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德志

【基層民主建設理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群眾的素質覺悟越高,民主素養越好,基層民主機制越健全,社會就越和諧穩定”。基層民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最廣泛的實踐。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發展為導向的基層民主不僅與黨的群眾路線相一致,而且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本質特點和制度優勢,是黨領導的基層民主建設的歷史實踐與內在邏輯的統一。
【摘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經歷了不平凡的歷史進程,展現了獨有的特色。我國基層民主建設的歷史與邏輯是統一的。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基層民主建設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發展為導向,在廣泛的領域內吸引了眾多公民的參與,成為人民當家作主最有效、最廣泛的途徑,成為維護人民根本利益的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
【關鍵詞】基層民主 以人民為中心 以發展為導向 真實性 【中圖分類號】D602 【文獻標識碼】A
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就特別重視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在土地革命時期,基層民主政治就得到了制度的保障。抗日戰爭時期,我們黨在抗日根據地實行“三三制”更是基層民主建設的成功案例。徐勇教授曾指出,“翻閱我們黨創建以來的綱領性文件,實行民主是最著名的也是最得民心的主張之一”①。
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共產黨依靠人民進行了政權建設。在農村進行土地改革的同時,在鄉鎮一級設立政權,并將黨支部下沉到村一級,基本建立了農村的基層民主。在城市建立居民委員會,普遍建立起人民代表會議制度,并定期召開人民代表大會。在工廠,工人也建立了管理委員會和職工代表會議。民主辦社、鞍鋼經驗都是這一時期的成功案例。不幸的是,受“文化大革命”的影響,基層民主演變為群眾運動式的“大民主”,不僅嚴重影響了基層民主建設,還引起了社會動亂。
改革開放后,中國迎來了基層民主政治的春天。基層民主得以廣泛開展,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實驗田”。鄧小平同志明確指出,“把權力下放給基層和人民,在農村就是下放給農民,這就是最大的民主”②。雖然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的基層民主很難作出明確的歷史分期,但是各地的基層民主大多經歷了制度化發展時期、創新性發展和復合化發展三大歷史進程。
改革開放初期主要是制度化發展時期。一方面,“文化大革命”時期被破壞的基層民主制度得以恢復,另一方面,基層民主的發展也逐漸實現了制度化、法律化。先是各地陸續開展的基層民主實踐,而后這些實踐經驗很快形成法律條文并寫入憲法,確認了城鄉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的地位,要求企業單位建立民主管理機制,并規定縣鄉基層人大代表直接選舉,使得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有了明確的憲法依據。
1979年,從廣西壯族自治區開始,全國各地陸續建立了村委會之類的村民自治組織。1982年憲法確認了村委會作為基層群眾自治組織的法律地位。198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試行)》、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198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先后得以通過,為基層民主奠定了法律基礎。與之相應,各種地方法規、政策也逐步健全。基層自治組織發展的同時,基層政權的民主化建設也逐漸得到恢復,并實現了制度化。改革開放以來,縣鄉人大代表選舉得以恢復。1979年的選舉法為縣鄉人大代表直選提供了法律依據,1982年憲法修訂后,縣鄉人大代表的選舉不斷擴大,程序也不斷完善。
建立制度、法律依據后,基層民主很快表現出生機勃勃的活力,進入創新性發展的時期。在這一時期,基層民主成為中國最富有創新活力的民主形式,尤其是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越來越成為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抓手。在前期制度化的基礎上,基層群眾作出了豐富多彩的民主探索,發展出各種各樣的民主形式。這些創新在選舉形式上表現得最為明顯。例如,在村級政權中有吉林省梨樹縣的“海選”、山西河曲的“兩票制”、安徽岳西的“聯選制”、河南駐馬店的“三上三下三公布”等方法。在逐漸開展的社區自治過程中,比較典型的是北京居民社區的“代議自治”、湖北的“院落自治”等形式。鄉鎮基層政權的民主選舉也開始出現,先后有過“直選”“三輪兩票制”“海推直選”“自薦海選”等方式。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代,在中國城鄉基層更是出現了民情懇談會、民主懇談會、民主理財會、民情直通車、便民服務窗、居民論壇、鄉村論壇和民主聽證會、議證會等,使得中國的基層民主形式表現出多樣性特征。
在形成民主政治建設合力的旨歸下,中國的基層民主越來越呈現出復合化的趨向。在農村村民自治之后,城市的社區自治再一次讓人們看到了基層民主的生命力。這一時期的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呈現縱橫交織的局面。農村村民自治帶來了農村基層黨內民主的發展,繼村民自治直選村長之后,直選鄉鎮一級領導干部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并且開始在一些地方進行試點。在有些地方出現了“兩票制”“公推直選”“兩推一選”等實踐,形成了村民自治與黨內民主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局面。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多次強調要堅持和完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發展基層民主,保障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為基層民主建設提供了有力指引和重要理論支撐。民主協商與民主選舉、民主管理、民主決策、民主監督四大民主形式并列,使社會主義民主發展為五大民主形式。這是中國共產黨的理論創新,這種理論創新之所以會發生,就是因為中國共產黨能夠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發揮了人民的首創精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層民主是以人民為中心的民主。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層民主建設過程中,充分發揮人民的首創精神,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逐漸形成了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民民主理念。以人民為中心的社會主義民主就是要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激發人民創造力,用制度體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以人民為中心的民主理念有力地支撐了基層民主的建設,鋪平了全面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發展道路,激發了基層民主在實踐當中前所未有的活力。基層民主的不斷發展,既得益于中國共產黨人民民主理論與實踐的發展,也與發揮人民首創精神,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密切聯系在一起,使基層民主成為“人民當家作主最有效、最廣泛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