥田土壤的綜合性特征得到優化,為小麥的生產增加力量。在進行玉米秸稈還田時還要注意三個問題:一是對玉米秸稈進行精細的粉碎,一般要用機器對玉米秸稈進行多遍的粉碎,秸桿長度要在7cm以內;二是要通過合理的田間作業過程對秸稈進行掩埋,還應該在玉米還田后進行灌水,防止種子蹺空、漏風,影響出苗;三是隨秸桿還田要適當施一些氮肥,可畝施尿素10KG,防止應秸桿腐熟與小麥爭氮引起苗黃苗弱。
2.進行配土測方施肥。進行土壤肥力檢測,按照小麥需肥特性、目標產量、當前土壤肥力條件,根據缺什么元素補什么元素,需要多少補多少的原則,制定出合適的施肥比,對氮磷鉀等元素的配比進行優化。在推行玉米秸稈還田的基礎上,廣泛地增加肥源,增加有機肥的施用量,使土壤的結構得到改善,使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得到提高。
二、進行精細地整地,使土壤整地質量得到提高
1.因地制宜地確定深耕或者旋耕。要在采用秸稈還田的高產田,增加翻耕的深度,進行深耕深松,打破犁底層,改善土壤通透性,增強耕層的蓄水保墑能力;深耕是秸桿還田技術體系中重要的一環,一般要保證至少每3年進行深耕一次。
2.按照合適的規格制作畦。應該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制定畦,灌溉條件較好的地方應該采用大畦,灌溉條件較差的地方應該采用小畦。1.65~3米是畦的寬度,35厘米是畦梗的深度。在對小麥相應的播種距離進行確定時,要充分考慮機器作業的條件。若采用大型噴灌機(指針式或平移式)的田塊,可不留田畦,但要適當的留些寬行,以備后期通風,減少病蟲害發生。
三、提高播種質量,確保苗全苗齊苗勻
對播種的質量進行提高,保證小麥苗全、保證小麥能夠均勻地出苗、保證小麥能夠健壯的出苗,要依靠群體的合理發展,秋種中應該對以下幾個環節進行抓好:
1.對種子進行認真的處理。可以采用使用種衣劑的方法,來實現對病蟲害進行預防的目的,要對符合一定條件的種子進行拌種。這些年以來,很多小麥發生了地下病蟲害,尤其是金針蟲,在小麥出苗的期間咬斷苗根,造成小麥苗不齊的現象。應該使用合適的種衣劑,對小麥進行拌種,來預防該現象的發生。
2.在合適的期間進行播種。適期播種是培育壯苗、提高成穗率、形成稈壯穗大的基礎。溫度對小麥的播種期有著決定性的影響。一般地,最佳播種時期溫度是冬性品種18到16攝氏度、半冬性品種16到14攝氏度。這些年以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按照往年的播種期進行播種,播種期比較早,可能導致小麥冬季生長過于旺盛的現象,比較容易引起早春季節和冬季的凍害。對于墑情不足的地塊,要“趁墑播種”。
3.足墑播種。小麥足墑播種的標準是,粘土含水率20%,壤土在18%,沙土16%左右,墑情不足時,要及時澆水,可于前茬作物收獲前澆水,或整地前澆水,或播種后澆蒙頭水,確保持一播全苗。
4.適量的進行播種。播量要根據土壤肥力、灌溉條件、目標產量、品種特性、播期早晚等進行確定。高產田塊每畝的基本苗數應該控制在13萬到16萬;播可適當增加播量,相對于適播期每晚一天可適當增加0.5KG的量。種養結合啃青麥田播量要在原播量基礎上增加1-2 KG。
5.進行機器均勻播種,對播種的質量進行提高。機器作業的技術水平和認真程度,對苗木播種質量有著決定性的作用。生產中存在機器行走的太快,造成苗木不準的現象,或者播種深度不適宜造成麥行距過大或過小的現象。所以對農機手的培訓顯得尤為重要。培育合適的農機手,可以使播種變得更加準確,提高播種的質量。
6.播后鎮壓。對提高小麥的抗旱能力和產品質量的有效措施就是在合適的時期對小麥進行鎮壓。要使用合適的機械,在小麥播種期間對小麥進行鎮壓,也也可以在小麥播種后對小麥進行鎮壓,以達到對鎮壓效果進行提高的目的。
四、對小麥的田間管理以及對病蟲害的防治
前期的田間管理、中期的田間管理和后期的田間管理是對小麥進行田間管理的主要環節。
1.對小麥進行前期的田間管理。以下是前期田間管理的主要措施:
(1)查苗和補種。在小麥苗出土以后,應該馬上對其進行查苗,發現有缺苗的現象后,應該馬上用浸泡過的種子進行補種。如果麥田播種后遇到下雨出現了板結的現象,應該馬上進行耕地,對板結進行破除,這樣有利于更好的出苗。(2)對病蟲進行防治。較早播種的麥田,可能出現各種病蟲現象,應該及時地對病蟲現象進行防治。(3)施好分蘗肥。對基肥不足的麥田應該在合適的時期內進行追肥并進行澆水。在澆水之后要馬上進行中耕和松土,防止出現土壤板結的現象。(4)在合適的時期內進行冬灌。(5)施好返青肥。如果田間冬季群體出現了壯苗和偏旺苗的現象,冬季的土壤肥力和水分比較充足,返青時期應該在春季分蘗為主,不用對田地進行追肥和澆水。如果基肥不足或者冬季未施肥,應該較早的施用返青肥。(6)進行苗木的鎮壓。如果出現土壤比較干燥,或者播種后鎮壓不嚴的現象,應該在合適的時機進行鎮壓,但是如果土壤比較濕潤,這種情況下不應該進行鎮壓,以防止造成土壤板結,對麥苗的生長產生不利的影響。
2.對小麥進行中期田間管理。(1)追肥和澆水。(2)對旺苗進行控制的技術。在返青時期進行中期田間管理還可以采用鎮壓和化控等措施,這些都會對小麥的生長產生積極的影響。
五、結語
小麥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糧,我們應該做好小麥的科學管理工作,對小麥的種植和生產規模進行合理的調控,來促進我國小麥種植業的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華偉. 淺析小麥高產栽培技術[J]. 農民致富之友, 2016(24):181-181.
[2] 佚名. 小麥高產的配套種植技術探討分析[J]. 農業與技術, 2018, 38(18):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