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希 邢丹英
[摘要]不同土壤肥力條件對水稻的生長發育有較大影響,其高產技術策略存有差異。根據生產實踐,提出不同土壤肥力的水稻高產技術策略需要注意品種選擇、培育壯秧、用種量與基本苗、病蟲防治和增施有機肥等技術環節。
[關鍵詞]土壤;肥力差異;水稻高產;技術策略
[中圖分類號]S158.5[文獻標識碼]A
水稻是世界上三大主要糧食作物之一,亞洲有20億以上的人口以稻米為主食。我國的水稻種植面積約占谷物播種面積的26%左右,稻谷產量占谷物總產的34.23%。由于稻米的營養價值較高,各種營養成分的可消化率和吸收率都高,適于人體的需要,占全國商品糧的一半以上。在作物生長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中,大部分需要通過根系從土壤中吸收。由于土壤的發育受氣候、巖石與母質、生物等因素的影響,肥力差異很大。水稻是分蘗性很強的作物,分蘗穗在產量構成中所占的比重較大,一般在40%~65%,這與水稻生長的環境條件關系密切。在我國的水稻高產實踐中,以袁隆平為代表的技術專家多次實現了單產過1000kg/667m2的目標。在土壤肥力條件差異不大的情況下,人們可以采用相近的技術途徑。在不同的土壤肥力差異較大的條件下,其高產途徑就存有較大的差別。根據生產實踐總結,不同土壤肥力的水稻高產技術策略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問題。
1 選擇品種
因遺傳背景的差異,不同水稻的適應性存有差別。可選用產量高、品質優、抗性強、適應性強的品種,從遺傳背景的角度解決水稻適應性問題。在品種的選擇上,還需要針對土壤肥力差異選擇品種。水稻的分蘗性受其生長的土壤肥力條件影響。當土壤肥力條件較好,生產者的管理水平較高時,可以選擇分蘗性較強、大穗型品種,走“壯個體、小群體”的高產之路,這樣不僅可以利用品種的穗大粒多特性獲得高產,還能夠利用小群體、田間通風透光條件好,病蟲害較輕的特點,減少生產成本,提高稻米品質與效益;當土壤肥力條件較差、生產者的管理水平較低時,則應該選擇穗數適中、分蘗型強并重型水稻良種,利用穗型不太大、對土壤肥力要求不太高的特點,避開土壤肥力的不足,實現當季高產。由于不同地區的稻田土壤肥力條件差別很大,不能夠按照一個模式選用品種。
2 培育壯秧
雖然大田土壤的肥力改良是一個長期的工作,由于秧田面積比較小,改良的難度就比較小,可以通過集中施肥在短時間提高土壤肥力。“會施肥的施一塊,不會施肥的施一片”就是形容這個現象。在田間育秧時,可以每667m2施入腐熟農家肥20~30擔(每擔為50kg),復合肥50kg~60kg作基肥。需要說明的是,基肥施用要注意分布均勻,切忌燒苗。
要在保證種子質量的基礎上,注意播種期、播種量的協調。播種期需要嚴格按照氣象部門提供的安全播種期執行。播種量要根據秧田的生長期確定,秧田生長期較長,插5葉以上的秧苗,每667m2秧田的凈播種,應不大于30kg,并注意稀播勻播,讓稻種分布均勻,使每個稻種有比較均勻的營養空間。在機插秧、拋秧的秧盤上播種,應以每個塑料缽播1~2粒稻種為宜。
要注意根據當地溫度條件,因地制宜的采用塑料薄膜覆蓋、水肥調控措施,促進秧苗的健康生長。在塑料薄膜的使用上,應注意結合天氣情況,做好塑料薄膜的通風降溫,防止高溫灼傷秧苗。在移栽前7天,可以揭膜練苗,并給秧苗施送嫁肥、送嫁藥,增強秧苗的適應性。
3 用種量與基本苗
用種量是單位面積的使用量。在育秧質量相同的前提下,用種量水稻用種量與種植基本苗有一定關聯。鑒于土壤肥力對水稻的分蘗影響,在土壤肥力較差的情況下,適當增加種子的用量,用增加種子個體數量的方法,可以降低水稻分蘗的壓力,來獲得較高的產量。這是因為,在水稻的分蘗中,較早的分蘗由于出生時間較早,能夠自養的葉片數和根的數量較多,不僅是對產量有積極貢獻的有效分蘗,更是擁有較多葉片的大分蘗。實踐表明,擁有三片以上完全葉分蘗的稻穗比只有2片完全葉分蘗的稻穗對產量的貢獻要大30%或者更多。在難以提高土壤肥力的情況下,適度增加用種量,對于暫時獲得較高產量有一定的實際意義。
基本苗的思路與用種量相似。在秧苗素質相似的情況下,適度增加基本苗同樣可以降低水稻大田分蘗的壓力,較早的搭起豐產苗架,利于水稻獲得高產。
4 病蟲防治
土壤條件較好田塊的秧苗葉色較綠,這正是二化螟等害蟲產卵的優先選擇田塊。稻瘟病、紋枯病等病害已有相似的現象。在這樣的田塊中,由于水稻病蟲害的發生程度往往比較重,因而在防治措施上就更應該引起重視。要注意參考當地植物保護部門的病蟲情報,并在當地技術人員的指導下針對性地開展病蟲防治工作,做到防治藥物、防治時間、防治部位對路。而土壤肥力較差田塊的秧苗葉色較淡,其水稻的長勢相對較差,水稻封行時間滯后,病蟲發生較弱,病蟲防治的壓力相對較小。
5 增施有機肥
不同土壤肥力的高產技術策略只是一種權宜之計,難以長久。土壤肥力的不均勻對水稻生產影響較大。為了提高土壤肥力,需要增施有機肥,利用有機肥“養分全面、肥效期長”的特點均勻土壤養分,并通過持續努力,實行用地與養地相結合,不斷改良土壤,達到提高土壤肥力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胡立勇,丁艷峰.作物栽培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楊文鈺,屠乃美.作物栽培學各論[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
[3] 李春儉.高級植物營養學[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15.
[4] 黃昌勇,徐建明.土壤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0.
[5] 劉春生.土壤肥料學[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6.
[6] 張似松.湖北水稻生產500問[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
[7] 青先國.水稻豐產高效實用技術[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8] 邢丹英,等.種植優質好稻米[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6.
[9] 邢丹英,雷長云.提高水稻生產效益100問(第二版)[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