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木傳毅
摘要:普惠金融自2003年提出以來,一直深受業內人士關注,不僅全國性商業銀行輪番出臺政策、亮出“招數”,中小銀行也非常重視,力求分一杯羹。而在全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今天,城市商業銀行如何有效地促進普惠金融社區服務大眾化,使其更具創新力,一直是業內非常關心的話題。
關鍵詞:城市商業銀行 普惠金融 社區服務 創新發展
自從2003年由聯合國首次提出以來,普惠金融所倡導的為社會各階層、各群體提供金融服務的理念,深受金融消費者歡迎。到目前為止,我國普惠金融發展已超過10個年頭,從最初的小額信貸,發展為包含存款、貸款、理財、結算等全方位、多渠道的金融服務模式。近幾年,隨著新常態下金融結構性改革,普惠金融憑借廣闊的覆蓋率、海量的使用率,在社區服務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筆者以自己多年來在城市商業銀行的工作經驗,總結出新常態下普惠金融社區服務發展路徑的建議。
一、目前城市商業銀行在普惠金融社區服務方面存在的問題
城市商業銀行作為普惠金融社區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的投入量并不小,但是因為自身戰略布局、上級監管政策調整、市場波動等原因,普惠金融社區服務發展并不盡如人意,依然存在諸多問題:
(一)普惠金融社區服務普及力度不夠
從目前各大城市商業銀行提供的數據來看,在自助服務設施量、開卡量、網絡支付使用量等方面的數據水平都較低[1]。普惠金融的一大特點就是需要提升金融服務的便捷性,普惠金融在社區服務領域更應充分發揮其便捷性的優勢,以上三類主要數據量就是城市商業銀行在服務鏈末端便捷性的體現。以目前的情況來看,各大城市商業銀行在離行式自助設施的投入量都偏小,網絡支付的使用量無法與當今現實生活相接軌,必然導致城市商業銀行無法更深入地進行普惠金融社區化服務。
(二)在大數據基礎上的電子銀行推行速度低
在經濟新常態大背景下,各行各業都要盡快適應新常態經濟的發展,金融行業也不例外。各大城市商業銀行為順應時代潮流,也都在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的資源打造自己的電子服務平臺,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大部分城市商業銀行的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的開戶量都較低,遠遠低于國有銀行,在大數據席卷全球的今天,城市商業銀行皆未在互聯網金融領域有較大建樹。而運用互聯網優勢是普惠金融在社區服務進一步開展的重要手段。
二、目前城市商業銀行普惠金融社區服務發展困境分析
普惠金融的發展是國家大事,有利于國家扶貧政策開展、有利于金融產品扁平化,而社區服務又是其中的關鍵,目前城市商業銀行在普惠金融社區服務存在著諸多問題,而解決問題就必須先分析其成因,通過長期的實證分析,筆者認為現階段城市商業銀行普惠金融社區服務之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缺乏有效的法律政策,社區服務可持續性不強
目前城市商業銀行的普惠金融政策缺少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規保護,這不僅僅體現在社區服務方面,對小微貸款、農業扶貧影響也很大,這主要是因為普惠金融在社區服務領域的發展時間較短,國內并沒有一套完全適用于本國國情的普惠金融法規。而銀行主要業務如發放貸款、理財投資、個人金融衍生產品等,都需要一系列的立足于本土實情的法律、法規保護。尤其是在目前的大數據、互聯網時代,銀行客戶與銀行之間的電子合同缺乏有效的法律監管,同時國家也沒有完善的商業銀行在普惠金融方面的準入制度。缺乏有效的法律監管,在現實生活中滋生了許多騙貸、非法融資的現象。嚴重影響了普惠金融在社區服務方面的可持續發展。
(二)市場定位不清晰,金融產品過于老化
許多城市商業銀行在實施普惠金融政策時都將營業網點設置在城市的繁華(主要)地段,而較少深入到街道社區,因此居民想要到銀行辦理業務時,往往處在“步行偏遠,駕車難?!钡膶擂尉车?,并沒有實質上為居民們帶來便利,并沒有打通普惠金融社區服務“最后一公里”。從現有的城市商業銀行提供的普惠金融社區服務來看,金融產品與服務更新速度較慢,依然以傳統金融的存款業務、貸款業務、匯款業務作為主要服務內容。創新力度不強導致居民對普惠金融的認可度不高,使用率自然也不高。
三、對城市商業銀行普惠金融社區服務發展的建議
國務院曾于2015年12月出臺了《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 (2016-2020 年)》,可知普惠金融在經濟新常態下是有較大發展前景的。各大城市商業銀行應好好把握這難得的機會,打好攻堅戰,做好惠普金融“最后一公里”的工作。筆者認為,城市商業銀行要想提升普惠金融社區服務水平,以此獲得更廣的客戶群,就必須擴寬普惠金融社區服務的發展路徑,總體來說,應當做好、做強以下幾點。
(一)創新金融產品與服務,優化服務過程
普惠金融的重點應當在“普”與“惠”上,應當讓普通大眾從內心感到方便、實在。各大城市商業銀行應該根據服務對象所處的行業、產業、身份等特點,有針對性的、適時的對現有的金融產品進行創新,不能走老路,要做出一系列讓普通大眾真正滿意、符合需求的金融產品[2]。應當做到還款期限、還款額度、還款方式的靈活化,完善金融產品的類型。除此之外,要讓普通民眾真正感到方便、實在,還需在產品服務的過程中下功夫。眾所周知,經濟新常態就是“新”在化繁為簡。想要發展普惠金融、擴展普惠金融的用戶量、提升普惠金融在社區服務中的作用,就一定要優化服務流程,提升用戶體驗。用“互聯網+”思維,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的優勢,優化貸前調查、排號填單等事前程序,簡化貸款過程,大力推行電子移動業務,提高金融服務效率,真正做到使普通大眾不出社區也能享受服務。同時還應該建立金融服務過程標準化模型,使得金融產品得以標準化、產業化,提高產品落實的效率,減輕用戶使用的時間成本、人工成本,通過提升用戶體驗,提高使用量。
(二)擴寬普惠金融宣傳渠道,大力推進普惠金融進社區服務
各大城市商業銀行應當借鑒國內外普惠金融發展的成功經驗,多層次、多渠道宣傳普惠金融,線上線下同時發力:線下以銀行網點為中心點,增大輻射半徑,力求實現對周邊社區的全覆蓋,依托各類公益宣傳,如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金融知識進社區等,輔之以金融產品宣傳,尤其以信用卡、小額貸款為重點,面對面為社區居民提供“有溫度”的服務,強化金融服務體驗感,從而提升普惠金融的覆蓋面。線上主打電子銀行、手機銀行,注重電子賬戶的推廣,加大主流社交、支付平臺,如微信、支付寶等渠道的宣傳力度,并加強與平臺合作,通過平臺提供增值服務,強化金融服務獲得感,讓更多的“素昧蒙面”的人為銀行點贊。
(三)有針對性的采取風險防范策略
銀行本身就是在經營“風險”,普惠金融必然面臨風險,但這種風險與銀行傳統業務中大企業、大公司存在的風險不同,普惠金融的服務對象自身風險難以預估,承擔風險能力也較低。所以城市商業銀行在推進普惠金融社區服務的過程中,風險防范策略也有所不同,具體而言可以嘗試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根據監管政策,結合自身實際出臺以個人客戶為主要對象的風險防范制度,業務規程,例如《理財產品銷售“雙錄”實施細則》。
二是強化監督措施,建立信貸風險的月度、季度盤點機制,形成對全行授信風險的條塊化的持續監控。按月對不良生成率、新增逾期率等重點領域實施組合預警管理,及時應對。
三是施行信用等級分級管理措施,對于普惠金融而言,對客戶進行信用評分、等級劃分尤為重要。根據用戶的不同信用等級,施行不同的管理措施,這樣能夠降低自身風險,同時還能激勵客戶提升自身信用等級,并輔之以配套的信用等級激勵政策,那么對于普惠金融在社區服務方面的風險防范就有更大的幫助。
四、總結
總之,城市商業銀行在發展普惠金融社區服務時,要在自我提升、技術運用、宣傳覆蓋、產品創新等方面精準發力、持續用力,才能抓住機遇、穩中求進,在自身獲益的同時也不斷推動普惠金融社區服務向縱深發展。
參考文獻:
[1]楊俊籍.城市商業銀行推進普惠金融的對策探析——以富滇銀行為例[J].2018(03).
[2]羅寧欣,顏銘佳.互聯網金融助推農村普惠金融發展問題探討[J].農村金融研究,2016(5).
(作者單位:重慶銀行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