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英 李娟
[摘要]在計算機科學迅速發展的今天,科技與金融的結合成為當今驅動經濟發展的新力量。中國在發展金融科技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優勢,其中人口眾多、需求旺盛契合了金融科技發展的普惠性特點。同時,與金融科技相伴而生的金融風險,以及監管滯后帶來的監管缺失問題衍生出金融科技監管的特殊性,由此凸顯出推行監管沙盒制度的必要性。
[關鍵詞]金融科技;普惠金融;第三方支付;風險管理;監管制度
[中圖分類號]F832.1[文獻標識碼]A
1 從互聯網金融到金融科技的發展路徑
在2008年之前,金融業和網絡的結合,使互聯網金融獲得了蓬勃發展的機會。這是技術創新與技術進步,展現了積極的科技樂觀主義,是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協調,凸顯了綠色性、創新性、普惠性及開放性等金融科技所包含的特點??萍紭酚^主義首先要堅持綠色化的導向,重視綠色責任履行、環境風險應對及綠色理念類型化。科技樂觀主義源于創新,包括行為創新、主體創新和客體創新等層面。普惠性則是樂觀主義的落腳之處,在此種風潮下,普惠性的特點得以逐漸體現出來,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開始體現為對地域差異、競爭秩序及監管秩序的協調,并照顧到特殊群體的需求,在完善知識產權及商業秘密的例外保護機制方面也有不少成就。開放性是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重要保障,在這些年中,中國堅持提高國際金融科技的標準,完善市場準入制度,同時加強各國之間的合作。加強互聯網金融立法則是進一步促進樂觀主義的重要推手,如《互聯網金融管理法》等均著力于促進互聯網技術的發展。
20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大大降低了廣大公眾對金融業的信任度。然而,由于新技術的進步,新的更為便捷的金融服務形式伴隨科技與金融的結合開始批量出現,使大眾有了與以往不同的全新體驗。生產技術及經濟發展模式的變化將不可避免地在需求等方面對金融創新產生深遠的影響。在大數據、互聯網、區塊鏈及人工智能等眾多新技術獲得重大突破的背景下,金融科技開始顯現其在金融及經濟發展中的核心驅動作用??萍肌⒔鹑陔p方的有效結合對促進技術的實用化以及提高金融服務效率等層面均具有重要意義。在“十三五”期間努力進行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關鍵時期,需要我們掌握金融科技的發展趨勢,合理應對金融科技產生的各種影響,以更好地迎接金融科技的巨大沖擊。
2 金融科技的普惠性
國際社會尚未就金融科技的定義及其包含的范圍達成共識,一般來說,金融科技(FinTech)的基本內涵指的是廣泛應用于金融業,以數字技術為核心的新技術,包括區塊鏈、智投顧問和大數據應用等,核心要素主要包括金融、效率、科技及創新等內涵,這些新技術具有高度的破壞性和替代性,有力量改變金融消費模式,對金融體系帶來顛覆性的影響。
金融科技的創新方向受到金融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刺激,并受信息科技的驅動,在業務類型和業務模式上不斷推陳出新,新產品快速推出常令人眼花繚亂。騰訊、支付寶的金融云服務、快捷支付在全國超高的普及率,余額寶等持續火熱,京東在 2017年正式推出了“京東閃付”。
伴隨普惠金融的逐步推廣,農村普惠金融的發展問題越來越成為整個社會關注的話題。從金融業建立之初,農村金融問題就一直無法很好地解決。由于農村地區具有人口分散、資金匱乏、商業零散等特點,金融活動很難有效開展。而金融科技的發展則成為農村普惠金融發展的重要推手。金融科技的優勢表現在效率高、成本低廉,且覆蓋面廣。在未來的發展中,應普及農村金融政策與相關的金融方面的知識,控制農村金融風險,并實現農村金融產品創新的全面覆蓋。
普惠性的另一方面表現在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上。中小企業對于社會經濟的發展來說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傳統金融未能向中小企業提供充足的資金。隨著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金融運行及發展模式不斷創新出來,這些創新包括眾籌融資模式和P2P等,表現為利用技術手段對傳統金融發展模式的顛覆,有望成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題的解決方案。從博弈論的視角分析,中小企業與投資方之間對于借貸的合作依靠大數據為基礎的金融科技創新,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雙方之間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因此,博弈論的分析結果顯示,通過網絡平臺可以顯著提高中小企業與投資方之間合作的可能性。
城市商業銀行對于促進建設普惠金融體系、推行國家宏觀戰略及支持中小微企業的發展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成為中國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此類銀行雖然在近些年來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它們內部出現了更明顯的分化,總體上看和大型商業銀行之間的差距也仍在擴大。在此情況之下,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則成為縮小上述差距或加劇兩極分化的重要影響因素。如何抓住機遇,發揮自身優勢,利用金融科技的力量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成為中小型城市商業銀行獲得立足并尋求發展的當務之急。
3 金融科技監管的特殊性
金融科技帶來了P2P和移動支付等新業務與新模式,其近年來的迅猛發展吸引了大批從業人員積極參與其中,同時也吸引了監管部門的關注。金融風險不會因技術更新而消失,因此需防范與金融科技相伴而生的金融風險,以及監管滯后帶來的監管缺失問題。
金融科技的本質仍然是利用科技手段向大眾提供金融服務,因此,金融科技并未改變金融的本質,金融固有的各種風險并未因技術的進步而消失,它們仍將繼續存在于金融科技提供的服務中。按照巴塞爾資本協議,金融風險可分為作業風險、市場風險和信用風險。在金融科技大發展的同時,科學技術極大地放大了上述各種風險的影響,使其變得更為復雜。
隨著監管的跟進,對于金融機構來說,合規成本相應增加。為了控制這部分成本,監管科技應運而生。金融科技極大拓寬了傳統金融業務的界限,創新了金融業務模式,通過跨時優化配置金融資源,實現社會經濟發展的目標。上述金融業務邊界的拓展和業務模式的創新不可避免地帶來監管方面的挑戰,這種挑戰集中表現為金融風險控制與金融科技創新之間的合理平衡。
金融科技的各種應用本質上屬于破壞性創新的范疇,因為它符合克雷頓·克里斯汀生提出的相關理論,即符合破壞性創新類別的一般需具備以下特點:初始階段的低端性、技術的非競爭性、消費者價值導向性和易獲得性。在此判斷的基礎上,我們根據破壞性創新理論,可以得出對金融科技這種破壞性創新的各種判斷:對監管機構或監管者來說,要能夠識別相關創新價值、產品的內容,即不同于傳統金融產品的變化,并發現其“替代潛力”,從而對上述變化及替代產生的結構性沖擊作出預測和反應,這些均與監管科技具有不可分割的聯系。監管沙盒的目標是保護金融創新、維護金融穩定。中國監管科技的建立需要遵循新的思路,改變以往的監管理念,形成新的監管模式。
海外金融監管創新的新成果是金融監管沙箱,它是國外實驗性金融監管模式下一種較為典型的實驗性金融監管方法,是金融監管主體根據金融科技的發展調整現行監管模式,代表了國際金融監管改革的新趨勢,極大增強了監管的靈活性。金融監管沙箱制度目前已在世界眾多國家和地區建立起來,實施了金融監管沙箱試驗,對相應試驗進行適應性和支持性的法律規制,但金融監管沙箱試驗以及金融監管的法律規制在各國有不同的實踐,對于我國來說,應該及早建立起與試驗性金融監管相關的法律制度,以規范其運行。
4 結論
新數字技術不斷涌現,金融科技領域的全面技術創新表現在移動互聯及物聯網等互聯技術帶動下,以區塊鏈與云計算為核心的分布式技術的發展上,與此同時還包括了加密、生物識別等安全技術、大數據及人工智能等的發展上,對中國乃至世界的經濟和金融領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金融科技正成為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其作用機制表現在提升了儲蓄-投資的轉化率,促進投資資本的積累,擴大了對外經濟的可貿易范圍,刺激了長尾消費需求,從而釋放了經濟增長的新動能。
對金融科技的監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風險監管要與金融科技實現協同協調發展,尤其是在金融科技相關應用飛速發展的今天,這種挑戰和迫切性尤其明顯,即相關的風險監管既不能阻礙創新,又要預防金融科技發展帶來的安全隱患。對中國來說,金融科技的監管路徑需借鑒國外發達國家的經驗,需要進行多方合作共建監管平臺,完善監管體系,堅持科技監管的方向,在新時代為金融業的發展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 張景智.“監管沙盒”的國際模式和中國內地的發展路徑[J].金融監管研究,2017(05):22-35.
[2] 李文紅,蔣則沈.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與監管:一個監管者的視角[J].金融監管研究,2017(03):1-13.
[3] 廖岷.全球金融科技監管的現狀與未來走向[J].新金融,2016(10):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