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光
[摘 要]如果我們將學校管理工作看成是一個完整的體系,那影響學校教育管理最為重要的三個維度就是教學管理的思想、教學管理的思路以及教學管理的策略。只有從這三個維度的起點出發,從根本上尋求問題的解決方法和策略,才是真正促進學校內涵和品牌發展之道。提出要把握思想起點,夯實管理基礎;把握管理起點,緊扣管理關鍵;把握策略起點,提升管理效益,夯實學校管理的內在基石。
[關鍵詞]夯實基礎;緊扣關鍵;提升效益;扣準起點;學校管理
[中圖分類號] G627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27-0087-02
當下,學校教育存在著兩種基本現象:第一,學校管理被常規牽絆,始終圍繞著最為基礎的備課、教學、評價、考核等環節展開,使得管理陷入了千篇一律的尷尬局面;第二,被動接受上級行政部門所布置的要求,學校管理方面更多的精力都應付在各項檢查和評比之中。如果我們將學校管理工作看成是一個完整的體系,那影響學校教育管理最為重要的三個維度就是教學管理的思想、教學管理的思路以及教學管理的策略。只有從這三個維度的起點出發,從根本上尋求問題的解決方法和策略,才是真正促進學校內涵和品牌發展之道。
1.解決問題,展現管理價值
為了扭轉學校管理始終“被常規”“被要求”的尷尬局面,有更多的空間能夠展現學校自身的特色,學校管理就必須要形成以具體為導向的管理理念。學校行政人員就需要走出辦公室,走進教學第一線,走進教研組和課堂,了解教學實踐過程中的具體問題。這樣基于一線教師的教學管理,才能緊扣學校發展的核心問題,這樣不僅可以抓住教師的內在心靈,同時也抓緊了學校發展的牛鼻子。
就以教師學科作業的布置和批閱這一維度來說,這是教育教學工作最能影響教師工作質態和教學效果的關鍵之處,很多一線教師都將教學的精力運用在學生作業的批改上,而自主性的備課時間則相對較少。我們就可以針對這一問題將其作為管理的主題,緊扣“學科作業布置與批閱的有效性”等話題,組織教師展開研究,并根據具體學科的不同,細化成為具體的研究小課題。
這樣的研究主題就源自于學校管理的實踐性問題,是教師主動參與、多維互動和共同發展的過程,整個過程中教師成為解決問題的主體,而管理者就演變成了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合作者。
2.契合需要,提升管理質態
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層次,指出生命個體的內在需要是有層次的。高明的管理者總是能夠將刻板的管理與人的內在需要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這就需要從三個關注入手,將學校的管理定位于促進教師和學生“完整人生”的價值層面。第一,關注教師工作的動力和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二,關注教師和學生內在潛能和個性的快速發展;第三,關注學生內在文化心理的熏陶和基礎的夯實。
比如很多青年教師對自身專業成長是非常重視的,很多時候會礙于面子等各種原因并不明顯地展現出來,管理層面就需要了解教師這種內在的心理需求,將教師的成長設定為管理的重要內容,營造出人人爭先、積極向上的工作氛圍,并創造各種條件幫助學生不斷地創新教育方式,引領所有的教師都能在專業成長的過程中形成教育的特色和思想,引領教師實現自我價值,感受作為人師的職業幸福。
1.在長短結合中激發成長自信
說實話,很多教師其實是樂于投身于教學改革浪潮的,但關鍵在于他們并沒有能夠看到自己的艱辛努力之下所形成的教學成果,他們在一味的疲倦和迷茫中開始質疑學校的管理。在這里提出的“長短結合”管理方式就是要在教師發展過程中將“長遠規劃”和“短期目標”有機統整,在解決當下的實際性問題的基礎上,推動學科課程建設和自身專業化地不斷發展。
鑒于此,學校管理就可以從這兩個方面入手:首先,強化頂層設計。在學科分析和基礎性參與的同時,制定學科建設和教師專業發展的長遠規劃,讓所有教師的專業發展都擁有明確的方向,讓每位教師都達成基本的共識;其次,促進體系建設。我們要摒棄傳統“管”的思想窠臼,凸顯更為人性化的“理”,在制定長遠規劃的基礎上,將其劃分為更為細致的“短期目標”,形成整體和部分之間的邏輯認知,引領教師能夠從教學實踐出發,形成自己階段性成果,為自設的發展樹立自信。
2.在點面結合中促進多維提升
學校管理是鏈接學校工作和教師個人的重要橋梁,更是引領教師專業發展和學校品牌提升的重要路徑。從學校管理層面來看,我們如果機械而生硬地執行行政部門的要求,就會在一定程度上與學校自身的發展形成矛盾,甚至是沖突。如果我們一味地追求所謂的個性發展,可能就會與當下的教育有所脫節。這就需要管理者要能從平衡的角度,協調好行政部門、學校發展、學科建設和教師個人發展之間的關系,在點面結合下促進學校教育教學各項工作的齊頭并進。
首先,緊扣課程改革的基本核心理念和區域教育的基本規劃來設置、規劃學校的發展,并在不斷完善的過程中豐富學校的發展特色;其次,是梳理好上下之間的聯系,建構科學而和諧的學校發展體系,讓教師沉浸在濃郁的學校發展環境下,再從自己實踐性的角度出發,從更細微的角度來解決教學實踐上的問題,達成據點研究、面上輻射的效果。
1.交互,強化做事與成人融通
教師的工作是繁忙而瑣碎的,管理班級、備課上課、輔導后進生、各級比賽、課題研究等。很多管理者喜歡從做事的角度來評價教師的工作,這是行政管理上的一個典型誤區。學校管理的根本性目標應該是成人,我們不能簡單地以“做了多少事”“事情做得怎么樣”對教師的工作進行衡量和評價,而需要從“這些事情究竟讓教師有了多少的發展”這個角度出發,在切切實實的做事過程中,最大限度地激發教師內在的發展潛力。
如我們學校就提出了教師發展的“五個一”,即每節課一篇教學后記,每周撰寫一篇讀書筆記,每月提交一篇教學論文,每個學期一節校級公開課,每年確定一個研究專題,我們關注的不再是教師做多少事,而是要讓教師能夠在做事的同時有自己的嘗試、有自己的思考,從而有效地促進每一位教師內在發展能力的不斷提升,讓教師能夠在專家引領、同伴互助和實踐反思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工作質態,逐步體悟到教育教學之“道”。
2.協同,強化管理與幫扶融通
首先是受我國傳統理念的制約,學校管理體現最明顯的不是專業色彩,而是所謂的“行政色彩”,比如看重上下級關系,要求教師一味地服從制度、服從規范、服從管理等;其次是關注左右性關系,將競爭看得比合作更為重要。這種色彩管理下的教育教學工作看似高效,但明顯存在著后勁不足的漏洞,容易造成管理者思路僵化的弊端,使得學校的思路相對單一,缺乏應有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主要原因就在于很多管理者都將自己停留在權威式的管制層面。因此,我們要嘗試轉變自己的角色定位,從原本的“管理”向“互助”轉變,建設互幫互助性的管理共同體。
首先,建設學習共同體。學校可以將有經驗的教師、有扎實教學能力的骨干教師和年輕教師組成一個學習共同體,使得“學習”成為每一位教師的第一要務,構建教師之間相互幫助、相互學習的良好氛圍。其次,構建教學共同體。即將具有共同目標和共同研究主題的教師進行同質分類,通過共同研究、以課促研等方式促進教師教學能力的生長。
學校管理是一項復雜而具有藝術化的工程。我們必須要從思想、認知和策略的角度提升管理效益,讓學校管理重新回到人文和科學的應然范疇之中,更好地促進學校品牌和內涵的發展,從而為教師的專業發展和學生的生命成長服務。
(責編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