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欽增
【摘要】小學語文教學是培養學生文化知識,發展其各項能力的重點教育科目。語文教師培養學生朗讀能力,能有效提升其語言表達能力、溝通交流能力以及學習自信心等,對小學生的全面發展起著非常積極的作用。但就目前小學語文教學現狀來看,學生朗讀能力的有效培養受到了多因素的制約。本文就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朗讀能力培養現狀和問題入手,重點闡述了如何提升朗讀教學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朗讀教學;朗讀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教育能有效鞏固其他基本教育內容,同時提升小學生基本語言能力。新課改背景下,要求小學階段應培養學生全面素質和綜合能力,其中朗讀能力就是重點培養內容,但實際上,大部分語文教師無法有效實現小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這就給小學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教學要求。語文教師必須不斷改革和創新朗讀教學手段,旨在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朗讀能力及情感。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朗讀能力培養的重要意義
首先,朗讀教學能激發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在進行小學語文朗讀教學時,教師應充分關注朗讀模式的趣味性教育,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過程中,小學生能借助詞典查閱并理解詞語和課文意義,在經驗積累基礎上,在閱讀中有效揣摩文章所想表達的順序,深入感受作者想表達的思想,初步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形式,為提高語文綜合素養起到了積極作用。此外,學生在朗讀中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這樣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參與興趣,彌補了傳統語文教學模式的缺陷;另一方面,培養學生朗讀能力符合素質教育需求。語文朗讀教學對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提升語文教學質量有著促進作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融入朗讀教學,轉變傳統單一化的知識傳輸教學模式,并在朗讀教育中激發學生思維潛能,引導學生融入語文教學情境,使其樹立起課堂主體意識,充分發揮在語文朗讀學習中的主觀能動性。基于此,語文教師開展朗讀教育是全面提升其綜合素質的重要教學手段。
二、小學語文朗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忽視朗讀教育,學生沒有足夠的朗讀時間
在小學教育階段,很多語文教師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在小學語文課堂上對語文朗讀教育意義認識不清。在傳統教學理念下,教師只關注學生語文知識吸收情況,忽視朗讀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作用,沒有對學生朗讀時間做出計劃和規定。據了解,目前仍有部分小學語文教師不認為朗讀教育對學生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但大量教學實踐都體現了小學生培養朗讀能力,對語文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都發揮著積極作用。教師傳統的理念嚴重阻礙了學生朗讀學習意識的建立,影響著小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培養。
(二)朗讀教學主題單一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一些語文教師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將朗讀教育作為檢驗學生知識背誦情況的方式。因此,大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將語文教學重點放在語文文章學習和理解上,即使有朗讀環節也只是參照學習文章進行自主閱讀,這就導致朗讀學習內容與主體呈現單一化。此外,在朗讀教學中,部分語文教師為了應付教育任務,在朗讀環節上教學主體只側重于朗讀能力強的學生,這樣雖然表面完成了教育任務,但忽視了其他教育主體,影響著語文課堂教學公平化。
(三)缺乏科學的朗讀評價
在小學階段,語文教師對學生的朗讀能力進行評價時往往是運用含蓄、模糊的語言,無法對學生起到激勵作用。教學經驗表明,教師對學生進行朗讀評價,能直接影響小學生的朗讀學習興趣。但我國大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對學生的朗讀評價存在片面性、單一性,因此教師無法達到有效的教學目標。對于學生來說,缺乏有效的朗讀評價,不能激勵他們進行自我反思,從而影響著自身朗讀能力的提升。
二、小學語文朗讀培養的有效策略
(一)創設朗讀教學情境,增強學生閱讀情感體驗
小學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創設朗讀教學情境,依據文章內容豐富情境情感思想,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文章思想及作者的感情,以此增強學生的閱讀情感體驗。例如在北師大版小學語文《歌唱二小放牛郎》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相關短片、畫面和歌曲,讓學生在宛轉悠揚的聲音中進一步感受二小勇敢、勇于犧牲的精神。
另外,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還可以借助視頻播放的教育形式,直觀地讓學生感受畫面,并積極渲染烘托課文內容,從而獲取一定的情感體驗。例如,在北師大版小學語文教材《飛奪瀘定橋》中,教師可以播放關于戰爭年代的片子,讓學生在觀看過程中體會壯士們永不退縮的精神,觀看完后學生懷揣敬佩之心再次朗讀課文,從而更真實地感受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明確朗讀目標,強化朗讀訓練
素質教育要求小學生在朗讀教育中應能達到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文章。要求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充分體驗情感,融入自身真實感情,與文章內容和作者產生思想共鳴,真正實現朗讀教育的教學目標。基于此,小學語文教師首先應明確朗讀目標,因材施教,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通過制定針對性的朗讀教學目標,強化起朗讀技巧訓練。首先,教師可以通過采取范讀,逐漸引導學生進行有感情朗讀。例如,在進行北師大版小學語文《祖國在我心間》一文的朗讀教學中,語文教師可以創設愛國情感朗讀教育情境,讓學生充分激發出對祖國的熱愛,對未來祖國發展的期望之情。此外,教師范讀的形式也可以快速讓學生進入朗讀狀態,在模仿教師朗讀后自然形成自己的朗讀模式,并積累語文知識。在此階段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朗讀過程中發音、情感表達方式的糾正,使其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而提升語文水平。
(三)注重朗讀評價,讓學生讀得更精彩
小學生因年齡特點,在學習過程中充滿了探究欲望和好奇心,其邏輯思維也更傾向于直觀形象思維,并不能深入反思學習內容。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合理、及時地對朗讀內容和朗讀成果進行評價,讓學生認識到自己在朗讀過程中的優點和不足,并在下次朗讀中注意規避以往問題,從而循序漸進地提升朗讀能力。此外,教師還需注意對學生朗讀評價用詞、態度特點,同時加強朗讀技巧指導,對朗讀能力較強的學生進一步提升朗讀技巧訓練,對進步較大的學生采取鼓勵的方法,對朗讀能力較差的學生給予充分關注和耐心,并調整朗讀教學目標,放低對此類學生的教學要求,采取鼓勵、肯定、漸進式的方法引導學生慢慢提升朗讀能力,讓所有學生真正體會到語文朗讀帶給自己的進步成長和情感體驗。
例如,在小學語文詩詞《鳥鳴澗》的朗讀教學中,語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古詩詞句子中充分發揮想象力,積極想象古詩詞中山間、鳥鳴的大自然景色,并用自己的話表述出對古詩詞內容的情感與體驗,在深入體驗古詩詞中心思想后,再通過朗讀《鳥鳴澗》,最終實現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三、總結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朗讀教學中,培養學生朗讀情感,增強其情感體驗對小學生提升語文綜合素養和未來發展成長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對學生朗讀教學來說,小學教師應轉變傳統教學理念,充分考慮小學生身心特點,結合情感體驗,不斷創新朗讀教學方法。只有這樣,小學生的語文朗讀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提升,才能在語文教育中更好地促進其語文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曉麗.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探微[J].當代教研論叢,2019(2).
[2]郁廣其.關于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策略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8(34).
[3]林清.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策略探討[J].教育觀察,2018(18).
[4]王志穎.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策略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