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敏
摘 要:隨著微信、微博、微小說等不斷出現,我們的教研也進入了“微”時代,與時俱進地產生“微型課”、“微課程”等。微教研“短、小、精”的優勢迅速被教育界廣泛采用。本文以半日調研中A教師美術活動“流行語”作為引子,經歷了發現、研討、實踐,與青年教師三過招。
關鍵詞:美術活動; 流行語; 微教研
中圖分類號:G613.6? ? ? ? ?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6-3315(2019)04-102-001
第一回合:半日調研中的發現
微教研的開啟是隨機發現問題,隨時展開研討,形式多樣,可以運用網絡媒體等工具。在一次半日調研工作中,發現了青年教師在“美術活動中流行語”運用的問題,開展一次微教研之旅。
在欣賞環節,教師提問:“從這幅畫中你看到了什么,請找個好朋友商量一下。”孩子們拉著好朋友熱烈討論。在孩子們紛紛表達自己的想法時教師給予贊賞:“你真棒!”
在操作環節,設置了“材料超市”,并且說“請選擇一種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表現”。幼兒們經過思考討論,自己在“材料超市”中選擇材料,用線描、剪貼、泥塑等方式操作。表面上看似尊重兒童,其實美術教學內容安排是有側重點的,過分放手會造成美術結構體系錯位。
教師分析評價孩子作品時,一直在用“誰的作品和他不一樣,請你來介紹一下。”來激發幼兒不斷思考,然后請幼兒來介紹作品,老師一味地追求幼兒和別人不一樣,于是幼兒為了和別人不一樣,有的還是圍繞主題比較貼切可行,有的甚至天馬行空,話不對題。
我們對青年教師A在開展美術活動中的教師用語進行了討論,活動中涌現出越來越多看似充滿尊重和贊賞的“流行語”。表面上,這些語言使得活動氛圍融洽充滿活力,實則卻缺乏恰當、實質、科學等有效性。我們希望了解這些教師用語背后的用意,進而和老師一起解析。
第二回合:對“流行語”思考
微教研開展過程中,內容、人員、場地都具有即時特點,讓每個參與教師主題更明確,在這樣輕松自由的環境下,我們的青年教師能說,敢說。誘發參與者說出自己的想法,是微教研的關鍵。
我重現了這些“流行語”,和年級組長、A老師、搭班老師進行了討論。我先請A老師說一下這些語言背后的目的。A老師剛開始有點不好意思,但是慢慢地開始說起語言背后的故事。
A老師說:因為中班的孩子慢慢開始有合作的意識,《指南》中也指出:活動時愿意接受同伴的意見和建議。所以我在活動中安排了合作討論的環節:“請找個好朋友商量一下。”
我提出異議:不是所有的教學環節都需要通過合作進行。合作中體現時間和空間的分配,當一個任務對幼兒而言沒有挑戰,單個個體也可以完成時,就不需要合作。
年級組長B也對A老師的一些表揚性語言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為了讓每一個孩子在贊賞式的評價中獲得自信與進一步發展的動力,但是仔細斟一句“你真棒!”是對孩子非常含糊和籠統的回應,缺乏美術專業性的評價。
A老師贊同地說:在選擇操作材料,表面上看十分尊重幼兒的自主性,但其實往往是一種嘩眾取寵的表演模式。美術教學中分為“感受與欣賞”、“創作與表達”,在材料的安排中都隱藏著預設和教育目的,如果幼兒隨意選擇學習方式,會使教學目標大打折扣。
你說,我說,大家說,從這次教研活動中,我們可以感受到A教師對教學用語目的更明確。我們也感受到她對幼兒的整體和個體的關注和對美術活動的一些思考。在這次教研活動中,大家紛紛表達看法和見解,非常積極。我思考發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因為這是教師熟悉的、她關注的,她渴望提升的地方。找準切入點,也是微教研的關鍵所在。
第三回合:“流行語”那些事
在探討過程中,大家對“流行語”產生了興趣,于是我布置了一個小任務:尋找文本材料再學習,再討論。三天之后,又在A教師的班級開展了一次微教研:“流行語”那些事。
A教師搬出了一疊厚厚的書,認真地說:“我覺得自己在美術活動的指導過程中,教學用語比較寬泛重形式,而忽視實際意義。在查閱相關書籍,再次學習之后,我有了新的認識:不少成人將求異和發散認為是一種“個性”。在美術教學中,個性的表現必須重視原教學活動目標為準繩,把握教學開放的適度原則。對于幼兒的回答,不能盲目地求新、求異,應該深度挖掘,培養孩子真正的學習能力,所以在指導時不能盲目以為求異就是創新。”
A教師的語言中透露了她的進一步思考,我不由地為她點贊:“《指南》要求我們成為孩子的支持者、引導者,及時發現孩子的閃光點的同時,美術素養需要老師特殊的點撥和引導,老師的評價回應要幫助其感受和理解藝術文化。”
我接著說:“美術活動都包含著一定的分解步驟,每一個步驟都對幼兒提出相應的發展要求。這需要老師進行分析和判斷,由此思考相應的組織模式。教師在引導孩子合作時,先要思考內容的合適性,確定內容的價值意義;其次要在商量前給予孩子獨立思考的時間,然后再進行小組討論;另外在分組時,要考慮到孩子的能力與水平,并引導孩子分工合作解決問題;如技法的難度一般低于創作的難度,在添加創作過程中,可以考慮小組合作的形式。”
接著我們進一步分析了幼兒存在的個體差異,指導我們在布置美術學習任務時應具有層次性。我們在進行分組學習時要考慮:教學活動的內容是否適宜這樣的學習方式;其次是在學習內容的設計上,不光要考慮形式的多樣性,也要考慮內容難易的層次性;以個體發展為目標,有利于孩子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學習。
敷衍于形式的“流行語”只會讓教師的指導浮于表面,因此我們從多方面一起探討反思,這些“流行語”中真正的意義。問題不是一定要立刻解決,可以通過理論的再次學習,幫助我們尋找教研的潛在點,將價值最大效能化。
我們通過發現問題——討論問題——查閱資料——解決問題等途徑,在小范圍內開展了一次微教研活動。讓老師對美術活動中的“流行語”深入解析。隨著學前教育觀念和理論的變革,讓我們不斷思考,重審自我的觀念和行為,重新看待幼兒的成長與發展,教學活動“流行語”不僅僅是簡單的幾個字,更多體現在教育價值上。教育不能跟風,教師用語既要考慮教學內容,還要把教學內容和形式緊密融合,才能促進師幼共同成長。隨著時代的發展,多形式的教研活動也將成為園本教研活動的多種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