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紀文



[摘 ?要]農村環境污染問題不僅直接威脅到村民的身體健康,影響村民生活質量水平,也制約著農村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以自主治理理論為基礎,通過對我國沿海省市A農村的實證調查研究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以自主治理理論為基礎的農村環境污染治理是可行的且具有其必要性,并且通過發現現實中存在的一些制約因素,對未來農村環境污染自主治理的推進提出思考。
[關鍵詞]農村;環境;治理;自主治理
[中圖分類號]D422.6[文獻標識碼]A
農村環境污染問題是我國現如今所面臨的一個公共難題。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社會經濟改革進程不斷加快,這為農村帶來了舒適與便利的生活及生產條件,但與此同時,也給農村帶來了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通過從自主治理角度研究農村環境污染,有利于提升村民參與公共事務治理的能力,同時,也使政府制定環境保護政策更加具有針對性,有助于激發政府和全社會對農村環境污染的關注、幫助與支持,對于促進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農村環境污染治理的理論基礎:自主治理理論
近年來“治理”一詞的運用越來越廣泛,這個概念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并沒有妨礙人們運用它來表述思想。俞可平教授認為,治理是一種公共管理過程,也是一種公共管理活動,是指民間的或官方的公共管理組織在一個既定的范疇內運用公共權威維持社會秩序,滿足社會公眾的需要,其目的是運用權力去引導、規范和控制公民的各種活動,從而最大限度地增進公共利益。Joseph Eugene Stiglitz認為公共產品是指這樣一種物品,在增加一個人對它的分享時,并不會導致成本的增長,即它們的消費是非競爭性的,而排除任何個人對它的分享時,都要花費巨大成本,即它們是非排他性的。農村環境屬于公共物品,其消費具有非競爭性并且具有非排他性的特征。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說“凡是那些屬于最多數人的公共事物卻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顧的事物,人們時常關心著自己的所有,而忽視公共的事物”。村民們把農業生產或者自家生活所產生的垃圾清除出自己的田地或庭院,丟棄在公共環境中。當隨意丟棄垃圾成為村民們的行為習慣時,村民們會考慮到自己愛護環境無法對環境起到任何實質性的影響,因而不去保護環境,當所有人都按照這樣的想法行事時,環境污染便越發嚴重。
Elinor Ostrom從對公共池塘資源案例的研究著手,證明在“公有”和“私有”之間存在著第三條道路,即通過“自組織”有效地實現公共池塘資源共享者的自主治理,因此,市場與政府之外存在著一種治理模式,也即公共池塘資源的自主治理。農村具有大量社會資本存在、小規模集體優勢以及廣泛的相似性利益的前提條件,通過一定的觸發因素對村民加以動員,通過采取選擇性的獎懲方式,建立監督機制與可信承諾,最終達到共享規范的內在化的目標,從而有效解決村民在環境問題中集體行動“搭便車”的困境,促進農村環境污染問題的解決。以自主治理理論為基礎的農村環境污染治理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面對市場失靈、政府失靈的困境,村民自主治理可以成為一條有效的環境污染治理路徑,以此來解決農村環境污染治理這道公共難題。
2 農村環境污染自主治理的實證研究:A農村的調查
2.1 A村的狀況
A村位于天津市東部,漢沽區西部,濱海新區北部,地處京津塘三角地帶,緊靠漢沽城區,南部與中新生態城相近,西靠清河農場,東鄰薊運河。A村行政轄區面積為452.1hm2,基本農田保護區為80.7hm2,一般農田地區為229.8hm2,城鎮建設用地為68.7hm2,林業用地區為10.9hm2。全村共有51戶,共計253人。
2.2 調查的基本數據情況
為進行本文的實證研究,筆者走訪了A村,以戶為單位,實際采訪了55位村民,回收有效問卷總共55份。雖然本次調查的數據樣本數目有限,但是筆者盡量在調查方法上進行彌補,確保取得樣本數據的質量,而且在發放問卷的過程中加以訪談調查的方式,獲得了寶貴的訪談資料,充實了調研的數據。
為更加深入地了解A村的具體情況,問卷的第一部分設置為個人及家庭基本信息調查。調研數據結果表明,此次調查對象以男性居多,占總體的64.71%,女性較少,占總體的35.29%,其中,55歲以上的村民,占總體的1.96%,30~55歲的村民占總體的9.8%,30歲以下的村民占總體的88.24%。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小學及以下教育程度的村民占3.92%,初中教育程度的村民占1.96%,高中(或中專)教育程度的村民占9.8%,大專(或高職)教育程度的村民占1.96%,大學本科及以上教育程度的村民占82.35%。在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問題中,選擇外出打工的村民最多,占58.82%,選擇家庭農業的村民占17.65%,選擇經商的村民占5.88%,選擇其他收入的村民占17.65%。調查中,家庭總收入范圍在6~9萬元之間的比例最高,占27.06%,在1~3萬元之間和9~12萬元的比例分別為15.69%和13.73%,1萬元以下和9~12萬元的比例均為9.8%,12萬元以上的比例最低,占3.92%。在被問及參與本村公共事務治理的情況時,64.71%的村民選擇偶爾參與的選項,33.33%的村民選擇從未參與的選項,1.96%的村民選擇經常參與的選項。
2.3 農村環境污染自主治理實證分析
2.3.1 農村環境污染總體評價與認識分析。問卷對村民當前農村環境污染情況的總體評價和認識設置了兩個問題:一是“您認為如今農村的環境污染狀況如何”,調研數據統計顯示,19.61%的村民選擇較不嚴重的選項,52.94%的村民選擇較嚴重的選項,27.45%的村民選擇很嚴重的選項。二是“您認為農村環境污染狀況未來將會是如何發展的”,調研數據統計表明,認為由壞變好的村民最多,為64.71%,21.57%的村民選擇由好變壞,7.84%的村民選擇一直不好,5.88%的村民選擇一直較好,如表1所示。
2.3.2 農村環境污染治理需求分析。問卷針對村民的環境保護的需求主要設置了三個問題:一是關于“該村的環境污染對生活影響程度”的調查。數據統計結果顯示,9.8%的村民認為很嚴重,39.22%的村民認為嚴重,45.1%的村民認為一般,只有5.88%的村民認為基本無影響。二是“當前對村民的生活影響最大的環境污染問題的種類”。調查數據表明,選擇水污染的次數為40次,選擇日常生活垃圾污染的次數為44次,選擇噪聲污染的次數為14次,選擇畜禽糞便污染的次數為8次,選擇秸稈焚燒的次數為15次,選擇農藥化肥污染的次數為18次。三是關于“農村人居環境滿意度”的問題,調研的統計數據結果表明,3.92%的村民很不滿意,39.22%的村民不滿意,54.9%的村民較滿意,只有1.96%的村民很滿意,如表2所示。
2.3.3 村民的日常環保行為的描述分析。問卷中針對村民的日常環保行為的考察設置了“家中的垃圾一般是如何處理”的問題,調研數據結果顯示,21.57%的村民選擇全部扔掉的選項,74.51%的村民選擇部分扔掉,部分回收賣出的選項,3.92%的村民選擇盡量全部充分回收利用的選項,如表3所示。
2.3.4 村民環境污染治理的責任意識分析。調查問卷設置了三個問題來考察村民是否意識到在環境污染治理中承擔責任并且愿意承擔多少責任,這在一定程度上關系到村民是否愿意參與環境污染治理及其參與的水平。一是“當前農村環境污染治理中主要存在哪些問題”,對于這個問題的調查結果顯示,村民環境保護意識薄弱的選項被選擇了40次,缺乏先進的環境治理技術的選項被選擇了40次,資金投入不足的選項被選擇了37次,環境保護宣傳教育不深入選項被選擇了34次,村民參與積極性不高的選項被選擇了32次,村民傳統生活習慣不好的選項被選擇了30次,農村環保人才匱乏的選項被選擇了23次。二是“村民對環境污染治理中可接受的責任劃分比例”,問卷統計結果表明,1.96%的村民選擇愿意承擔80%以上的責任,5.88%的村民選擇愿意承擔60%~80%,3.92%的村民選擇愿意承擔40%~60%,49.02%的村民選擇愿意承擔20%~40%,35.29%的村民選擇愿意承擔20%以下,3.92%的村民認為環境污染治理村民不承擔任何責任,完全是政府的責任。三是“您愿意參與您村的環境治理嗎”這一問題。統計數據表明,1.96%的村民認為比較不愿意,29.41%的村民認為一般,49.02%的村民比較愿意,19.61%村民非常愿意,如表4所示。
2.3.5 農村環境污染治理影響因素分析。問卷通過設置五個問題來對環境污染治理中政府支持所產生的影響進行考察。一是“政府是否有必要在農村中進行環境保護的工作”。調查統計結果顯示,72.55%的村民選擇很有必要,21.57%的村民選擇較有必要,1.96%的村民選擇沒有什么必要,3.92%的村民選擇一點必要性都沒有。二是關于政府是否在農村中經常進行有關環境保護方面的宣傳教育活動的問題。統計結果顯示,3.92%的村民選擇經常,25.49%的村民選擇偶爾,50.98%的村民選擇極少,19.61%的村民選擇從來沒有。三是關于農村環境基礎設施是否完善的問題,統計結果顯示1.96%的村民選擇非常完善,3.92%的村民選擇較完善,52.94%的村民選擇較不完善,41.18%的村民選擇非常不完善。四是村民評價政府對農村環境保護的支持力度,統計結果表明,1.96%的村民認為非常強,1.96%的村民認為較強,52.94%的村民認為中等,41.18%的村民認為較弱,1.96%的村民選擇無。五是政府的在環境污染治理中的支持行為對村民參與環境污染治理行為的影響,7.84%的村民認為積極性很高,21.57%的村民認為積極性較高,60.78%的村民認為有較低積極性,7.84%的村民認為無任何影響,1.96%的村民認為積極性減弱,如表5所示。
2.3.6 村民參與環境污染治理意愿分析。問卷設置了“如果村內設置了垃圾中轉站或者垃圾回收車,您愿意將自家的垃圾放入垃圾箱嗎”這一問題。通過設置此問題來了解村民對于參與環境污染治理意愿的情況。統計數據表明,62.75%村民選擇非常愿意,35.29%的村民選擇比較愿意,1.96%的村民選擇比較不愿意,沒有村民選擇不愿意,如表6所示。
2.4 農村環境污染自主治理實證分析結論
通過對問卷的統計與分析,并且結合對村民的訪問調查,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一方面,農村環境污染治理存在著一些制約性因素。首先,農村對于污染環境問題呈現出一種麻木的心態,村民看到了環境污染問題的日益加劇卻又長期得不到解決,從而導致一種悖論,即村民們都知道環境在不斷惡化,卻又不擔心。從對調研數據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村民認為當前農村環境污染狀況較為嚴重,雖然多數的村民認為農村環境的未來發展方向是由壞變好,但仍有相當一部分的村民認為是由好變壞,村民對人居環境的滿意度更傾向于較滿意和不滿意。其次,農村環境污染治理缺乏較為制度化的機制和模式,導致面對農村環境污染問題依賴臨時相機抉擇,這使得農村環境污染治理的效果不佳,雖然政府開展了一些針對環境污染問題的活動和具體工作,但村民卻很少能感受到其具體的實施效果。從調研數據分析可以看出,村民普遍認為政府極少開展環保教育宣傳活動,并且村民大部分認為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并不完善。最后,農村的經濟基礎較為薄弱,所以村民難以拿出資金,也不愿意拿出經濟資源進行環境污染治理,相反,他們更愿意從環境污染治理之中取得少量的收入。因此,經濟力量可能是農村環境污染治理的重要推動力之一。此外,農村普遍缺乏多樣化的產業經濟鏈條,因而無法帶來大量的產值,這表明在農村環境污染治理中,可能難以實現短期的市場化手段。
另一方面,基于自主治理理論的農村環境污染治理具有其可行性。首先,我國農村豐富的社會資本對農村環境污染的自主治理起到了有益的作用。我國農村社會長期以來擁有著良好的自治傳統,而且村民自治制度作為我國基層民主制度的重要一環,隨著我國民主化進程的不斷深入與發展,將會繼續被繼承與發展下去。農村環境污染治理需要農村凝聚社會力量,把分散的村民組織起來,共同合作治理。通過對農村環境污染自主治理社會資本情況數據的統計分析,可以看出A村具有良好的社會資本。A村的情況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我國廣大農村的一種情況,因此,農村社會所擁有的積極社會資本有利于推動溝通與交流,化解村民之間的沖突和矛盾,從而,取得共識,實現合作。其次,村民是環境污染自主治理的主體,如果村民不是為了完成政府的行政命令而去采取行動,而是真正獲得治理權利,村民才能自覺地加入到環境污染治理之中,從而有效降低監督和治理成本。調研數據分析表明村民對于參與環境治理的意愿是比較高的,在環境污染的責任劃分中,大部分的村民愿意承擔相應的責任。最后,較小的自主組織僅僅是整個社會大系統中的子部分,區域內的自主治理體系又是整個大的社會體系下的一個組成部分。農村環境污染治理是一個系統性的長期過程,政府需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來保證其有效運行。實證研究數據統計分析表明,政府的環境污染治理行為對于村民的積極性具有一定影響,而且大部分村民認為很有必要開展環境保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