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鄧小平在1979年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的祝詞(以下簡稱《祝詞》)里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和我國新時期中國文藝發展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堅持真理,修正錯誤,對文藝的一些根本性和普遍性問題進行了創造性的闡發,為新時期文藝理論和文藝實踐確立了基本規范和前進方向,從此中國文藝工作進入了一個蓬勃繁榮、爭奇斗艷的新階段。本文從理論出發重溫鄧小平的這篇著作,把握其思想內涵,領會其精神實質,對于我們當前及今后的文藝工作和文化建設仍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祝詞》 文藝理論 馬克思主義
首先,鄧小平認為文藝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必然是對實際存在的社會生活的反映。他說:“我們的社會主義文藝,要通過有血有肉、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真實地反映豐富的社會生活,反映人們在各種社會關系中的本質,表現時代前進的要求和歷史發展的趨勢。”“文藝工作者,要同教育工作者、理論工作者、新聞工作者、政治工作者以及其他有關同志相互合作,在意識形態領域中,同各種妨害四個現代化的思想習慣進行長期的、有效的斗爭。”這是鄧小平對文藝本質特征的基本定位。文學藝術歸根結底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但這種反映具有鮮明的階級傾向性和價值導向性。我們的社會主義文藝,既要真實地反映時代和社會生活的客觀內容,也要反映黨和國家的政治立場、基本原則和思想路線。
其次,鄧小平認為文藝反映生活還是一種具有創造性的能動反映。他說,“文藝這種復雜的精神勞動,非常需要文藝家發揮個人的創造精神。”文藝是通過文藝家對生活素材的分析、概括、加工、提煉甚至虛構“有血有肉、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來反映生活的。文藝就是通過獨特的活生生的個性,表現出社會的本質、必然和共性,因此,文藝反映生活始終是一個本質化與個性化同時進行的辯證過程。為此,鄧小平還引用列寧的話說,在文學事業中,“絕對必須保證有個人有創造性和個人愛好的廣闊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內容的廣闊天地”。
此外,鄧小平認為文藝不但反映生活而且高于生活,反作用于生活。他說“不論是對于滿足人民精神生活多方面的需要,對于培養社會主義新人,對于提高整個社會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文藝工作都有其他部門所不能代替的重要責任”,“我們的文藝,應當在描寫社會主義新人方面付出更大的努力,要通過這些新人的形象,來激發廣大群眾的社會主義積極性,推動他們從事四個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性創造活動。”“并且努力用社會主義思想教育人民,給他們以積極進取,奮發圖強的精神。”
文藝的社會屬性問題即文藝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性原則性的問題,抓住了這個問題,其他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鄧小平在《祝詞》中重申了“我們的文藝屬于人民”的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的根本宗旨,并以此為出發點、立足點,對文藝的表現對象、審美標準、創作源泉、創作態度等都進行了深入論述。
首先,鄧小平認為,文藝反映社會生活,必須反映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現實生活,廣大人民群眾應當成為文藝表現的主要對象。他說:“英雄人物的業績和普通人們的勞動、斗爭和悲歡離合,現代人的生活和古代人的生活,都應當在文藝中得到反映。”他還說:“我們的人民勤勞勇敢,堅韌不拔,有智慧,有理想……”,“文藝創作必須充分表現我國人民的優秀品質,贊美人民在革命和建設中,在同各種敵人和各種困難的斗爭中所取得偉大勝利。”“要塑造四個現代化建設的創業者,表現他們那種有革命理想和科學態度、有高尚性操和創造能力、有寬闊眼界和求實精神的嶄新面貌。”字里行間反映著他熱愛人民的赤誠之心。人民群眾是國家的主人,也是藝術的主人,應成文藝表現的主體。
其次,鄧小平認為應以人民群眾的審美觀念為審美基準。他說,“作品的思想成就和藝術成就,應當由人民來評定”。他說:“我國歷史悠久,地域遼闊,人口眾多,不同民族、不同職業、不同年齡、不同經歷和不同教育程度的人們,有多樣的生活習慣和藝術愛好。”這就是說文藝家對廣大人民群眾審美趣味、審美要求的多樣性、層次性和選擇性必須予以充分重視,“在藝術創作上提倡不同形工和風格的自由發展。”“雄偉和細膩,嚴肅和詼諧,抒情和哲理,只要能夠使人們得到教育和啟發,得到娛樂和美的享受,都應當在我們的文藝園地里占有自己的位置。”
此外,鄧小平認為必須以人民群眾的生活作為文藝創作的源泉。他希望文藝工作者樹立一切向人民學習的文藝作風。他說:“人民是文藝工作者的母親,一切進步文藝工作者的藝術生命就在于他們同人民之間的血肉聯系,忘記、忽略或是割斷這種聯系,藝術生命就會枯竭。”“自覺地在人民的生活中汲取題材、主題、情節、語言、詩情和畫意,用人民創造歷史的奮發精神來哺育自己,這就是我們社會主義文藝事事業興旺發達的根本道路。”
最后,鄧小平要求文藝工作者必須樹立對人民負責的文藝態度。他說:“對人民負責的文藝工作者,要始終不逾地面向廣大群眾,在藝術上精益求精,力戒粗制濫造,認真嚴肅地考慮自己作品的社會效果,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糧貢獻給人民。”為此,他要求文藝工作者,要努力學習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不斷豐富自己的生活感悟能力,不斷提高自己的藝術表現能力。總之,應將文藝的思想性與藝術性,審美效果與社會效果有機統一起來。
首先,鄧小平認為文藝創作必須遵循文藝的審美特性和內在規律。文藝實踐活動是一種艱苦的創造性的精神活動,以文藝家的個性活動為主要特征。任何優秀的文藝作品總包含著藝術家的獨特審美個性,凝結著藝術家獨創性的精神勞動。因此,鄧小平說:“文藝這種復雜的精神勞動,非常需要藝術家發揮個人的創造精神。寫什么和怎樣寫,只能由文藝家在藝術實踐中去探索和逐步解決。在這方面,不要橫加干涉。”“黨對文藝工作的領導,不是發號施令,不是要求文學藝術從屬于臨時的、具體的、直接的政治任務,而是根據文學藝術的特征和發展規律,幫助文藝工作者獲得條件來不斷繁榮文學藝術事業,提高文學藝術水平,創作出無愧于我們偉大人民、傳大時代的優秀文學藝術作品和表演藝術成果。”而只有“勤學苦練、勇于探索的文藝工作者,才能攀上藝術的高峰。”
其次,鄧小平提倡營造一種民主、寬松的文藝創作氛圍。“在文藝隊伍內部,在各種類、各流派的文藝工作者之間,在從事創作與從事文藝批評的同志之間,在文藝家與廣大讀者之間,都要提倡同志式的友好的討論,提倡擺事實,講道理。允許批評,允許反批評;堅持真理,修正錯誤。”“我們不僅要從思想上,而要從工作制度上創造有利于杰出人才涌現和成長的必要條件。”
此外,對于文藝創作的形式風格,鄧小平持一種包容開放的審美取向。他說:“所有的文藝工作者,都應當認真鉆研、吸收、融化和發展古今中外藝術技巧中一切好的東西,創造出具有民族風格和時代特色的完美的藝術形式。”“圍繞著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共同目標,文藝的路子要越走越寬,在正確創作思想的指導下,文藝題材和表現手法要日益豐富多彩,敢于創新。要防止和克服單調刻板,機械劃一的公式化概念化的傾向。”
正如鄧小平在《祝詞》中所言,第四次全國文代會,“是全國文藝工作者在新長征中的第一次盛會,”它對于“總結三十年來文藝工作的基本經驗,發揚成績、克服缺點,商討出新的歷史時期好何繁榮文藝事業”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第四次文代會召開前后,正是鄧小平領導我們黨重新恢復和確立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進行全局性撥亂反正的重大歷史轉折時期。雖然經過重重困難,沖破了“兩個凡是”的禁錮,但是文藝工作中特別是文藝思想上的撥亂反正依然面臨著十分緊迫的任務。要從思想上徹底打破精神枷鎖、肅清錯誤路線的流毒和影響,還必須進行長期艱苦的斗爭。鄧小平《祝詞》的發表,不但重申了“我們的文藝屬于人民”的基本立場,重申了“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明確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文藝觀點,而且結合“我國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具體實際,提出了“對實現四個現代化是有利還是有害,應當成為衡量一切工作的最根本的是非標準”,“當前,要著重幫助文藝工作者繼續解放思想”,“根據文學藝術的特征和發展規律”來進行文藝創作,“文藝路子要越走越寬,”“文藝題材和表現手法要日益豐富多彩,敢于創新”等一系列富有時代性、創造性的文藝觀點,極大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文藝理論,為新時期文藝理論和文藝實踐確立了基本規范,成為當代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的集中體現。正是在鄧小平文藝觀的指導下,中國的文藝工作進入了一個蓬勃繁榮,爭奇斗艷的新階段。思想、文學、音樂、影視等各個領域生機勃勃、氣象萬千,涌現了一大批優秀的學者、作家、詩人和藝術家,誕生了一系列深入人心、經久不衰的經典作品。
鄧小平《祝詞》所體現的文藝觀,就其精神實質而言,是理論政策形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藝觀,它建立在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和群眾史觀的基礎上,是對新中國成立三十年來我國文藝思想的一次全面反思,具有繼往開來的重大歷史意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廣大民眾的精神文化需求越來越趨向品質化多元化的新時期,我們重溫鄧小平的這篇著作,領會其思想內涵,對于我國當前及今后的文藝工作和文化建設仍有重大的現實指導意義。為此,我們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廣泛利用古今中外的優秀文化資源,遵循文藝創作和文藝發展的內在規律,增強精品意識,正確運用大眾傳播的新形式,不斷提供更加豐富優質的精神文化產品,以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注釋:本文所有引文均引自《鄧小平文選》(人民出版社出版,湖北人民出版社重印,1994年10月第二版)第二卷第207-214頁:《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的祝詞》
(作者介紹:黃沁茗,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哲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