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平
摘 要: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國加強了對環保事業的投入力度,森林面積逐年遞增,與此同時森林病蟲害問題也隨之逐漸增加,對林業資源的發展造成威脅。基于此,筆者以鄒城市為例,闡述了森林病蟲害產生的原因,主要討論了防治原理與技術措施。
關鍵詞:森林病蟲害;防治原理;技術措施
鄒城市位于山東省西南部,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地貌類型主要分為低山丘陵和山前傾斜平原兩大類,山地資源豐富。因此鄒城林業資源豐富,且森林面積逐年遞增,據2018年數據顯示,鄒城市森林面積達到86.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5.71%。鄒城主要種植有,松柏(類)、楊樹(類)、側柏(類)等,此外還有櫻桃核桃蘋果等經濟林。目前鄒城種植多為經濟純林,混交林面積少易誘發多種林業病害蟲害。
一、森林病蟲害產生的原因
1.客觀原因
(1)鄒城市為蟲害歷史重災區,20世紀九十年代就常見有楊樹光肩星天牛等病蟲害災情;樹木種類單一,純林面積高,生態系統脆弱,病蟲害災情極易擴大。
(2)鄒城市地處暖溫帶,極易誘發各類病蟲害災情。近年來全球環境惡化,暖冬現象愈發嚴重,無霜期延長,這為有害生物存活率的提高提供了有利條件。加之近年來鄒城天氣多變,干旱暴雨等災情時有發生,這些都成為滋生病蟲害的誘因。例如高溫干旱易滋生楊小舟蛾等舟蛾類害蟲,高溫多雨又極易產生黑斑病等病害等。
(3)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各國之間貿易往來頻繁,這為外來物種的入侵,提供了條件。目前,美國白蟻已成為鄒城病蟲害的重點防治對象。
2.主觀原因
(1)相關部門對病蟲害防治工作宣傳不到位,居民普遍對病蟲害防災工作不夠了解,缺乏防災減災意識,無法配合參與政府的工作。
(2)病蟲害防治工作監督制約機制不夠健全,各部門之間工作不夠協調,阻礙了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開展。
(3)病蟲害防治工作存在一系列問題,如林業管理過于粗放;防治經費不足;防控手段落后,缺乏簡單安全高效的防控手段;科研成果實用性不高,轉化率差等。
二、病蟲害防治原理
病蟲害防治原理即,以生產經營和生態環境為基礎,通過各類技術手段,如,綜合防治、藥劑防治等,消滅病蟲害或抑制其發展,兼顧減少各種技術手段對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
1.綜合防治原理。綜合防治原理是指,通過對病蟲害災情預報研判,及時開展防治工作,即及時消殺病原體,遏制其爆發與擴散;改造生態環境,提高寄主植物的抗病能力,減少病原物滋生的土壤,遏制病蟲害的產生與傳播。綜合防治的基礎為營林防治,即提倡大量營建混交林,通過樹種的合理搭配,形成隔離帶,營造不利于病蟲發育傳播的生態環境。生物防治也是綜合防治的重要方法,如引入天敵,在楊小舟蛾的卵期放松毛蟲赤眼蜂;招引益鳥等。
2.藥劑防治原理。藥劑防治原理即農藥的合理使用,通過使用毒性小且不傷害其他有益生物的農藥,達到減少環境污染,提高經濟效益,保護生態環境的作用。如在楊小舟蛾幼蟲 3齡期以前采用藥劑防治噴灑10%氯氰菊酯或4. 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等擬除蟲菊酯類農藥、25%滅幼脲3號2 000倍液能達到滿意的防治效果。
三、森林病蟲害防治技術措施
1.林業技術措施
(1)選育抗病蟲的樹種,從源頭上控制病害,減少其滋生的土壤。
(2)加強各類育苗措施。
①在林地選擇上,要選擇土壤深厚、肥沃且疏松的林地,要保證背風向陽,利于排灌。
②在冬季,通過冬耕深翻改良土壤結構,做好保墑工作,將土層中較淺的病菌和害蟲,翻入土層深處,降低幼蟲存活率。
③提前播種,避開病蟲害高發季節,較少患病的幾率。在育林期間,要控制灌溉水量。合理的灌溉水量,既能滿足樹木生長需要,又能使地下害蟲不能上升,較少其對樹木的危害。在育林期間,要合理施肥,改良土壤結構,提高樹木的抗病能力,遏制病蟲害的生長土壤。
④要采取輪作制度,鄒城本地多楊樹,在育苗期間不適合重茬,但是能與刺槐輪作,這種輪作制度能減輕毛白楊銹病等多種疾病的危害。
(3)改進造林措施
①大力提倡混交林,改善傳統的純林結構,提高林地自身防病能力。混交林植被復雜,昆蟲豐富,對害蟲的傳播擴散存在一定影響。
②在造林的過程中,要減小造林密度,保證透光透風,并通過有效合理的修剪枝干減少病害滋生的土壤。
2.生物防治措施。通過引進并保護天敵和益蟲,益鳥進行生物防治。例如,引進寄生蜂,瓢蟲,等。瓢蟲可以捕食蚜蟲,周氏嚙小蜂可以寄生白蛾蛹內取食,一直啄木鳥可以吃光50只光肩星天牛。利用這些益蟲益鳥,以蟲治蟲,以鳥治蟲減少森林病蟲害的影響。利用昆蟲生長調節劑防治蟲害。如用滅幼脲、殺鈴脲噴灑葉片可抑制卵的孵化,抑制美國白蛾幼蟲不能蛻皮而致死。
3.采用各種人工防治手段。
(1)在病蟲害發生的初期階段,災情尚未形成規模,可以采取人工捕殺,手段,如:刮掉樹干上寄生的毒蛾卵塊,翻土時剪除白蛾卵塊等。
(2)使用阻隔法,對病蟲害災情的進行有效治理,如:利用棗尺蠖雌成蟲不會飛的特點,在樹干周圍堆土堆,阻止成蟲上樹,也可在樹干綁塑料薄膜和草繩,阻止成蟲上樹。
(3)使用誘殺法,如;利用害蟲的趨光性使用黑光燈等進行誘殺。
4.化學防治措施
(1)合理用藥,熟知各類植物的特性,以及各種病癥的特點。選擇適合的藥物,對癥下藥,增強防治效果。
(2)為避免產生耐藥性,要將多種藥品,交替使用。
(3)兼治多種病癥時,可以混合用藥,但要注意配比濃度,避免傷害樹木,也要注意用藥的間隔期。
四、結語
縱觀全文,我們不難看出,森林病蟲害防治是一場持久的戰斗,需要森林管理者具有完備的知識體系和多種高效手段進行有效防止。通過轉變林業技術措施,各類人工防治手段,各類化學防治手段,生物防治手段進行防治。除此之外,同時森林病蟲害的防治,也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投入與群眾的支持。例如,鄒城連續多年對十八盤林場投入資金,為其轉制保駕護航,促進了十八盤林場的穩定發展。政府也要大力宣傳森林病蟲害相關政策以及重要性,發動人民群眾的力量,提高人民群眾素質和防災減災意識;健全林業有害生物檢測預防體系,完善監測點布置,加強對檢測人員的培訓,提高檢測水平;強化安全檢疫工作,降低外來生物入侵幾率。多管齊下,最終實現有森林病蟲害有效防治的格局。
參考文獻:
[1]吳恒波.森林病蟲害防治對林業生態環境建設的影響探討[J].農家參謀,2019(12):145.
[2]亢利娟.做好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體系建設工作的對策[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9(05):102+154.
[3]王永黎.森林病蟲害的成因及防治對策[J].綠色科技,2019(09):218-219.
[4]張勝華,張斌輝.淺析森林病蟲害防治在林業生態環境建設中的作用[J].山西農經,2019(08):91.
[5]張鎖.營林技術在森林病蟲害防治中的現代應用[J].農民致富之友,2018(23):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