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春玲
在數學課程改革實驗的大背景下,以更加理性的態度觀照課堂教學,我們可以發現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出現的一些誤區,比如情境創設、調動學生積極性、小組合作學習、“三無”現象、現代教學手段、教學評價等等。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師的教育理念,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由于部分教師對課程理念的理解還存在偏差,教學中難免出現了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我列舉了以下幾方面,希望能引起教師的思考。
1 合作交流=小組學習?
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重要理念之一,合作學習給了學生更多自由活動的時間和相互交流的機會,可以使學生互相取長補短,相互促進。但在合作學習實施過程中還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不管問題是否具有探討的價值,動輒就采用合作學習,而且有的教師一節課要組織好幾次討論,為討論而討論;討論過程中也沒有明確的分工,表面上挺熱鬧的,實際上學生各說各的,各做各的;合作前不給學生獨立思考時間,提出問題直接就讓討論,討論不到兩三分鐘就叫停;教師游離于討論之外,沒有給學生必要的指導。
在一些數學課堂上,我們常常見到如下的鏡頭:
幾張桌子拼湊在一起,學生坐成“U”字形或圍成一圈(小組內有大半的學生身體朝著左或右,頭卻要轉過去朝著前,一堂課下來腰酸脖子痛);當教師號令一下“現在開始合作”,學生馬上動了起來,有的小組內所有學生都在做同樣的事情,有的小組學生連合作干什么還沒有搞明白,教師又說“停止”,學生則馬上恢復原狀。過一會兒,當聽到教師的號令則又再來一次“合作”。當教師說“現在小組內交流一下”,小組內每個學生馬上都開始了發言,你說你的,我說我的,教室里很是熱鬧,可小組內誰也沒有聽清同伴的發言,有的甚至連自己說了什么都不清楚;當教師讓小組推選代表發言時,總有個別學生“代表”了全組,成了專門的發言人,更多的只是“陪客”、旁觀者(在某種程度上,小組學習產生的旁觀生的心理傷害程度比大班教學中更甚)。有的班級學生人數有六十多甚至七八十,教室里分成了十幾組,教師想全面了解每一組的合作情況幾乎不可能……
小組學習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能有效彌補一個教師難以面向眾多有差異學生的教學不足,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合作精神。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小組學習只是眾多學習方式中的一種。而且國外早就有專家研究指出,最適合進行小組學習的學生人數一般不超過25人。我國的教育現實是:絕大多數班級學生人數是超過25人的,有相當多的班級學生人數超過50人,甚至還有不少班級在70、80人以上。再從數學知識的特點來看,并不是所有知識都適合小組學習,也不是一節課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小組合作。班級教學、個人學習仍有著合作學習所不可替代的獨特地位和作用。
因此,合作與交流首先應該是作為一種意識來激發,其次是作為一種能力來培養。在數學課堂進程中適合采用小組學習的時機一般有:個體操作條件不充分需要幫忙時,獨立探索有困難需要相互啟發時,形成不同意見有分歧需要交換時,學生爭著發言教師不能滿足其表現欲時,等等。
2 “三無”現象
我們在數學課上常常見到這樣的現象。
無看書。課堂上學生的數學書始終沒有打開過,有的甚至一上課教師就說“同學們,請把書合上,這一節課我們講……”還有的課堂從開始到結束根本就見不到有數學書。
無板書。一些公開課和觀摩課,大多采用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多媒體課件的確給教學帶來了一場革命,它的特點是形式多樣、色彩鮮艷、富有動感。可我們也發現常常是課件牽著教師走,教師牽著學生走。課堂上教師被課件所累,學生成了課件的觀眾。課件里不斷呈現精美的板書,但一幅畫面閃過之后,很快又到下一幅畫面,一堂課下來黑板上仍舊是空無一字。
無作業。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這種“三無”現象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我調查了一些數學教師,不少高年級教師認為,現在的數學書(指原義務教材)缺乏可讀性,主要是給教師看的,學生要么看不懂,要么看了也沒有啟發性。一些低年級教師則認為,現在的數學書(指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編得像卡通畫冊,一讓學生看書,學生常常被那些精美的圖片吸引,難以關注數學知識本身。還有的教師認為,讓學生看書、寫作業,或者教師在黑板上板書,太靜,有點“冷場”,缺乏觀賞效果。還有的教師認為,寫占用的時間相對多一點,安排寫會耽誤教師、學生“表演”的時間。
作為傳統教學方法的看書、板書和作業,在課程改革后果真要被淘汰嗎?我以為,數學課上必要的看書、板書和作業不僅不能被淘汰,在某些時候還應該強化。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任何學習都是學習者自主建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離不開學習主體與文本之間的交互作用。數學書不僅是給教師用的,更是給學生用的。葉圣陶也曾說過,課本必須善讀。閱讀是學生學習權的重要內容,讀書是學生主動學習的一種重要形式。在課前讓學生看書預習,在課中讓學生看書自習,在課后讓學生看書復習,都是培養學生熱愛學習、學會學習的重要途徑。
數學課堂是學生習得數學知識與技能,學會數學地思考,發展思維能力,獲得積極情感與態度的場所。這些目標的達成,光靠眼睛和耳朵,是遠遠不能達到的。古語云: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眼過百遍不如手寫一遍。書寫有著無法替代的功能。寫,既是思維外化的過程,也是思維格式化的成果。教師的寫(板書),比之課件的電子虛擬、一閃而過,有著無法替代的示范作用,更能顯示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和思維的演變程序。而學生的寫(作業),更是別人無法代替的。特別是一些計算教學課,需要通過一定量的練習模仿和針對性訓練,才能形成必要的計算技能。課堂教學如果不能實現當堂訓練,就會成為“夾生飯”,課堂教學的高效率就無從談起。
3 現代化手段的濫用
多媒體教學進入課堂給小學數學教學注入了活力,通過色彩鮮明的圖像、有趣的動畫效果、優美的音樂等,將枯燥的知識變得生動形象,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但教師在使用上也出現了問題,有些課件無非是將課本上的圖或題搬到了電腦上,有的課件為了看起來有趣點,在制作時加入了相當多的與教學內容無關的動畫和聲音,有的課件代替了學生的操作,代替了教師的板書等等,而傳統的教學手段(如小黑板、投影、教具等)的優勢被忽視。
(作者單位:四川省南部縣城關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