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素坤 高家驥
摘要:綠色經濟發展,離不開綠色金融的支持。綠色債券作為綠色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多方關注。但是,我國在綠色債券的監管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監管法律體系不健全,綠色債券的認定標準不統一,缺乏權威、不夠規范綠色認證評估體系和綠色債券信息披露等。本文主要從建立保障綠色金融發展的法律體系、構建統一的綠色債券標準體系、明確綠色債券評級、構建較為完善的綠色認證評估體系、統一并細化規范信息披露標準、加強信息披露指引和完善自律監管和社會公眾監督體系等方面,提出完善綠色債券的監管體系的建議。
關鍵詞:綠色金融 綠色債券 金融監管 信息披露
一、引言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推進綠色發展,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綠色經濟發展,離不開綠色金融的支持。中國綠色債券雖然興起較晚,但發展迅速,規模較大,為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綠色產業發展提供幫助,為國內綠色經濟提供資金支持。全球綠色債券從2013年起進入快速發展階段,2017年全球綠色債券發行規模為1555億美元,較2013年增長13.1倍。2017年,我國綠色信貸規模累計達8.6萬億,綠色債券累計達到4.3萬億。為避免出現“洗綠”“漂綠”債券,增加綠色債券風險,擾亂綠色債券市場秩序,綠色債券監管的工作就顯得十分重要。
二、我國綠色債券監管存在的問題
(一)監管法律體系不健全
現有綠色金融相關法律體系存在立法層次低、操作性不強等缺陷。第一,現有綠色金融規范性法律文件的制定主體主要是國務院有關部委,法律效力較低;第二,這些文件多以建議和宣示性的聲明要求,而非強制性規范;第三,操作性差,政策法規中有原則性表述而具體性規定表述不足[1]。
(二)綠色債券的認定標準不統一
綠色債券多個標準并存:國內標準不統一、國際與國內標準不一致。國內對綠色項目主要的三大標準不統一,在實踐中不同標準之間不相互兼容。體現在:第一,人民銀行和發改委對綠色項目的范圍界定存在區別,直接導致相同的綠色債券產品在不同監管口徑下的標準不統一;第二,現有產品標準之間缺乏統一和銜接。比如綠色信貸標準與綠色債券標準在支持項目范圍及分類方法上存在差異,導致銀行機構的綠色信貸資產與綠色債券發行所需的綠色資產池無法直接對應[2]。
國際與國內比較,國內的綠色債券標準與國際的綠色債券原則基本一致,差異主要體現在募集資金途徑和募集資金的使用方面,國內標準與國際標準的不同嚴重影響我國參與國際綠色金融合作交流與管理[3]。
(三)缺乏權威、規范的綠色認證評估體系
與普通債券相比,綠色債券最顯著的特征就是“綠色”。但是我國還沒有權威第三方獨立綠色認證機構和規范統一的綠色認證評估標準體系。綠色債券的“綠色認證”環節缺失,導致綠色債券的發行和流通受限。如果沒有“綠色認證”,就會存在很多監管漏洞。綠色認證體系的不完善、市場監管的不全面、信息不對稱的存在,直接導致不公平交易的滋生,阻礙了綠色債券市場的發展。
(四)綠色債券信息披露有待進一步規范和完善
我國綠色債券信息披露還有待于提高,主要存在以下兩個方面問題:第一,綠色債券流通市場的跟蹤評價體系尚未完全建立,各項文件對發行后的信息披露與跟蹤評估的標準規定比較概括,有待進一步細化;第二,綠色債券信息披露不詳細、不規范、不全面。目前綠色證券信息披露方面的規定比較寬泛,基本是債券發行人“自愿性披露”,監管部門對于綠色債券核心信息披露以鼓勵為主。通過對存續期綠色債券2016年度及2017年度信息披露情況進行了統計,整體上,綠色債券在項目篩選流程及環境效益方面的信息披露較少,在資金使用投放和項目進展情況兩個模塊,大部分綠色債券僅披露了投放的大類別領域占比情況,未對詳細的投放計劃給出明細或予以說明。
三、加強綠色債券監管的措施
(一)盡快建立保障綠色金融發展的法律體系
明確進行綠色貸款或發行綠色債券的單位其行為的法律底線和違法應承擔的相應法律責任,增強法律的強制性和可執行性。第一,在《商業銀行法》《證券法》等金融法律法規中加入綠色金融的相關內容;第二,進一步完善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加大對損害環境者的懲處力度,鼓勵和支持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結合區域發展實際加快制定促進綠色產業發展的地方性法律法規[4]。
(二)構建統一的綠色債券標準體系,明確綠色債券評級
針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并結合國際標準,由證監會、人民銀行、發改委和生態環境部等相關機構“存異求同”地協商構建統一的國內綠色債券標準體系,明確綠色債券資金的使用范圍。各地根據實際情況建立綠色項目庫,增加綠色項目透明度。從而引導社會資金用于優質綠色項目發展。只有在標準統一的前提下,才能促進我國綠色債券參與國際合作。第一,逐步實現國內標準引導國際標準,增加我國在國際金融事務中的話語權。綠色金融是國際金融倡導的發展趨勢,也是我國金融未來發展的戰略方向,引導國際綠色標準,增加國家在國際金融事務話語權。第二,建立綠色債券的評級體系,綠色評級有助于綠色債券的流通管理。
(三)構建較為完善的綠色認證評估體系
我國綠色債券第三方認證系統的不完善,導致綠色債券的透明度和安全性、效益性都飽受爭議。建議由綠色債券監管機構和生態環境部助推綠色債券認證評估體系建設。第一,加快建設標準的第三方認證機構的準入機制,以及第三方機構的規范認證,并鼓勵發行人在發行綠色債券前和存續期內進行綠色認證。第二,明確綠色評估認證標準,保證綠色認證的公正性和統一性。可借鑒國際第三方認證機構的標準體系,如 Vigeo 評級、CICERO、DNVGL 集團、CBI等,和國內相關機構的標準體系,比如中央財經大學氣候與能源金融研究中心制定出的中國綠色認證評估體系。
(四)統一并細化規范信息披露標準,加強信息披露指引
由于不同類別綠色債券的信息披露要求不同,綠色債券的信息披露內容范圍、詳細程度、披露形式等方面參差不齊。雖然已經出臺《綠色金融債券存續期信息披露規范》,但非金融綠色債券還沒有詳細規定,特別是發改委對企業綠色債券信息披露未作出規定,在已經發行的非金融綠色債券中,企業綠色債券就有38只[5]。建議和人民銀行、證監會等監管機構協作出臺針對綠色債券信息披露的指南或規范,就信息披露內容、形式、時點等制定更細化的披露標準,加強信息披露指引,進一步規范綠色債券市場信息披露。比如借鑒世界銀行綠色金融債券報告。統一規范的信息披露,提升監管效率,降低投資者的信息搜尋成本,便于綠債產品間的比較,引導社會資金流向,實現資源有效配置。
(五)制定相關激勵政策,激勵債券發行單位完善信息披露
建立綠色債券信息披露正負清單或綠色評級,并提升其與市場關聯度,激發綠色債券發行人在環境信息披露方面的內生動力。在實踐中,發行單位選擇不披露或不詳細披露,建立正向激勵政策,有助于調動發行單位主動完善披露相關信息。比如綠色債券發行人持續幾年及時、高質量的進行綠色債券相關信息披露(包括進行第三方評估、重大事件、環境效益等),可以提升綠色債券發行單位的信用評級,未來債券發行單位再持續進行綠色債券(或其他債券)發行,債券監管單位給予一定優惠政策,如優先審批、降低綠色債券的交易成本等;或者與銀行企業信貸定價系統相掛鉤,以低成本獲得信貸資金,或者提升企業社會投標的綜合評定等。
(六)完善自律監管和社會公眾監督體系,提升監管效率
我國債券市場割裂,多頭監管,同時,政府機構監管協調性較差。因此,可能造成監管上的重合或空白,引入社會組織的自主監管(自律監管)和社會公眾監管,完善綠色債券市場監管體系,提高監管效率,促進綠色債券市場健康發展。
自律監管是由社會組織自主監管,這些組織主要有證券交易所 和證券業協會。自律組織成員簽訂的章程或者類似約定是實行自律監管的最主要依據。自律組織成員必須承諾遵守自律組織章程或者相關規則,如果違反章程及相關規則,要承諾接受自律組織的處置。由于自律組織是根據各方達成的協議進行監管,屬于民事監管,因此違反自律協議僅承擔民事后果。
社會公眾和媒體監督。建議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生態環境部等相關部門提供多渠道的公眾舉報途徑,以及相配套的舉報反饋機制、制定公眾舉報獎勵制度,提高公眾監督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林夢瑤.國內外綠色債券標準的比較研究[J].金融與經濟,2018(04):46-51.
[2]肖江,嚴星.綠色金融標準體系現狀、國際比較及建議[J].金融縱橫,2018(05):81-87.
[3]張辰旭.綠色債券監管標準的比較研究[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09):37-44.
[4]黃荷,朱治锜,蔣文嫻.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綠色債券市場監管法律問題研究[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8,39(01):106-110.
[5]俞春江,李睿.我國綠色債券信息披露現狀及建議[J].債券,2017(09):56-59.
(劉素坤單位:大連海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高家驥單位:大連海洋大學技術應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