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子安
摘 要:高校作為弘揚非遺文化的重要對象,肩負著傳承與保護的歷史使命。因而在高校教育中融入非遺文化傳承與保護的內容,能夠將非遺文化中潛在的教育價值有效的釋放出來,進而實現培養學生濃厚的愛國主義精神。基于此,本文就高校教育中關于非遺文化的傳承路徑研究為題展開詳細的論述,以此通過對教學主體、課程結構等角度的有效整合,實現非遺文化傳承與保護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高校教育; 非遺文化; 傳承路徑
中圖分類號:G122?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6-3315(2019)04-166-001
我國的非遺文化是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的獨家精神記憶。代表著我國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1]。然而,當代社會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演變,使得原生態的非遺文化遭受著嚴峻的挑戰。因此,當前我國高校作為弘揚非遺文化的重要對象,應加大力度發展對非遺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將此項工作上升到國家戰略發展高度,在高校中重點發展非遺文化精神價值的內容,進而為社會培養更多所需的人才。因此,本文從高校教育中非遺文化傳承路徑角度進行研究。
一、確立教學主體的重要性,提升師資隊伍建設力度
教師的綜合職業素質作為評價高校教育水平的重要評價指標之一[2]?;诜沁z文化傳承與保護角度來說,以往我國高校普遍缺乏對非遺文化的重視力度,甚至在高校內部并沒有設立關于此方面的專業,長此以往造成高校內部非遺文化傳承與保護的人才數量不足。因此,對于我國教育界此種發展現狀,從教學的主體來分析,要想實施對非遺文化的有效傳承與保護,就必須以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為發展的首要任務。
首先,在高校內部對涉及到非遺文化相關專業的教師進行培養,對其所掌握的非遺文化相關知識點進行系統的整合,以此為基礎重點構建非遺文化學科,為社會源源不斷的輸送高素質人才,以解決高校內部非遺文化傳承與保護人才數量不足的情況[3]。
其次,非遺文化雖然在本質上屬于無形的載體,但是說到底對非遺文化的傳承還是根植于人們的記憶中。因此,傳承的渠道應考慮到精神層面上的建設。例如可以組織相關專業教師開展非遺文化的講座與培訓,或者將民間非遺文化的傳承人請到高校中做客,現身說法,讓教師在實踐過程中收獲到不同地域內對非遺文化的傳承技能。
再次,高校還可以建立非遺文化的實訓基地,將不同地域內的非遺文化專業教師匯聚在此,進行對文化遺產保護路徑的交流與實踐,結合不同的方式將文化遺產保護的內容融入到教學課程與方法之中,教師通過這些科研活動的開展,在全面提升自身教學水平的同時,還強化了對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能力。
二、構建完善的課程結構,為非遺文化開發新型的課程體系
此外,高校內部光靠提升非遺文化教師的整體素質與能力還是遠遠不夠的,還應大力發展教學平臺的建設,進而保障非遺文化教學在高校中順利進行,為社會培養出大量的優質人才。因此,這一舉措的實現路徑就是要重點在高校內部構建完善的課程結構,使得非遺文化突出其教學中的獨立性,以此來開發整體的課程體系。
例如通過學習非遺文化相應的基礎理論課程,可以不斷的開發多種課程類型,像專業選修課以及實踐課程等,通過開展多類型的課程來實現培養非遺文化傳承與保護人才的目標,進而推動我國高校內對非遺文化傳承的工作進程。此外,還可以將不同區域之間的多樣性的非遺文化具體特征融入到專業課程的教學之中,使得非遺文化這類獨特的文化資源豐富傳統的高校教學內容。
諸如首先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穿插式的課程模式,在不改變傳統教學目標的基礎上,穿插著向學生們介紹非遺文化具有特色的文化遺產知識,擴寬學生們的視野。其次,還可以采用附加式的教學模式,在不改變傳統教學結構的基礎之上,將非遺文化相關理論知識以附加式的教學形式補充到課程之中。再次,還可以采用滲透式的課程模式,充分借助課堂環境的感染力,為非遺文化營造出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得非遺文化遺產的相關內容通過多種形式的激勵方式融入到學校與家庭的教育之中,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對于非遺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綜上所述,高校作為我國人才培養的重要場所,對于非遺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方面應通過教學這一環節有效的進行提升。因此,本文基于對高校教育中關于非遺文化的傳承路徑展開的探究,分別從確立教學主體的重要性,提升師資隊伍建設力度以及構建完善的課程結構,為非遺文化開發新型的課程體系等兩個部分進行分析,以此得出一方面要讓非遺文化與高校課堂教材有機的進行融合,以便于使得非遺文化自身潛在的教育價值得以釋放。另一方面,高校還應利用先進的教學設施和手段來大力培養非遺文化保護方面的優秀人才,進而全面推進我國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工作進程。望此次本文研究的內容與結論能夠為當前我國高校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帶來一定的啟示。
課題:非遺文化太平跳腳龍燈校園傳承與發展研究課題編號:18PTZD037
參考文獻:
[1]謝敏.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藝術類高校中的傳承研究[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7,(6):81-82
[2]秦瑾.高校藝術設計實踐教學中的非遺傳承[J]美術教育研究,2018,(6)
[3]沈瀅.“非遺”作為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載體的路徑研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7,(12):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