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勘行業作為社會發展的基礎性行業,具有戰略性、先行性、基礎性、開創性等特征。如今地勘行業發展既面臨機遇,也存在挑戰。從機遇角度看,“兩山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國家政策理念的推行表明生態文明建設已提高到國家戰略層面。與此同時,當前國家經濟下行壓力大,經濟韌性強,發展的路途需要礦產資源作為支撐。從挑戰角度看,隨著礦山企業開采機械化、現代化、治理化的發展趨勢,對地勘行業提出更高要求。同時,地勘行業存在體制機制差異化,當前地勘行業絕大多數戴著“事業”的帽子,因此更需要走好“企業”的路子。
地勘行業轉型發展需要從固本、科技創新、拓寬服務領域三方面進行統籌規劃。第一方面為固本,隨著生產技術標準的愈加嚴格化,從自然中找資源向為礦山生產服務轉型,從原始開采向機械化、自動化開采轉變,并對地質構造、災害、水治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同時注重提升技術水平與服務能力,將制造資源變為生產服務是地勘行業今后努力生存的方向。第二方面為科技創新。通過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尋找國家稀有礦業礦產資源,引導傳統煤炭向清潔能源方向轉換。第三方面為拓寬服務領域,在當前倡導生態文明、智慧城市、新農村建設的大背景下,從生產技術、農業地質、旅游地質、災害地質、監測預警以及搶險救援等方面找尋轉型出口。
中科盛聯環境工程總工程師金躍群:八字獻良策 創新新模式
礦產資源是不可再生資源。隨著礦業的迅速發展,環境問題日漸突出,要實現礦山環境根本好轉,不僅政府要重視,企業與公眾均需重視。礦山企業在擔負更多社會責任之時,需形成良好機制與運營模式。
首先需要表明的是,礦山修復并無標準化,我們需要從地球醫生的角度去修復,創新需要打破常規。從“開發、保護、治理、修復”的理念出發,是實現“綠水青山即為金山銀山”過程中最關鍵一步,從這一角度來看,需要從生態環境部場地修復經驗來學習。同時做好風險評估工作,風險評估需要考慮何處有風險,何處適用,適用度為多少。在生態修復過程中,需要留意到每個場地專屬的獨特之處。從民營企業投資者角度來講,產業先行需資金有保障,切記不能因治理而治理。同時,值得注意的是,產業發展再好,創意想法再優,礦山修復工程若是得不到政府部門有效支持,行走仍是困難。
清華大學3s中心總工程師朱增銘:多元渠道提質 突破礦山開采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粗放型的礦山開采方式越來越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因此,改進礦山開采模式,對礦山環境進行必要的生態修復迫在眉睫,而礦山生態修復的目的就是讓開礦造成污染廢棄的“山水林田湖草”變成綠水青山、金山銀山。
如何解決山西省礦山開采時期的現狀?應當從以下三方面開展工作。第一是引進區域治理的概念。治理礦山是一個點,而影響礦山破壞性卻是一個方面,從治理角度上講,在著手區域治理的同時,也要注重全國治理。第二是借鑒貴州大數據良好發展模式,建立山西礦山大數據,具有迫切性與全面性。從過去傳統的數據挖掘到技術處理再到大數據的應用,可以對各方面出現的問題進行有效、合理、科學的解決優化。第三是充分解決資金問題。鑒于從林業森林防火與水質監控角度考慮,大數據均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考慮各個職能部門之間的配合中,應當充分發掘大數據與空間信息處理的內在價值,并將此運用到礦山修復與測量測繪作業中,聯合各部門共同維護山西的綠水青山。
中國礦業報社副社長趙臘平:政策多入手 礦業創美好
保護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維護能源資源安全,是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堅持綠色發展,已逐步成為世界各國共識。過去礦山地質工作主要是保資源,把資源更好地找出來、采出來。隨著“兩山論”的提出,礦山地質工作的內涵在發生深刻變化。
對于如何重建礦山自然生態系統,恢復原本面貌,應當從以下幾方面開展工作。第一是從思想上解決問題,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行深刻學習與領悟,對于生態文明思想及“兩山論”精神,需要學懂、讀透,并扎實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第二是注重學習國外先進理念,善于總結國內外近幾年在礦山生態修復方面取得的經驗。第三是從政策方面入手,對于相關礦業政策、規章、技術標準方面進行立法完善工作,盡快出臺一整套規章制度與規范。第四是從技術創新上著手解決,礦山生態修復牽扯到多種理論、方法與技術等問題,需要時刻銘記運用技術創新帶動新型產業。第五是提高資金保障,注重國家政府、社會、企業等多元化融資渠道。第六是媒體建設方面,需加強礦山生態修復的宣傳力度,讓社會公眾認識到礦山生態修復的重要性與迫切性,對礦山生態修復的相關工作進行廣范圍傳播,推動礦業良性健康綠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