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以下簡稱《原理》)既是我國高校大學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之一,同時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的重要成果。然而,在長期的高校教學中,《原理》課程卻面臨著急需解決的問題卻又難以根治問題的窘境,一方面課程內容本身過于抽象,很難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導致《原理》課成為一門流于形式的大學課程;另一方面,《原理》課本身進行的是傳統知識性教育,嚴重背離了課程本身的教學目標,自然無法達成預期的教學效果,這就使得課程與學生的現實生活世界產生了脫節,進而導致學生的學習成果轉化率不高。面對這樣的困境,我們需要對教學管理和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進行反思和革新。
關鍵詞:辯證思維 理論前提 全面素養
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的改革與建設正處于重要的轉折時期,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在講話中提及要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中的領導地位,并強調指出能否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1]我們毋庸置疑,《原理》課并未過時,并未退出歷史舞臺,相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張力就在于它一直根植于人的現實生活世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實踐性也決定了“掌握馬克思主義,最重要的是掌握它的精神實質,運用它的立場、觀點、方法和基本原理分析解決實際問題。”[2]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老祖宗不能丟,很重要的就是馬克思基本原理概論不能丟?!盵3]
馬克思主義理論產生于19世紀中葉,如若我們單純的以時間的先后來判別理論的先進性,就等于直接抹殺了理論自身內涵的生命張力。《原理》課程的三部分內容: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都是圍繞如何解釋現實生活世界和解開現實生活世界之謎而展開的,其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應用價值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用辯證思維思考問題,就是堅持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就是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并解決問題,注重從事物的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的觀點出發看問題,能夠從紛繁復雜的事物表象中把握本質、掌握規律。對于高校大學生而言,這不僅僅是一種科學世界觀的養成,也是一種至關重要的科學思維方式,更是高校大學生能否科學認識問題并最終成功解決問題的前提和基礎。“一個人是否具有科學的世界觀,并不在于他會講幾句哲學話語,而主要在于他是否具有在真正接受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的前提下所形成的深刻體現了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精髓的,并且滲透在人的全部認識和實踐活動中的起支配作用的幾種自覺意識或精神?!盵4]我們應看到,在《原理》課程的內容體系中,處處都體現著辯證思維的思想方法,比如:物質、運動、時間、空間具有內在的統一性,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要求我們既要尊重客觀規律,又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既要理論的重大力量,又要使思想與實際相一致;事物的普遍聯系與永恒發展,要求我們善于分析事物的具體聯系,確立整體性和開放性的觀念,從動態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聯系,用科學的眼光預示事物的發展前景;唯物辯證法體系中的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要求我們應客觀的而不是主觀的、發展的而不是靜止的、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系統的而不是零散的、普遍聯系的而不是孤立的觀察事物、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矛盾雙方對立統一的過程中把握事物的發展規律,克服極端化、片面化。
高校大學生,從年齡和心理發展階段來看,雖已具備完全行為能力,但由于長期在父母的關愛呵護下長大,很難獨自面對大學生活中將出現的寢室生活問題、同學關系問題以及戀愛感情問題等,大學雖給了他們相對自由的成長空間,但他們對社會、對生活卻沒有真正體驗和經歷過,他們對社會、對生活的認識很大程度上是抽象化、理想化的,再加之互聯網時代下多元化的社會思潮和社會觀念的沖擊,很容易使一些大學生在壓力和困境面前迷失方向。如何應對這樣的局面,這對每一個大學生來說不僅是一種挑戰,更是一種檢驗。在這個過程中,大學生辯證思維能力的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辯證思維能力有助于擴寬學生的思路,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駕馭問題和處理問題的能力。面對各種復雜的現象、問題和思潮,一是要注重運用“兩點論”,堅持一分為二的看問題,不鉆牛角尖,不走死胡同,任何問題的產生都是多種因素和多種矛盾相互作用的結果,不能對問題作簡單化和片面化的理解。二是要運用重點論,找突出問題,抓關鍵問題。我們經常教育學生要有大局意識、集體意識、問題意識,這就要求學生能夠抓住重大問題和關鍵問題進一步思考,著力解決突出的矛盾,注重抓關鍵環節,善于抓主要矛盾。三是要有辯證思維的眼光,能夠透過復雜的社會現象看到問題的本質,不盲從,不人云亦云。
從知識層面講,《原理》課肩負著對高校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使命;從生活層面講,《原理》課的教學效果尤為突出的體現在學生待人、待物、待事的態度上;從實踐層面講,《原理》課的教學目標即要實現大學生能夠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精髓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當代視域下,衡量一名大學生優秀與否,不再單純以學習成績為標準,而應從大學生的全面素質即科學的世界觀、積極地人生觀、正確的價值觀、健全的心理和人格、健康的體魄等多個方面去考察,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作為科學的真理體系、方法論體系和價值觀體系,它在對大學生全面素質培養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常突出的。
首先,《原理》的內容是促使大學生形成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理論前提。在大學生這一群體中,存在很多問題,例如功利主義、利己主義、“自由”主義等,這些問題不是簡單的做與不做、會與不會,而是更深層次的態度問題和意識問題。傳統的打壓式教育所取得的效果是十分有限的,面對大學生,我們更多的應該是誘導和尊重,這既是《原理》這門課程應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同時也是這門課的應用價值之所在。在《原理》課的教學體系中,客觀的立場和實事求是的態度是學生正確認識世界的前提,人的主體地位和能動作用的發揮是引導學生積極向上、追求更高精神境界的前提,正確的真理觀和價值觀是學生正視社會現象、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益并最終獲得長足發展的前提。《原理》課程的內容是人類智慧的結晶,能夠從宏觀上給學生以深刻的啟示;其次,《原理》課程的方法論是培養大學生全面能力的理論基礎。唯物辯證法的體系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正如馬克思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5]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生命張力就在于它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它對于大學生的指導作用是十分重大的。我們在《原理》的學習中,了解了唯物辯證法、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認識方法、矛盾分析法、分析和綜合辯證統一的方法、歷史的看問題的方法、科學抽象的方法等等,這些方法論體系是培養大學生全面能力的理論基礎;再次,《原理》課程的學習是大學生形成健康心理進和健康人格的理論依據。經過思政課改革,《原理》課程的授課已不再是單純的書本學習,它更注重向當代大學生的真實生活、實際問題、個體發展和社會需要等方面貼近,因此,《原理》的教學方法是多樣的,比如課堂討論:談一談唯物辯證法的學習對大學生做人做事的指導價值、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學習對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指導價值;比如課堂辯論:科學技術到底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資本主義社會的民主是真民主還是假民主;比如課外實踐:以“小故事、大道理”為主題拍一部微電影等等。當理想式的虛化教育真正走入大學生的生活時,理論就變得鮮活并真實起來,這使得大學生在面對實際生活時能夠找到理論依據,能“將自己在課堂上學習到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知識不斷轉化成為自己認識和解決社會問題的綜合素質,從而實現知行合一,進一步提高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的教學成效?!盵6]
《原理》課程的應用價值是深遠的,應用價值的實現是要靠教學管理與教學過程中各個環節的相互協助來完成的。在這其中,既需要學校給予平臺和重視,也需要教師設計出更有利于發揮《原理》課程應用價值的教學模式,這一目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決的,它需要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思考、不斷實踐、不斷改革、不斷創新。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 努力把宣傳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報,2013-8-21(1).
[2]習近平.《中國共產黨90年來指導思想和基本理論的與時俱進及歷史啟示》[N].學習時報,2011-06-28(1).
[3]習近平.《中國共產黨90年來指導思想和基本理論的與時俱進及歷史啟示》[N].學習時報,2011-06-28(1).
[4]吳倬、王鐵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教學在新時期大學生全面素質培養中的重要作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年第2期,2.
[5]馬克思.《馬恩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6]李雪.《試析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的生活化教學策略》[J].科教文匯,2016年第11期,37.
項目基金: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高校思政研究專項課題“加強高校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有效性研究”
(作者介紹:秦榮,吉林化工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博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