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曉瀾
摘 要:“兒童是天生的學習者,人人都可以創新”,教師應高度尊重兒童,全面依靠兒童,把“為教而設計”的教育轉變為“為學生而設計”的教育,即把師本教育轉化為生本教育。該文以大班幼兒探究活動“沉浮”為例,闡述了教師如何站在質量的高度、站在兒童獲得完整經驗的角度、站在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的角度,運用生本教育理念給幼兒創設一個自主探究的科學活動的過程。
關鍵詞:生本教育; 科學探究
中圖分類號:G612? ? ? ? ?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6-3315(2019)04-083-001
有趣的科學現象無處不在,然而3-6歲幼兒的科學探究活動會受材料、環境、認知水平、師幼互動等所影響。傳統的科學活動多以老師傳授、幼兒觀察模仿為主,科學活動缺乏趣味性、操作性和探究性,教師會將自己認識規律當作是幼兒的認知規律,將自己的意志當作幼兒的意志。如何運用生本教育理念,給幼兒創設一個自主探究的科學活動呢?以大班探究活動“沉浮”為例,教師運用生本教育理念,遵循“一切為了孩子”的生本教育價值觀、“高度尊重學生”的生本教育理論觀、“全面依靠學生”的行為觀;運用“先做后學,先會后學”及“先學后教,不教而教”的生本教育方法,讓幼兒在科學探究活動中經歷猜測——探索——發現——總結——再發現——再探索的不斷循序漸進的嘗試過程,還幼兒一個自主探究的科學活動。
一、興趣入手,找準科學探究活動選材要點
生本教育理論指出:“學生既是教育對象,更是教育資源。”科學活動應遵循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年齡特點,選擇幼兒感興趣的,貼近幼兒生活,易于觀察探究的活動。“兒童人人可以創新”,好的科學活動應基于幼兒的已有經驗,在幼兒自主探究的實踐中、創新游戲的發現中,教師從中加以挖掘、提煉,將其中所蘊含的科學原理通過童趣的設計,讓幼兒不斷獲得新的經驗。
大班幼兒在沉與浮的活動實踐中,老師給幼兒提供了滴管和螺母,幼兒在探索中發現滴管浮于水面,螺母沉到水底,他們將吸了水的螺母套在滴管上,此時有的幼兒的滴管沉到了水底,有的卻浮在水面。為什么都是滴管套螺母,會出現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現象呢?根據幼兒的興趣點,老師研究了相關原理,并多次嘗試,尋找滴管、螺母之間的關系。通過卡通形象化的設計,運用生本教育理念,最終形成了“會跳舞的小章魚”這一科學探索活動,讓幼兒真正在玩中學,讓科學探究活動變得更生動有趣。
二、玩中探索,抓住科學探究活動實施主線
《科學課程標準》中指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生本教育體系論中也提出“先做后學、先會后學、先學后教”的觀點,指出讓幼兒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幼兒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兒童的認知規律是先行后知,他們對科學的認識,更重要的是通過自己的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去獲得。教師是否更放手一點?讓活動更加開放一點,把主動探究的權利真正還給幼兒。
在活動案例中,教師圍繞“會跳舞的小章魚”,和孩子們一起玩章魚在水中跳舞的游戲,通過開放式的提問讓幼兒不斷猜測、嘗試與發現,最終實現探究的目的。教師運用生本教育理念讓幼兒先做后學,操作中幼兒出現了三種不同的現象:浮在水面下不去,沉在水底上不來和能自由上下跳舞。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探索、分享,最終獲得成功。活動中教師科學的觀察、有效的引導,最終將探究活動真正還給了幼兒,激發了幼兒的探究欲望,促進了幼兒探究行為的深入開展。
三、猜想驗證,增強科學探究活動的探究氛圍
在《綱要》的指導下,在“做中學”理論的科學探究活動中,教師應仔細觀察幼兒活動中的探究點,有效抓住時機,充分利用材料、利用環境來為幼兒創設一個科學的猜想環節,為幼兒提供一個可操作的驗證過程,實現真正的“無為而為,教少學多”。
以大班科學活動為例,教師提供了三個有紅、綠、藍三種不同水位的滴管章魚,把三條滴管章魚都放到瓶中請幼兒觀察比較,活動中重點突出了猜想、驗證、環節,進行了兩次猜測,讓幼兒自己記錄猜測結果,再通過實際操作活動進行驗證。活動中教師讓幼兒猜想“喝多少水合適呢?”“小章魚在水中上下跳舞的時候肚子里的水有什么變化呢?”這一猜想貫穿操作的主線和方向,留給了幼兒足夠的想象空間和操作空間,教師真正成為了幼兒的引導者、合作者、支持者。
四、科技運用,讓科學探究活動流光溢彩
科技創造了更廣闊的互動領域,科學技術的合理使用能讓我們的科探究活動更加流光溢彩。在活動案例中,教師靈活運用多媒體技術,將幼兒的操作同步到一體機中,當孩子們看見自己的操作過程及結果出現在電視機上,所有幼兒都能看見時,探究活動的滿足感和再次探究的欲望被又一次點燃。活動中一個實驗的結果引發了另一個問題的探索,為什么捏瓶子章魚肚子里的水就會變多呢?幼兒在自主探究中不斷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再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老師不一定要給一個正確固定的答案,而是要通過活動激發幼兒的探究欲望,操作能力。
“兒童是天生的學習者,人人都可以創新”,科學活動的最終目的不僅是讓幼兒知道某些科學原理,更需要激發他們不斷探究的興趣,形成良好的科學素養。以生為本,我們需要站在質量的高度、站在兒童獲得完整經驗的角度、站在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的角度去考慮,讓科學探究活動更貼近生活,更生動一些,更有趣一點,活動形式更多樣化一點;幼兒用多種感官探究、交往和表現的機會更多一些,幼兒的自主性和創造性更充分一些。
參考文獻:
[1]《3-6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2012年10月,教育部頒發
[2]《幼兒園指導綱要》,2003,中國教育部
[3]《教育走向生本》,2001,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