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乙童 葛笑如
[摘要]在“一帶一路”戰略推動下,中國農業走出去的范圍不斷擴大,水平不斷提升。同時,“農業走出去”也面臨一些約束因素,影響了我國農業走出去的健康發展。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是人才匱乏,尤其是復合型人才缺乏。復合型人才缺乏既有企業現實需求旺盛、工作環境艱苦難以吸引留住人才的緣故,也有高校教育模式與現實脫節、缺乏對應培養隊伍以及農業人才個人的原因。為補齊農業走出去的人才短板,需要企業不斷整合資源;高校加強教學模式改革以及優化教師隊伍,教育農業人才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關鍵詞]農業走出去;復合型人才;需求
[中圖分類號]C961[文獻標識碼]A
1 問題提出及研究綜述
1.1 農業走出去的背景
1.1.1 國內資源約束促使利用全球資源勢在必行。2007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加快實施農業“走出去”的戰略要求,這也意味著我國農業發展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實施農業“走出去”戰略是國家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做出的戰略考量,而促使國家做出這樣規劃的首要推力便是國內的資源問題。
2018年1到8月,我國農產品進出口額1444.5億美元,同比增長10.3%。其中,出口510.0億美元,增長7.4%;進口934.5億美元,增長12.0%;貿易逆差424.5億美元,增長18.0%。谷物等大宗農產品的進口逐年增加。現階段,僅依靠國內的資源是缺乏競爭力的。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我們需要具有國際化的視角,為了滿足經濟社會對農產品的需求,必須得學會利用全球農業資源。這樣看來,我國實行農業“走出去”戰略已經勢在必行。
1.1.2 “一帶一路”戰略提供的拉力。2013年我國提出“一帶一路”國家合作倡議,這一戰略為我國農業走出去提供了至關重要的拉力。一帶一路沿線涵蓋蒙古、哈薩克斯坦等64個國家,沿線的國家大多為發展中國家,這些國家往往物種資源豐富,但很多國家存在著農業生產效率低、勞動力不足、經營方式粗放等問題。如哈薩克斯坦,該國在水果、反季蔬菜種植方面生產水平較低,供給大量依賴進口;而我國農業生產技術逐年進步,尤其在大棚蔬菜水果等作物的種植培育方式方面有了十足的進步,兩國正可以在此方面進行合作。不止是哈國,沿線許多國家都與中國有強烈的合作意愿,這便是我國農業走出去的一個契機。
以“一帶一路”為主的一系列國家戰略為我國農業走出去帶來了“春天”,然而伴隨著大量的合作機會的是,目前中國農業企業走出去還存在著一系列的阻力。針對農業企業走出去現階段面臨的困難,筆者進行了問卷調查,在關于“走出去”過程中,現階段企業面臨的最大困難這一問題時,13.9%的受訪者認為是“企業長遠規劃不清晰”,12.3%認為是“管理體制不健全”,17.2%的人認為“對于境外情況不了解”,12.3%和5.7%的受訪者認為最大的困難是“融資難和政策措施不協調”,高達38.5%的人認為是人才方面的問題。
2017年12月4日,“獵英行動計劃” 農業對外合作招聘會在北京舉行。在招聘會上,農業部對外經濟合作中心副主任李巖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走出去的農業企業呈現增長態勢,對人才的需求量也日益增長。2018年3月,國家信息中心發布的分析表明,“我國農業走出去已經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仍存在著缺乏適合國際化經營、熟悉國際經貿知識、通曉外語和專業技術知識、富有競爭意識和吃苦精神的綜合性人才的問題。”
因此,農業走出去的人才匱乏已經成為一個突出的問題。國家已認識到我國農業“走出去”過程中存在的人才問題,也迫切地想要解決這一問題。
1.2 研究綜述
隨著 “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農業“走出去”成為學界重要研究課題,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這一問題,并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特別是關于我國農業“走出去”存在的不足,其中便有學者提到了人才的匱乏問題。有學者指出,科學技術與人才是“走出去”農業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核心要素。由于農業 “走出去”發展的特殊環境,需要了解農業相關技術、企業管理、東道國語言文化和有關國際貿易規則的復合型人才,但此類人才我國嚴重匱乏,這導致目前很多企業管理水平低下,很多時候會錯失良機,造成商務談判失敗。
對于如何解決人才問題,學界研究表明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引進人才,郭靜利等認為可以多舉措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以此為我國農業走出去提供人才支撐;二是構建相應機制,楊貴芝提出要制定外事外經人才隊伍建設規劃,構建外事外經人才培養機制,創新外事外經人才培養模式,以此來助力農業走出去;三是加強高校培養,曹新宇等認為可以實施分類分層教育,根據市場需求進行課程設置,加強校企交流與溝通等方式培養適應農業走出去企業的語言類人才。
縱觀現有研究可以發現,當前關于農業走出去人才匱乏的研究中,實證研究還比較缺乏,對人才缺乏的具體現狀認識不清,對于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也沒有深入研究,這導致提出的對策缺乏針對性和有效性,并不能有效解決農業走出去的復合型人才困乏問題。因此,本文在實證調研基礎上,借助兩次“獵鷹行動計劃”校園招聘活動的機會,發放問卷和訪談,對農業走出人才缺乏現狀進行全面客觀的描述,深入分析人才困乏的原因,并嘗試提出一系列具體可行的對策建議。
2 農業走出去人才缺乏現狀
2.1 專業人才需求狀況
根據問卷數據,不難發現,人才匱乏已成為制約我國“農業走出去”一個重要因素,其中,復合型人才的短缺更是一個突出的問題。學界的研究也表明這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必須認識到農業“走出去”的過程是一個對外交流合作、貿易的過程,因此,一個農業企業與單位在“走出去”的進程中特別急需如下兩類人才。
一是語言方面的人才。溝通順暢是對外順利合作的基礎,對外合作中語言類人才是必不可少的。根據問卷調研數據,8%的受訪者認為現階段最缺乏的是外語類人才。這一部分的人才需求并沒有占到一個很高的比重,相關企業負責人認為“外語是對外合作貿易中所必備的技能,但現階段語言問題并不是困擾企業的一個關鍵因素。”二是農業相關人才。作為農業企業與單位,農業相關方面的人才是這些企業與單位的支柱,這一部分人才掌握著核心技術,為企業與單位在對外合作貿易中輸送產品與技術。然而在實際調研中發現,僅14.3%的相關負責人認為農業科技人才是最為緊缺的,另一方面關于農業推廣人才的需求也僅占到了6.3%。進一步追問下,55.6%的受訪企業表示,最近的一年內對海外發展所需要的人才進行過相關培訓,同時,一些受訪的企業與單位也明確表示“農業技術方面的人才并不是企業目前最為缺乏的,或者說技術只是一個層面,單純的技術方面的人才招收起來其實并不會有大的難度,關鍵在于其他方面的素質。”基于此,應該清楚的是,對于一些技術方面的問題,企業可以通過培訓等方式進行彌補,農業技術方面優秀人才為企業所需要,但這并不是制約企業進一步“走出去”的核心因素。結合數據分析,企業目前最為匱乏的并不是上述兩類“專業性”人才。
2.2 復合型人才是農業企業走出去所急需的人才
為了解決目前農業走出去企業和單位的人才匱乏問題,必須了解企業和單位現階段真正的人才需求,即,農業企業走出去到底需要什么類型的人才?需要具備哪些素質和能力呢?對此,此次調查也進行了詳細的調研與統計。多達78.6%的受訪者認為“農業走出去”背景下,企業目前對復合型、綜合型人才有著極大的需求。受訪企業負責人認為,“為了實現企業更好地‘走出去,招收的人才必定是需要較強的農業專業知識、技能以及良好的語言交流能力,此外在貿易方面,招收的人才需要有相應的知識。”除去“知識性”素質之外,受訪者還提到了吃苦精神、競爭意識、適應能力等品質素質。數據顯示,無論是哪種素質,其重要性占比呈現一種較為持平的狀態。關于農業專業知識技能、對外經貿知識、語言交流能力,認為這些素質非常重要的受訪者分別占到了46%、33.3%、35.7%。認為吃苦精神、競爭意識、適應能力非常重要的比重則依次占到46.8%、37.3%、46%。各比重之間差距較小,因此,“走出去”企業所需要的并不是某一方面具備優勢的人才,真正稀缺的是“能力+品質”復合型人才。
復合型人才指的是擁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專業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綜合素質較高,發展較全面的人才。對比幾家業務相近的企業招聘崗位要求,不難發現,招收的人才不僅需要“能力+品質”的復合,專業知識與技能同樣需要“復合”。據負責人介紹,“僅僅只有專業技術還不行,語言也需過關。這其中關于語言能力,特別強調需要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專業技術層面,另一種是經貿方面的語言能力。”企業所提出的要求是極為嚴格的,然而從當前情況來看,符合要求的人才是極為稀缺的。因此,“走出去”企業和單位在招收復合型人才方面有著巨大的缺口,這是制約我國農業企業和單位“走出去”最重要的因素。
在“農業走出去”背景下,復合型人才決定了企業和單位的核心競爭力,復合型人才的匱乏已經成為了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這已然成為影響企業“走出去”的決定性因素。本文希望通過對問題產生的根源進行探索,以期求梳理出一條合適的解決道路。
3 農業走出去復合型人才匱乏的原因
3.1 農業企業的快速發展導致人才缺口
“農業走出去”復合型人才匱乏有一定的外部因素,首先是企業對外合作的快速發展導致短時期內對復合型人才的大量需求。在“農業走出去”的過程中,對復合型人才需求較大的企業主要有如下幾種類型。
一類是農業對外合作相對成熟的企業。這些企業在近幾年的發展中,對于農業對外合作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對于企業的未來發展有明確的規劃,然而現階段企業員工內部素質還未達到預想的水平,這限制了企業進一步發展。隨著“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的推行,“農業走出去”勢必會深入開展,企業也定會借著“東風”和國外開展更為密切的合作,企業急需一批具有語言天賦且有較強溝通、推廣能力的人才。另一類是農業合作處于起步階段的企業,還有一部分企業目前正在積極開拓海外市場,相較于上述類型企業,它們對于高素質人才有著更為迫切的需要,為了能在不熟悉的市場中迅速站穩腳跟,具有較強的專業技能和經貿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成了這一部分企業積極尋求的對象。
上述兩類企業對于復合型人才都表現出了極大的需求,然而一些現實的發展狀況卻導致企業人才流失以及“招不到”滿意的人才。相當一部分“走出去”企業會安排駐外員工,企業對于駐外人員的需求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企業并不會盲目開拓海外市場,前期的調查會與實際情況有一定出入,為了保證每個環節的穩定,配備兼具技術與溝通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復合型駐外人才必定是農業“走出去”企業的首選。盡管企業提供的待遇不錯,然而符合條件的人才并不多,本著寧缺毋濫的原則,形成了巨大缺口。
3.2 高校人才培養具有滯后性
現階段,校園招聘依舊是企業招收人才的主要途徑之一,高校畢業生也是農業企業走出去最主要的人才供給途徑。“農業走出去”復合型人才的匱乏還需要從高校中去探尋原因。實際上,許多高校都有明確的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然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由于高校專業設置、課程設置和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使得人才培養具有一定的時間滯后性,所以復合型人才培養的成效并不樂觀。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
3.2.1 課程設置不能完全滿足現實需求。目前高校所開設的專業課程與現實需求有一定差距。高校有著培養復合型人才的目標,課程開設方面會按照培養理念進行開設,課程的覆蓋面也較為廣泛,然而培養效果還有所欠缺,這緣于課程與現實需求脫節,課程與課程之間聯系不夠緊密。這容易造成學生僅是單純“知道”多個類型知識的現象,而課程之間缺乏聯動也導致當前的高校教育與實際需求相脫節。目前課程設置以及教育形式并不能有效促使學生將各個知識點真正“復合”,從而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成效不高。在具體的工作崗位中,國外的實際情況與書本中的描述有所區別,掌握的知識難以應對具體情況的變化。
3.2.2 教師隊伍的綜合性和復合型還需提升。培養復合型人才還需要相應的師資隊伍,需要教師在課堂之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學科結合意識,這對教師的素質是一項考驗。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要求教師具備相應的專業素養與實踐經驗,然而目前高校的師資力量還無法滿足這一要求。第一,源于教育理念的變化,現今高校缺乏復合型人才培養經驗,具有相關經驗的教師極為稀缺。第二,教師受自身專業興趣的影響,對于新研究領域的開辟存在一定難度。第三,針對農業“走出去”的具體情形,教師與教師之間、教師與企業之間的交流存在一定的困難。
3.2.3 高校人才供給具有滯后性。農業企業走出去對人才的需求信息,通過人才市場的信息傳導,可以快速傳遞到高校和相關培訓機構。對于高校來說,一個新專業的設置,往往需要論證和培育;而人才培養方案,則是4~5年時間才修訂一次。相對于快速地市場需求變化來說,高校的人才培養總是具有一定的滯后性,難以在短時期內供給企業所需的人才。
3.3 個人的職業規劃
本次調研中,相關企業反應,現如今員工的離職率處于一個較高的位置,尤其是企業的駐外員工,往往在境外工作一段時間后會選擇離職,這也大大影響了“農業走出去”的人才儲備。關于離職的理由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3.3.1對工作環境缺乏適應。許多人才表示對境外工作環境感到不適應。境外工作環境是艱苦的,加之文化的差異,駐外人才很難在國外的工作環境中找到歸屬感,因此形成的孤獨感使他們無法忍受長期的境外工作從而選擇跳槽離職。
3.3.2對高平臺的追求。在境外的工作過程中,一部分人才在當地積攢了大量的人脈,其視野得到了開闊。人有自我實現的需要,即人對于自我發展和完成的欲求,人的天性中總是存在著一種趨向,不斷地尋求一個更加充實的自我,追求更加完美的自我實現。因此,為了追求更好、更舒適的發展,這一部分人才也會選擇跳槽離職的方式去追求更高的發展平臺,有的甚至會選擇農業以外的方向繼續發展。因此“農業走出去”復合型人才的匱乏問題不僅僅是一個缺乏人才的問題,同時是一個難以留住人才的問題。
3.4 工作地環境惡劣
同時,目前“農業走出去”合作的國家都屬于發展中國家,較為艱苦的工作環境也成了一個“致命”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相對落后國家的生活條件較為艱苦,駐外人才的生活質量難以保證;另一方面因為境外工作遠離親戚朋友,加之文化差異,易產生孤獨感,許多人才因此望而卻步。企業對于復合型人才的招收難度進一步增大,導致了現階段“農業走出去”企業復合型人才缺乏的困境。
4 助力農業走出去的復合型人才培養建議
4.1 企業方面
依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的需求像階梯一樣有五個層次,只有在滿足了最低層次的需要才有基礎實現高層次的需要。因此,為了解決農業走出去人才短缺的問題,企業需要加強對資源的合理利用,為人才招收創造一個好的條件。
4.1.1 優化工作環境。首先,工作環境的優化問題是關鍵。許多人才因為艱苦的環境而跳槽,企業需改善工作環境防止人才流失。想要徹底改變境外的工作環境是相當困難的,境外工作條件受制于所在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即便進行大規模投入,其條件也很難與國內或是發達國家相提并論。然而企業可以在有限的條件下,對有限的資源進行合理的利用,如利用國內的優質種子以及先進技術,在員工的住宿區域進行培育,以改善員工伙食條件,同時對駐外人才定期發放補助等。
對于安全、歸屬的需求,企業也需注重加強對精神文化環境的優化。第一,人才培訓至關重要,抗壓能力的培養是極為必要,企業需定期展開培訓,培育員工職業精神,同時配備專業心理人員對員工心理壓力進行疏導。第二,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企業可組織同當地人民的文化交流活動,幫助人才迅速融入工作環境之中,促進兩國人民的友好交往,緩解相關人員孤獨的感覺,這也為企業開展友好合作打下基礎。三是需做好人才回國探親工作,企業需切實安排好駐外人才的家屬探訪。
4.1.2 優化資源利用。針對復合型人才的招收困難,企業需利用好資源。第一,“農業走出去”企業之間進行人才交流合作。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并不是一個短期的過程,企業需要珍惜稀缺人才,有學者曾建議,企業之間可以建立起類似于人才聯盟,對于優質的人才資源進行共享,國內企業的合作可以降低對外過程中存在的風險,也有利于彌補人才短缺的問題。同時,在共同的市場上,面對共同的競爭對手,中國的企業如能攜手合作,也能從某種程度上抑制企業在跨出國門后的惡性競爭。
第二,“農業走出去”企業還需利用好國家提供的平臺。近幾年為助力“農業走出去”,農業部實施了諸如“揚帆出海”培訓工程、“獵英行動計劃”校園招聘等舉措,積極幫助企業尋求、培養農業走出去人才,企業需要密切關注政策走向,積極把握好國家提供的一系列機會。
4.2 政府方面
近幾年,“揚帆出海”培訓工程、“獵英行動計劃”校園招聘幫助許多企業解決了復合型人才招收的問題,但復合型人才匱乏是一個廣泛性問題,目前培訓工程與校園招聘的規模無法徹底改變復合型人才匱乏現狀,尤其在人才培訓方面。如何應對實際問題是農業復合型人才所必須掌握的,這一方面無法僅靠高校培育,企業培訓是極為必要的。根據此次調查,55.6%的企業在最近的一年內對海外發展所需人才進行了培訓,仍有44.4%的企業缺少相關培訓。同時,受訪企業中,72.9%的企業一年的培訓頻率僅1至2次,低頻的培訓很難發揮實質性效果。調查顯示,45.6%的企業指出沒有參加培訓是因為缺少培訓名額,25%的企業表示是因為政府未舉辦相關培訓,針對以上的問題,政府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解決。
4.2.1 擴大培訓規模、增加培訓次數。政府需要與企業做好溝通工作,對企業反映的問題給予及時的反饋,把握中國“農業走出去”的全盤走向。在此基礎上,擴大已有的培訓規模,增加對于海外發展人才的培訓次數。提供的培訓內容重點應落在語言、對外投資重點國家地區的經貿政策、國際經貿政策和規則等方面。
4.2.2 放寬教育政策。受制于我國城鄉二元結構的影響, 高等教育發展表現出明顯的城市化特征, 與農村社會的聯系較為疏遠。只有高等教育能夠大眾化、普及化時,人才儲備才可以應對現實問題,政府應對一些教育政策進行放寬,保證更多公民能夠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對農村地區、貧困邊遠地區放寬政策意味著更多熟悉農業發展的人才能夠享受更好的教育,這會大大增加農業“走出去”復合型人才儲備。
4.2.3 政府加強與社會性培訓機構合作。僅依靠政府主辦培訓是遠遠無法滿足企業需求的,政府應加強與社會培訓機構的合作。52%的受訪企業缺乏同社會培訓機構的合作,政府可以此入手為企業提供一定幫助,由政府對社會性培育機構進行培育,針對農業“走出去”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進行培訓,或者通過政府購買的方式,將培訓工作委派出去。這樣也易于解決培訓工程規模性、專業性的問題,同時還有利于企業減少成本。
4.3 高校方面
針對現階段高校人才培養所存在的問題以及農業走出去的切實需求,筆者認為有必要進行針對性的試驗培養,主要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
4.3.1 建立完善培養體系。對于農業走出去復合型人才來說,便是要促進農業科技、經營推廣以及外語能力的結合,這便要求相關課程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進行密切的溝通,在開展本課程教學之中滲透其他領域知識。有學者曾指出,“進行復合型人才培養,既需要系統的理論知識的解析與傳授以建立學生完整合理的知識結構,也需要與實際相結合。”這是農業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關鍵,一套適應我國農業“走出去”所需復合型人才培養體系亟待建立。此次關于農業企業走出去所需人才能力評分數據顯示,46%的企業認為農業專業技術知識和能力非常重要,其次評分占比較高的是經營管理知識和能力、語言能力,分別占到33.3%和35.7%。
目前高校課程設置大致可以分為基礎性課程、專業性課程、綜合性課程,基礎性課程方面,學校應該幫助教育客體了解農業“走出去”政策形勢,可以增設農業政策趨勢等相關課程,幫助學生了解國內、國外的農業發展態勢;專業性課程方面需要密切聯系“走出去”相關業務,種子培育、害蟲防治、動植物檢疫等相關課程開設是必不可少的;同時為了適應國外發展形勢,在綜合性課程方面需要配合以農業對外投資、國際經貿政策、英語等課程,三個方面涵蓋“走出去”企業涉及范圍,課程之間也要增加交流與聯系。同時需注意的是,個人能力有所差異,即便是加強課程聯系的措施也并不能保證每個學生能夠熟練掌握多個方面的知識,學生對各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是不平衡的,高校并不需要培養完美的“全才”或是各方面平平的“平庸”之人,這種課程的聯系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擁有“復合型”的視角。
4.3.2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農業走出去”復合型人才需求是具體、具有方向性的。一方面,有條件的高校應招收一批有相關工作經驗的教師。將工作閱歷與教學相結合有助學生更為客觀地理解問題,從而走向工作崗位后迅速適應環境,更快地與企業需求接軌。另一方面,復合型人才培養依賴于復合型人才,對于培養復合型人才,由具有多學科知識能力的教師進行會更為合理可靠。但現階段高校教師隊伍中,受到專業、興趣的影響,很多教師對于學科知識的結合能力還有所欠缺,因此對于復合型人才培養缺乏經驗性的指導。這里可以借鑒日本的一些做法,“實施復合型指導體制,采用多導師指導論文制、主題和副主題制”,通過教師之間的相互配合,尤其是跨學科之間教師的交流與研討,實現對學生更好的培養。另外,教師也需要轉變以往的教育理念,與“走出去”企業進行必要的溝通,真正了解當前的發展態勢,更具針對性地進行教育。
4.3.3 重視職業素質培養。高校還應重視對學生職業精神與吃苦耐勞品質的培養。未來全球化的發展中,農業勞動力會逐步向其他產業轉移,農業產業化成為未來發展趨勢,中國“農業走出去”會持續發展,也意味著越來越多的農業人才需要在海外就業。很多時候需要個人做出一定的犧牲,一種敬業的職業精神和能吃苦的品質不失為一種必備的要求,農業走出去復合型人才還應該是能“能力+品質”復合的人才,高校在關心學生學業的同時,要加強對學生心理素質的引導與疏通,真正培養為社會有用的人才。
4.4個體方面的建議
企業、高校方面對于復合型人才的作用依舊是在外部創設條件,真正想要培養出對我國“農業走出去”有幫助,能夠實現自身價值的復合型人才,需要個體去迎合這些條件。即個人努力成為高素質人才。
個體需要主動努力成為復合型人才。企業與高校會為了招攬人才,而不斷滿足人才低層次的需要,個體要在此基礎上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一方面復合型人才為社會所需要,個體工作的目的即創造財富、實現社會價值,這便要求個體在社會中找準自身定位。社會是一個交集,個體需要去適應社會,對于自身素質的提高需要主動去尋求。另一方面,馬克思認為“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是人與社會發展的第三個階段。”整個社會提倡人的全面發展,復合型人才意味著個體不應只是單一方面的發展,因此這也是人實現自身價值的一條必經之路。
5 結語
“農業走出去”復合型人才不僅僅是相關企業立足海外的重大資本,這一部分高素質人才更是直接決定了我國農業對外開發合作的質量。人才匱乏是我國農業“走出去”面臨的一大瓶頸,復合型人才的缺失更是突出問題,這一問題需要受到足夠的重視。復合型人才的培養任重而道遠,農業“走出去”過程中唯有各方相互配合,不斷擴充復合型人才儲備才能更加從容地應對對外合作所遇到的困難,提升綜合國力。
[參考文獻]
[1] 陳彬.新時期深入推進我國農業走出去的戰略思考[EB/OL]. http://www.sic.gov.cn/News/455/8914.htm, 2018-03-28
[2] 余慧容,劉黎明.可持續糧食安全框架下的農業“走出去”路徑[J].經濟學家,2017(05):84-90.
[3] 陳志峰,徐慎嫻,劉榮章,許文興.“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國農業 “走出去”的戰略選擇[J].臺灣農業探索,2017(04):86-91.
[4] 段景田,李魁,夏元秋.黑龍江省農墾企業如何在“一帶一路”發展戰略中抱團“走出去”[J].農場經濟管理,2017(06):18-20.
[5] 郭靜利,盛彩嬌,李思經.“一帶一路”農業科技走出去的政策思考[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17(11):1-7.
[6] 楊貴芝.加快農業外事外經人才隊伍建設為農業走出去提供人才支撐[J].農業部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7(02):28-29.
[7] 曹新宇,陳孔莉,金錦珠.涉外農業企業語言服務人才需求分析及其啟示[J].當代外語研究,2017(05):21-27.
[8] 張肅,王含.論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及其教育實踐[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6(04):87-88.
[9] 胡家祥.馬斯洛需要層次論的多維解讀[J].哲學研究,2015(08):104-107.
[10] 陳偉.中國農業“走出去”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國際經濟合作,2012(01):32-37.
[11] 孫濤,鄔志輝.高等教育服務農村社會的政策支持及其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18(02):17-21.
[12] 方東.高校復合型人才培養的現實困境及其反思[J].高教探索,2008(04):102-108.
[13] 林祥瑜.日本研究生復合型人才培養特點分析[J].江蘇高教,2018(06):135-136.
[14] 楊柳.人的全面發展視域下的職業文化建設[J].高等教育研究,2013(07):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