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創盟國際建筑設計有限公司
于2003年在中國上海成立,致力于將建筑設計理論、技術與在地文化以及時代精神有效融合,通過作品改變城市、改變鄉村、改變我們的人居環境,同時專注于將數字化設計以及智能建造方法運用于實際建筑項目中,引領行業方向。
創盟國際業務范圍包括建筑設計、城市規劃、城市更新、景觀設計和室內設計在內的整體創作設計工作,創盟國際的研究和設計通過先進的發展理念指導城市和鄉野實踐,通過創新、適宜、自省的作品營造合適于環境、場所和使用者的合理設計,并通過設計有效改變其所處環境的更新發展。立足于從建筑材料的新建構視角,將國際前沿的數字化、智能化手段賦予新的當代內涵。
一直以來,創盟國際以批判性視野,專注于城市建筑的本體研究,通過設計實驗室的前沿探索,試圖打破研究與實踐之間的二元對立關系,開拓思想邊界,擴大建筑學的開放性和可能性,并以此將研究和實踐二者交迭推進。

袁烽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一造建筑智能工程有限公司與上海創盟國際建筑設計有限公司創始合伙人。袁烽主要專注在建筑性能化建構理論、智能建造裝備與工藝研發,并在多項建筑設計作品中實現理論與實踐融合,一直積極推廣數字化設計和智能建造技術在建筑學中的應用。其設計作品也曾多次受邀參加威尼斯雙年展、芝加哥雙年展、深港雙年展、上海雙年展等國內外重要展覽。
地點:四川成都安仁古鎮
設計時間:2018.4-2018.7
竣工時間:2018.10
業主:成都安仁華僑城文化旅游開發有限公司
設計團隊(項目參與人員):
建筑: 韓力、孔祥平、顧華健、陳浩、趙川石、付宇豪
室內:何福孜、王炬、王一非、劉露雯、唐靜燕、崔萌萌
結構: 張準、黃濤、王瑞、陳澤赳
機電: 魏大衛、王勇、俞瑛
數字建造:張雯、王徐煒 、彭勇 、張永 、郝言存、徐升陽
預制3D打印:張立名 李策 劉亮亮 張杰 代世龍
施工總承包:四川億能達建設工程有限公司
數字建造:上海一造建筑智能工程有限公司
景觀設計:成都基準方中建筑設計有限公司
基地面積:66000 m2
建筑面積:2200m2
結構形式:鋼木混合結構
攝影:蘇圣亮、田方方、楊天周

1 一層平面圖
川西平原擁有源遠流長的歷史與獨特的林盤景觀。林盤不僅是川西農耕文化的載體,更是傳統農耕時代文明的結晶。林盤文化與成都平原農耕條件、傳統農耕方式和居住生活相互協調,并扮演著維護成都平原生態環境的重要角色。竹木河流之間,鄉村生活的自由與野趣自然流露。
四川安仁OCT“水西東”林盤文化交流中心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安仁鎮林盤區域中部,西鄰榿木河,周邊被大面積的田野與竹林環抱。整體空間規劃設計構思的情景來自于宋朝詩人黃鑒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詩:
過安仁
早發磐溪掛短篷,朔風吹雨曉蒙蒙。
潤含野色沾衣濕,暖逐春光養土融。
圖畫宛然山遠近,人家對住水西東。
驛亭記得停車處,楓樹曾連夕照紅。
詩中描繪的曠與意、形與境一氣呵成,成為內心感知地方的靈魂的起點。
該項目試圖融入原有林盤景觀,延續川西傳統建筑的材料、空間要素,在建筑結構性能化新思維和數字建造創新營造方法的指引下,探索建筑文化性與建造性的共存,在地性與新技術的結合,將地方的場所精神與未來建筑新觀念以及新技術進行融合。
空間布局的三組建筑包括了長廊、主體建筑以及農耕服務輔助建筑。

2 川西林盤環抱中的安仁OCT“水西東”林盤文化交流中心

3 水西東正立面
作為人行入口的長廊將建筑坡屋頂設計融入到村鎮基礎設施的系統當中。整個長廊架空漂浮在地景之上,將跨越自然生態的交通流線轉化成為一種建筑空間形式。這既來自于周邊村鎮的傳統類型,又通過數字化設計將空間體驗帶向未來。未來廊下將引入茶亭、紀念品店、跑步驛站等功能,將重新定義林盤生活空間的公共性。

1 院落屋檐的綿柔之意

2 長廊基于傳統坡屋頂的未來感空間體驗

3 油菜花田中的水西東

4 室內機器人塑料打印的隔斷墻和座椅

5 數字磚墻工藝
主體建筑設計概念源自于中國傳統書法用的硯臺:底層敦實穩定;屋頂飄逸靈動。但兩者之間又相互融合,彼此對話。兩層的天井式院落空間描繪了成都平原的未來閑適生活。底層布置了展示、接待、會議、交流和相應輔助功能,二層則主要為一系列不同大小的獨立房間,可品茗、可撫琴、可用膳、可弈棋,與自然交融,與天地互動。
沿外側緩坡緩步而上,相對封閉的空間體驗逐步被田野景觀替代。隨著日升月落,四季變化,景色不同,體驗不同,這樣的空間營造亦提供給觀者一個體驗自然的獨特場所。屋頂通過向外大幅度的出挑,營造曠、遠的空間姿態。同時,屋頂向內庭院一側通過一條優雅的曲線下探,連接起天空與大地邊界的柔、綿之意,重新思考在地的場所要素及其關系,使得中國傳統建筑中的元素與當代最前沿的當代非線性審美產生了緊密的聯系。
另外,農耕輔助用房被設計成為帶磚墻的覆土建筑,主要用于支持整個地景農耕勞作輪替的工具存放以及滿足休息、餐食等輔助功能。
在當下美麗鄉村的建筑實踐中,我們試圖在新的材料與結構技術下深入挖掘傳統木構架創新與延續的方式。中國傳統木構架的建構通過原木“小材大用”的基礎邏輯實現,膠合木材料與鋼木組合結構擴展了現代建造下木結構新的可能。四川安仁OCT“水西東”林盤文化交流中心選用膠合木、回收磚、板巖瓦作為主要材料,探索了當代裝配式建筑在新唯物主義哲學引導下探求新材料數字建構的全新可能。建筑屋面鋪設深青色頁巖瓦,通過直紋曲面優化幾何找形與瓦片的切分以及鋪砌的重疊區域,形成了別具一格的空間體驗和建筑語言。
“水西東”主體建筑結構運用鋼柱實現了輕巧通透的空間,鋼木復合結構屋頂則以變截面膠合木梁、方管鋼梁和工字鋼梁的組合實現了簡潔、溫暖的出挑與覆蓋。主梁部分,以變截面工字鋼梁作為傳統斗拱中的“昂”,工字鋼梁一端向外支承出挑木梁,另一端向內承托內部木梁,實現屋架在外圈鋼柱節點處的平衡。工字鋼梁和木梁以鋼板插入型螺栓連接,設計美觀、傳力明確。
項目中數字模擬與優化被全面應用在鋼木復合材料的比例調整中。主梁最終實現了外直內曲的雙線變截面梁形式:“外直”的形式有利于屋面的防水保溫層鋪設,“內曲”則是結構性能優化的結果。鋼木懸臂梁的設計實現了材料、結構、空間、形式的綜合訴求:出挑輕質木梁展示了木材良好的水平出挑能力,上部工字鋼梁承受拉力,可以避免鋼材失穩問題;工字鋼梁改善了出挑膠合木梁的受力并以杠桿原理實現了屋架平衡;復合梁不犧牲檐下空間;“深挑檐”這一傳統空間元素在巧妙的現代轉譯下實現了簡潔現代的表達。

1 入口處接待
外立面磚墻設計以傳統全順式磚墻為原型,提取川河水流意向圖的灰度值,干擾單數層磚的旋轉角度得到初步設計,之后綜合權衡形式邏輯、結構邏輯與數字建造邏輯,在優化與迭代下完成最終立面設計。

2 檐下空間
考慮到林盤文化展示中心的磚墻面積大、周期短,我們對“機器人預制+現場裝配”的“數字化磚構”工藝進行了創新探索。磚墻的建造過程體現了機器人工廠預制與現場裝配建造的高效性。數字磚墻總面積超過1000m2,將其分為400多個2-3m2的預制單元,單個單元以機器人進行工廠砌筑,最終,磚墻在現場完成預制裝配建造。
對于這個異形構件較多的建筑而言,“數字化木構建造”顯得尤為重要。屋面結構變截面木構節點以及鋼木節點通過銑削加工被完美、高效地呈現出來。在鋼木結構建造過程中,基于模型的數據指導,非標鋼構件和木構件在工廠完成預制,并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完成現場裝配,實現了很好的成本控制。
“機器人塑料打印建造”高效使用了可再生塑料提供的全新創作視角。定制化量產完全可以在我國廣大的鄉鎮場景中被大量應用,本項目中“機器人塑料打印建造”就被大量應用于室內輔助結構,如隔斷墻體以及家具座椅等場景中。
性能化設計下的建構邏輯呈現“非標準”與“梯度漸變”的族群構件特征,而數據模型對幾何信息、結構性能與建造信息的參數化連接保證了建筑設計與建造的一體化完成。四川安仁OCT“水西東”林盤文化交流中心第一次在中國鄉村實現了多種數字化建造工藝的復合應用。建筑中野趣與精致共存,正如此地的氣質,林盤的生態本底促進了技術與文化的對話與交融,這也是對地方靈魂的一種延續。希望這個項目的實驗性建設可以將智能化、綠色化以及產業化理念引入社會主義新農村,為未來中國美麗鄉村建設提供全新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