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晉楠 圖/楊艦
藤編是指以藤類植物莖桿的表皮和芯為原料的編織工藝品。在我國很多地區都有悠久的藤編歷史,如廣東江門、中山 、佛山等地,利用山藤編織各種器皿和家具,歷史悠久。清代屈大均《廣東新語》載:“大抵嶺南藤類至多,貨于天下。其織作藤器者,十家而二。”黔東南州雷山也不例外。與比較出名的江南地區藤編不同,苗族人因地制宜,使用的大多是生長在大山里的粗壯藤曼,風格古樸。所編制的大多為生活和生產用具,如背簍,飯婁等。
藤編一般經過打藤(削去藤上的節疤)、揀藤、洗藤、曬藤、拗藤、拉藤(刨藤)、削藤、漂白、染色、編織、上油漆等十幾道工序。藤編主要以藤枝、藤芯或竹為骨架,然后用藤皮或幼嫩的藤芯編織而成,充分發揮藤條柔軟、不易折斷的特點。
楊國超是雷山縣藤編工藝縣級傳承人,與大部分傳承人不同的是,他在傳統藤編的基礎上注入了新的創意。
在苗族人的生活中,藤編除了廣泛應用于生活用具外,還有一些精巧的小物件。楊國超正是從家里老人過去常用的老煙槍上找到了靈感,萌發了藤編花盆的創想。苗族的老煙桿由幾個部分組成,桿身、煙草盒、火石刀、火種盒以及煙斗盒濾嘴。濾嘴很多是玉石的,比較貴重。苗族老人為了保護比較貴重的玉制煙嘴,巧妙的編制了拇指大小的藤編小圈予以保護。將這個小小的藤編小圈套在煙嘴下方,那么煙桿如果倒在了地上就不會直接沖擊到煙嘴,而是有中空有彈性的藤圈分擔撞擊的力道。
老一輩的智慧啟發了楊國超,在老煙桿漸漸已不實用即將步入博物館的時代,他想要把當中的工藝以其他的方式再度留在人們的生活中。苦思冥想之后,家里的盆栽給了他靈感。只要稍微改變一下編織的方式,煙感中空的藤圈完全可以變成一個花盆。如今的都市生活追求美感,室內綠植需求量極大,對花盆也有相應的審美要求,這可能是一個不錯的市場。有了最初的立意,楊國超立刻行動起來,在實驗了多次后最終成功將藤圈改造成了可以獨立站穩的花盆。但問題隨之而來,普通花盆是上大下小,藤編花盆卻是口小肚大。原本可以將普通花盆放置其中讓藤編花盆只起裝飾效果的想法行不通。楊國超又根據苗家自制的麻布透氣性好滲水慢的特點,將麻布疊放在藤編花盆中,刷上膠水用氣球定型,一個傳統工藝與現代工藝結合的藤編花盆就此誕生。
這項創新獲得了國家專利認證,極大的激勵了當地人做藤編的熱情。這種新型花盆在義烏銷量可觀,在此基礎上還進行了造型和材質上的不斷改進。例如,除了使用本地產的蔓藤外,還使用了市場上比較偏愛的藤蔑。其外皮色澤光潤,手感平滑,彈性極佳,似蔑而非蔑,故稱藤蔑,是一種上好的天然編織材料。使喜愛苗族藤編花盆的消費者們擁有更多的選擇,也讓自身擁有了更大的競爭力。
幾百年來傳統工藝也是在不斷的改進和和創新中走到今天,除了保留舊有工藝,采用新的科技手段和加入新創意讓古老的工藝再度“恢復青春”無疑是非遺工藝活化保護的重要手段。如今,楊國超的藤編花盆已漸漸在市場上站穩了腳跟,也帶動了當地人投身非遺工藝產業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