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豪 胡方 張文峰



[摘要]農業經濟發展與農民收入提高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恒久不變的話題,其中,財政支農將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最直接的方式,政策性農業保險是降低農民承擔的風險,側面穩定農民收入的一項惠農政策。在糧食連續增長但農民收入相對降低的大背景下,張家界市的農業發展也處于探索中,幸而財政支農資金與政策性農業保險使農民收入保持著一個長期穩定的關系,對于促進農民增收、扶持農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探尋三者之間的關系可以有效的調整政策結構,以助于農民農村的更好發展。按照張家界市財政部、統計局統計資料,運用計量經濟分析方法,就財政支農資金與政策性農業保險對農民收入的影響進行了實證分析,探尋提高張家界市農民收入的方法。
[關鍵詞]財政支農;政策性農業保險;農民純收入
[中圖分類號]F323.8;F842.66[文獻標識碼]A
1 引言
我國已連續下發十三個以“三農”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說明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短板在于農村,也體現國家幫扶三農的決心。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施鄉村振興全面部署,以期在多方幫助下積極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收入,帶動農業發展。財政支農指的是國家通過對農業的各項撥款,涉及國家財政對農業、農村、農民的資金政策支持,主要表現形式為資金投入優惠政策和制度建設,保障著廣大農民的收入;政策性農業保險是政府的政策扶持,依托保險公司市場化經營,通過保費補貼,對遭受到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的種植業、養殖業提供的直接物化成本保險,綜合“財政手段+市場機制”,創新政府救災方式。本文將研究財政支農與政策性農業保險對于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分散農業風險、促進農民收入可持續增長起到的作用,并由此提出相關建議。
2 研究過程及方法
本文選取農村居民純收入作為被解釋變量,財政支農各項目總支出、政策性農業保險密度作為因變量進行計量分析,探尋三者之間的關系。根據《張家界統計年鑒》、《湖南統計年鑒》以及地方統計局公布數據選取了1988~2016年張家界市農村人均純收入(FIC)、財政支農各項目總支出(PFE)、政策性農業保險補貼力度(PIC)的數據,其中選取政策性農業保險賠付總量與政策性農業保險覆蓋率比值作為衡量政策性農業保險力度(PIC)的數值,運用EVIEWS 8建立VAR模型。
2.1 單位根檢驗
各序列平穩是建立 VAR 模型的充分非必要條件,因此有必要通過 ADF 單位根檢驗方法對FIC、PFE和PIC三個時間序列的變量取對數后的值的平穩性進行檢定,在5%的顯著水平下的ADF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
如表1所示,經ADF檢驗,三個變量在取對數的情況下達到了平穩,即LNFIC、LNPFEH和LNPIC三者之間可以建立VAR模型。
如圖1,可以看出LNFIC、LNPFEH和LNPIC三個變量之間不存在單位根,符合建立VAR模型的基礎。
2.2 滯后階數確定
根據表2所示,LR、FPE、AIC、SC 和 HQ 5個評價準則分別給出了各自的最優選擇,且 5 個準則都認為1期滯后為最佳滯后期,即建立VAR(1)模型。
2.3 Johansen協整檢驗
如表3所示,由Johansen協整檢驗可以得出△LNFIC、△LNPFE和△LNPIC三者在5%的顯著水平下存在長期的協整關系,且均與農民收入增長呈正向關系。
2.4 格蘭杰因果檢驗
如表4所示,在5%的顯著水平下,可以看出財政支農資金總量(PFE)、政策性農業保險力度(PIC)是農民純收入(FIC)變動的Granger原因,財政支農資金和政策性農業保險力度促進了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增長。同時我們也注意到,財政支農資金總量(PFE)也是政策性農業保險力度(PIC)的granger原因。
2.5 脈沖響應結果
如圖2來看,通過正交分解法模擬脈沖響應函數的分析曲線,默認追蹤期數為 10。財政支農總量對數(LNPFE)對農民收入對數(LNFIC),從第二期開始響應較為顯著且為正向響應,之后趨于平穩,即表明其從開始響應便對農民收入一直處于正向影響,財政支農對張家界農民收入影響巨大;政策性農業保險力度對數(LNPIC)對農民收入對數(LNFIC)的擾動沒有立即做出響應,從第二期開始達到頂峰后略有下降,到第四期后趨于平穩,即表明其對農民收入在外界刺激,包括“三農”政策補貼或可控有利條件下的刺激下達到最大程度的正向影響后趨于平穩。
根據計算可以得出其函數表達式:
LNFIC = 0.378816606676×LNPFE+ 0.0519229338269×
LNPIC + 0.526235846192×LNFIC+ 0.387167859886
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財政支農投入2~4期直接到達頂峰,對農民收入影響接近于80%,影響系數接近0.38,可以看出張家界市農業發展對財政投入依賴程度頗高,一方面是財政支農各項目對農民純收入正影響顯著,決定了農民純收入的走向,是農民增收的重要條件之一;而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張家界市農民增收渠道單一,折射出的是張家界市農業基礎建設薄弱,農業產業結構過于簡單,嚴重制約著農民增收上限的發展。政策性農業保險對農民收入的保障效率合理,張家界市政策性農業保險賠付長期趨近于20%的穩定狀態,對農業發展具有積極的影響。
3 問題與政策建議
3.1 優化財政支農體系,完善財政制度
張家界地處山區,農業發展受地形地勢影響,規模化與機械農業難度極大,針對當地“三農”問題,首先應從重構財政支農政策體系著手。一是加強農業基礎性建設,改善農業生產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生產能力;二是完善分稅制財政體制,擴大地方財政收入,讓支農資金集中于農村中小型基礎設施和農村社會事業建設項目;三是重視農業科技,增加農業科技投入,加速農業科技創新、轉化和升級,在財政支農上增加對農業科技的研究和推廣,實現粗放型農業向集約型農業發展。與此同時,農業的發展不能僅靠財政補貼,應提高財政支農資金使用效率,改善過度依賴政策補貼的不良風氣,最終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3.2 改革農業投入機制,推進農業結構調整
隨著國家財政支農支出的逐年增加,張家界對“三農”的投資也在不斷提高。但問題依舊存在,如:存在投資比例不均衡、投資比重不高、投資項目中購買性支出與轉移性支出分配不均等。而張家界依然面臨著城鄉收入差距持續擴大難題,因此,政府應持續加大財政支農,改革農業投入機制。首先應根據政策目標調整農業投入,要明確政府對“三農”投資的分配,了解投資結構并根據政策加強調整,讓更多的農村、農戶直接受到國家投資的實惠。其次,應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研究數據顯示,財政支農比重逐年調整,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支出已成為財政支農的主要渠道和方式,推動財政支農向農業社會事業發展支出轉移。
3.3 完善財稅扶持政策,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
推動張家界農業現代化發展,則需完善財稅扶持政策,雖說山區農業發展難度大,但要搭乘農業信息化快速發展的列車,拓寬農民的增收渠道,推動農民收入快速增長。首先要強化農村人力資本,在財政上大力支持農民技能培訓,著力培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其次,在政策上激勵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與推廣,推動農村金融、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最好能推出“一縣一品”或是發展當地特色美食或產品,最終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最后,借助張家界風景名勝旅游的名氣將財稅扶持政策偏向鄉村旅游、農業旅游規劃方面,既保證了國之根本的農業的發展,又促進了農民收入增加。
3.4 推廣政策性農業保險,促進農民保收
在本文中政策性農業保險補貼力度適當緩解了張家界農民的農業壓力,但不是農民規避風險的主要手段,很多農民依舊處于靠天吃飯的狀態,這說明農民對政策性農業保險認知不夠、政策性農業保險推廣力度不夠、國家政策性保險不足、保險涵蓋面不夠廣等方面。因此首先要明確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發展方向和最終目標,言行一致,避免糾紛;其次糾正農民的片面認識,提高農民參保的積極性;然后明確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經營方式,理清賠付方式,確保農民利益最大化;最后建立健全法律法規,補缺空白領域,為政策性農業保險鋪設橋梁,使其更好更有效的為農民增收謀福利,促進農民保收。
3.5 加大財政補貼,提高投保率
張家界市目前依舊是傳統的小農生產作業,生產力、生產效率低下,一般情況務農收入只能維持基本家庭生活,在政策性農業保險購買上面臨著“是否買得起”和“是否值得買”的問題。因此在政策性農業保險方面政府應加大財政補貼,除了資金補助農民購買保險,還應該推出更多更適合張家界市農民的政策性農業保險,保障農民建立健全風險分散機制,保證農業生產的抗災能力,為農民增收保駕護航,創新監督機制,調動政策性農業保險的主動性,始終把農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摒棄監管不力,賠付糾紛的情況。第一,提供保費補貼。呼吁保險公司為農業發展保駕護航;第二,實現政策性農業保險與商業性保險有機結合。通過政策性與靈活性的結合,排除基差風險,另外,針對農業生產大戶創新產品,實現政策性農業保險的推廣,提高投保率;第三,加快建立風險分散機制。明確細化保險規則,提高保障水平,同時通過政府引導并加快建立多層次政策性農業保險、巨風險分散機制,保障廣大農民的農業基本收入。
[參考文獻]
[1] 孫大巖.協整理論與VAR模型的應用:基于農民增收視角[J].華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7(01):28-32+42.
[2] 龔婧.基于VAR模型的四川農產品貿易與農民增收關系的實證研究[J].當代經濟,2016(19):44-48.
[3] 辛沖沖,張敏,李紅,等.新疆農機化發展能否持續促進農民增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5,36(03):127-135.
[4] 官愛蘭,王海平.公共品視域下農民增收的實證研究——基于協整及VAR模型分析[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4,35(04):100-107.
[5] 華小全,馬懷禮.安徽省農民增收的VAR模型分析[J].鄉鎮經濟,2009,25(10):105-109.
[6] 王小平,朱葉.基于VAR模型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對農民增收的影響[J].貴州農業科學,2009,37(07):21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