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初,工信部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廣電發放了5G商用牌照。中國5G商用時代正式到來。在人們翹首期待5G到底會如何改變生活時,我們身邊的銀行已經陸續被5G改變。
5G銀行網點陸續落地
針對5G在金融領域的應用,銀行業首家5G與生活深度融合的智能網點——中國銀行5G智能+生活館,已于5月20日在北京試運營。如果你有心,應該也從媒體報道被中行的5G智能+生活館刷屏,并被里面動態的頁面所驚艷。中國銀行5G智能+生活館的設計理念旨在創造一個無感體驗數字化的智能空間概念,把追蹤、智能、流動、互動、共享的功能結合其中,線上與線下場景的結合,金融與非金融生態的結合,都很好地融入室內空間,讓人們在游走中不斷感受到豐富的體驗服務。
6月12日工商銀行公告稱,于6月11日在江蘇省蘇州市正式推出該行首家基于5G應用的新型智慧網點。工行在公告中表示,5G網點將以5G技術為依托,通過深度集成和整合大數據、人工智能、生物識別等金融科技手段,建立客戶與金融服務場景的緊密紐帶,“通過與各類客戶的緊密合作,構筑多元化金融服務中心,打造覆蓋周邊區域泛金融服務生態圈”。這不是工行第一次將5G賦能于銀行網點,早在今年4月19日,工行便在北京電信大樓支行率先連通5G網絡,實現了業務通過5G網絡高速承載。
除中行、工行外,浦發銀行、建設銀行等也宣布在部分網點實現5G覆蓋,直接推出或即將推出5G智慧銀行網點。
事實上,針對5G,商業銀行早已未雨綢繆。6月初,工信部向中國電信等4家運營商發放了5G商用牌照。據億歐智庫統計,從2018年6月起,六家國有大行紛紛與運營商展開合作。其中中國電信與工行、農行達成合作,中國移動與建行達成了合作,一直在5G領域發力的中國聯通則與三家大行達成了合作,分別為中行、郵儲和交行。
5G注入拓展了金融業的邊界
金融業為5G的垂直應用領域之一,5G技術作為新一代移動通信網絡技術,其所具備的增強移動帶寬、高可靠低延時等技術為金融業的眾多金融科技技術的升級和應用提供了可能。
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列舉了幾項5G場景下銀行業務的具體變化,如“在應用層面,5G網絡的高速傳輸和低延遲性可以為金融業務流程帶入更多的‘實時屬性,如人臉識別的更廣泛應用、基于微表情的實時風控、新的支付手段、人機交互的普及甚至遠程開戶的放開等等,在5G環境下都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間。”
西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助理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產業金融研究基地副秘書長陳文表示,5G的應用屬于金融科技發展的技術基礎設施范疇,將極大推動大數據、物聯網以及人工智能等與金融科技息息相關的技術發展。“5G的出現運用于金融領域更多是通過提升上述新興技術在金融領域落地的效率和質量,將金融場景擴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從觸客渠道、風控邏輯、產品形態、服務和響應效率等等方方面面重塑和提升現有的金融科技。隨著5G的廣泛應用,我們看到的‘智能金融‘物聯網金融‘智慧銀行等名詞將有望擺脫概念的桎梏而成為活生生的現實。”陳文說。
如從客戶體驗方面,目前幾家銀行推出的5G智慧網點的應用來看,普遍將AR、VR作為5G目前應用的主要場景。如在中行的5G智能+生活館,客戶能體會到不少耳目一新的體驗:通過AR珠寶試戴,讓購物選擇更加精準;通過國外商旅取現,讓更多的風景展現在自己眼前……金融服務被深度融合到人們各種生活場景中。
在浦發銀行5G+智慧網點中,浦發銀行推出了由空氣虛擬成像技術和AR眼鏡組成的沉浸式體驗空間。當用戶在網點服務的過程中,提出專業度較高的需求時,可遠程連接理財顧問,理財顧問將以全息投影的方式展現在客戶面前,提供“面對面”的服務。此外,對話過程中涉及的信息也將以混合現實方式真實展現。據浦發銀行介紹,由于數字建模和全息成像在數據傳輸方面對網絡帶寬和穩定性有非常高的要求,傳統的專線和4G網都達不到這種承載能力,5G網使其具備了實現的可能性,并能使得AR眼鏡等穿戴設備變得更加輕便化,提供客戶更舒適的穿戴操作體驗。
建行去年推出全國首家無人銀行后,5G科技無人銀行也即將在北京地區推出,該網點將以5G技術為基礎,將人工智能、生物識別、物聯網、全息投影、VR/AR、大數據等新科技,應用在迎賓識別、互動體驗、展示銷售、業務辦理等客戶全旅程服務,實現網點“無人化”、客戶“自助化”。據建行相關負責人透露,預計今年年底共有10家5G科技無人銀行陸續在北京投入運營。
不過,作為一項新興技術,5G技術在為金融業賦能的同時,也會帶來新的挑戰,如技術本身的不成熟、科技與金融邊界如何界定等。陳文表示,金融行業應用5G技術應注意:一是技術自身的風險,一個是底層基礎設施遭遇攻擊對于整個金融體系運行帶來的系統性沖擊,另一個是諸如鏈接更多網絡(互聯網、物聯網)等對于個別金融機構帶來的更多個別風險;二是隱私和數據保護的風險 ,數據的搜集和處理無處不在,如何合理界定數據的使用范圍,如何保護金融消費者的隱私權;三是對于金融服務機構的界定問題,諸如去年下半年國內興起的開放銀行概念中,除了基本的銀行賬戶服務外,其余的銀行職能幾乎都可以變成APP功能組合,在5G時代這一趨勢有望加劇,那么必然會產生大量游離在現有監管之外事實上提供金融服務的創業型公司,這些機構如何進行管理將構成新的挑戰。
某業內人士指出,“5G極大拓展了傳統金融業的邊界。”他舉例說,5G+金融,讓金融產品、服務乃至于風控流程邁向無感化,金融服務實現與場景無縫銜接,這將使金融服務無處不在、招之即來揮之即去。這在極大方便客戶的同時,也使傳統金融業的一些痛點有可能被打通。比如,小微企業貸款、精準扶貧等傳統金融業相對薄弱的領域,就有可能借助金融科技,解決風險信息采集困難、放款流程較慢等痛點,進而推動相關業務的發展,提高資本市場運行效率,甚至顛覆傳統金融業務模式和運行邏輯。“即便如此,5G+金融的發展也不是一蹴而就。”該人士認為,未來幾年,多元化與個性化并存,將成為傳統金融行業的一個普遍現象:即智能化網點與柜臺服務并存,現金交易與線上支付并存,基于科技支持的后臺數據批處理業務與市場交易層面的個性化、個人化處理并存,金融機構的物理網點與網絡交易長期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