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書奇
摘 要:伴隨人們生活質量越來越高,自然也需要提升生態園林的設計要求。因此,應重點認知該項配置對于生態環境保護的必要性,并通過相應的配置原則確保其植物配置的合理性,進而提升該項園林的觀賞價值。對于該項園林的設計人員而言,其更應該具備足夠的生態學、景觀設計學、美學和安全知識,借此不僅可以促使生態型園林更好地服務人們的精神需求,還能推動該項理念實現延續性發展。
關鍵詞:生態園林;景觀設計;植物配置
一、生態景觀設計中植物配置的意義
對于園林景觀而言,植物多樣化是其多元化的基礎,各式植物具備差異性特性,在此基礎上確保搭配的合理性,全面凸顯植物自身的特性,進而推動觀賞者獲取更多、更好的視覺效果的同時,全面提升其觀賞價值。生態環境的穩定性依靠該項配置的多樣性維持。比如:各式各樣的植物綠化處于各個地區的園林中,其植物的優點使該地區的氣候得以更加適應,并對污染物進行分解,進而實現環境改善的目的。另外,綠地土壤條件的全面改善、該項蟲害的擴散區域得以全面控制都可通過植物的多樣化特點實現,進而避免綠化成果遭受過多危害,推動生態園林實現延續性發展。此類植物除了可以吸納太陽輻射之外,還可以其自身的蒸騰作用促使空氣溫度、生態環境得以降低和調節。同時,植物還能相對性地實現水體的凈化作用,避免園林過多遭受水土流失的損害,進而達到水土保護的目的。所以,要對此類植物長期持以高度重視態度,促使其配置過程中匹配植物特性,確保其合理性的同時還可獲取園林美化、凈化環境的作用,進而推動園林的生態效益得以提升。
二、園林景觀中植物配置的原則
1.因地制宜
在園林工程建設中必須遵循的原則之一,就是因地制宜原則。在進行植物配置時,應根據當地的自然地理條件引進一些適宜的植物,相比本土園林植物,會更廉價、安全、可靠,兩者都要注重。設計并嚴格按照此原則打造園林植物景觀,使相應植物能夠在所在的地域環境中健康、茁壯生長。
2.文化性
植物園林的建設是豐富人們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植物在園林中與人的品格以及情感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如松、竹、梅被稱為“歲寒三友”,表示忠貞不渝的友誼和不畏艱苦環境的堅貞。“四君子——梅、蘭、竹、菊”,梅之潔,蘭之清,竹之亮節,菊之傲霜,旨在以植物來比德、言志,表達自己的人格情操。
3.生態性
園林綠化植物具有生態功能。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態功能成為園林綠化設計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在進行植物配置過程中,生態功能的重要性往往會被設計者忽視。只有滿足生態功能需求,才能改善城市環境,從而美化城市面貌。植物的生態功能包括凈化空氣、減少沙塵暴的發生、減少水土流失等。園林綠化的社會功能主要是指美化城市面貌、凈化空氣、進行文化教育、減少災害等。在園林綠化設計中,應根據不同的要求進行合理的植物配置,充分發揮園林植物的生態作用。
三、生態園林景觀設計植物配置優化措施
1.將藝術手法融入到園林植物配置當中
城市規劃建設的組成部分之一就是園林綠化建設,同時它也是創造美的活動,在規劃建設園林綠化工程時會加工創造規劃設計者的美的觀念與思想,從而形成獨特的景觀。在園林規劃設計中融入藝術手法,可以給人帶來美的感受,而在優化園林植物配置時,也要按照一定的藝術手法對園林植物進行配置。第一,合理搭配不同種類植物。在進行城市園林景觀的植物配置時,設計者需要慎重考慮的是如何合理搭配采用的植物,尤其是冠形植物,如果可以合理搭配不同的冠形植物,那可以使植物呈現出錯落有致的景觀,還能感受到植物左右互補的配合感,使不同植物之間的冠形性狀搭配形成獨特景觀。如果植物景觀搭配不合理,在進行搭配時忽略了各個植物之間的大小、高低等情況,獨具特色的景觀就不能形成。在選擇植物時,有特性、色彩比較鮮明的植物是選擇的首選,因為這樣容易抓住人們的目光。第二,可在植物的層次性和系統性的搭配中引用對比、烘托的藝術手法,比如說搭配時選擇高低不同的植物,或者有不同花色以及葉色的植物,也可以用有較淺顏色的植物烘托有艷麗葉色的植物,呈現出綠色配紅花的效果,更加突出園林綠化的主題,使起伏感和韻律感在植物之間進行呈現。同時可以搭配不同花色和不同花期的植物,使植物配置的層次性得到保障,同時也能使各種植物的組合形成的群落成為一個藝術性的景觀,給人的視覺帶來沖擊,突出主題。
2.季節特性配置
避免單調、雷同、形成四季景觀各異,近似自然風光,使游人感到大自然的變化與活力,給人一種身臨其境、躋身自然的感覺。總的配置效果應是三季有花、四季有景,即“春意早臨花爭艷,夏季濃蒼翠不蕭條”。此外,也可選用一些藥用植物、果樹等有經濟價值的植物來配置,令游人感受到滿目青翠心曠神怡,流連忘返。根據季節變化合理搭配,使園林景觀呈現出隨季節變化而動態變化的特征。
3.遵循人性化原則
對于該項設計而言,除了需要匹配人類的心理需求之外,其配置過程還需遵守人性化原則。人們可從植物色彩的搭配、空間實施的設置過程中收獲放松的感覺,進而獲取休閑娛樂的體驗。此外,各個城市之間的文化傳承具備差異性,合理配置其植物類型不僅能促使植物文化得以產生,還能在植物形態、姿態和顏色的基礎上實現差異性理念體現。總之,該項設計除了需要遵循以上原則之外,還需避免鄉土植物因為引種、遷移、運輸等情況導致的不易成活。同時,其配置過程中應該第一時間考慮適合當地生長條件的鄉土植物,同時在其中搭配種植闊葉樹和針中樹,促使其根據季節變化變換出植物的各類生長形式,進而全面凸顯園林中植物群落的各季節生態效能。
4.生態多樣性
群落的組成可通過相應規模和層次的植物群落設計得以體現,只有分析其水平結構和垂直結構,才能促使群落的生長更具穩定性。不只是喬木、灌木、藤本植物和地被植物屬于植物群落,生態園林設計過程中還存在人工植物群落,此類群落中長期具備生物多樣性特點,在生態學和園林美學的結合基礎上選擇該地區原有的穩定植物群落,進而對其組合實施健康、穩定性開發。此外,植物配置在互惠共生原理的匹配原則上設計群落。比如,菌根可和云杉、核桃、蘭科植物等實現共同生存;黑接骨木分泌物可促進云杉生長,還能促使云杉根的分布情況更具優勢。
四、結語
生態園林設計除了需要全面凸顯其生態性之外,還需同步體現其自身已有的藝術欣賞價值,進而實現身心愉悅的目的,特別是對于城市觀賞園林的設計而言,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園林設計理念。就其植物的配置過程來說,除了需要相應的專業性要求之外,還需對其生態特性、是否能實施園林工程施工、植物景觀藝術的觀賞價值、園林運用的安全性等方進行分析,進而全面確保該項設計獲得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綜上所述,以上內容就是對生態景觀設計中植物的配置方法的論述。
參考文獻:
[1]石佳,李宏丹.生態園林設計中植物配置分析[J].現代園藝,2018(22):73.
[2]葉楊楊,辛強.分析城市園林景觀設計中植物景觀的優化配置[J].現代園藝,2018(22):92-93.
[3]劉艷秋,李佰林.生態園林景觀設計中植物配置探討[J].居舍,2018(3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