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國銀



[摘要]首先從總體水平和進出口結構兩個層面對中美兩國的生產性服務貿易發展現狀進行探討,接著利用競爭力測算指標TC 指數、MS 指數、RCA指數對比兩國生產性服務貿易的總體和行業競爭力,發現美國的生產性服務貿易發展早、實力強,而中國的生產性服務貿易存在產業結構不合理、發展不平衡、逆差持續擴大、競爭力不足等問題。最后提出有利于提高中國生產性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建議。
[關鍵詞]生產性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比較研究
[中圖分類號]F757.12[文獻標識碼]A
1 生產性服務貿易的概念
H.Greefield(1966)首先提出了生產性服務業的概念,生產性服務業是指為了商品或服務的進一步生產而提供的服務,即市場化的中間投入。對于生產性服務的內涵,盡管各自的理解角度有所不同,但是主流觀點都認為生產性服務是指用于商品或者服務生產的服務,即一種中間投入要素,而非最終消費的產品或服務。
由于國內外學者對生產性服務業的分類細節標準不一,因此,對于生產性服務貿易的分類亦不存在統一標準。本文則根據《中國國際收支平衡表》關于服務貿易的統計分類,將生產性服務貿易分為運輸、建筑、知識產權使用費、計算機、電信和信息服務、金融、保險和其他商業服務共七類。
2 中美生產性服務貿易發展現狀比較
2.1 貿易總額比較
兩國的貿易總額在2009年受金融危機影響下降較為明顯,除此之外的其余年份,兩國的生產性服務貿易額均不斷上升,2007~2016年間,美國的生產性服務貿易總額從5935億美元上升至8556億美元,中國從1755億美元上升到3222億美元,但是從中美兩國之間進行對比,可以發現兩國的差額在4000億美元到5000億美元之間。總體上,兩國規模都在不斷上升,但兩國總額之間的差距懸殊,美國貿易總額遠高于中國。
2.2 貿易差額比較
就美國而言,在2007~2016年間,其生產性服務貿易出口額從3411億美元增至5033億美元,增幅達到47.5%,除2009年金融危機影響和2015年以來世界經濟疲軟,金額有所下降之外,其余年份均不斷增長并遙遙領先,是當之無愧的出口大國。進口額總體上在不斷增長,增幅平穩,出口額遠大于進口額,順差明顯。就中國而言,從2009年到2014年生產性服務貿易的進出口額逐年遞增,但始終呈貿易逆差走勢,整體上,美國生產性服務貿易水平優于中國,但中國發展速度較快。
美國生產性服務貿易差額呈順差走勢,差額從2007年的887億美元擴大到2016年的1511億美元,中國恰好相反,表現為貿易逆差,差額從220億美元增至457億美元。美國的生產性服務貿易差額高于中國,兩者之間的差額逐漸擴大,近年約有2000億美元的差距。
2.3 進口貿易結構比較
中美兩國運輸服務進口占比較大,但中國運輸服務進口比重遠超美國,中國的運輸服務維持在40%以上,美國表現為穩中有降,近年維持在27%左右。中美兩國建筑服務進口占比重均不高,其中美國建筑服務進口水平極低,平均比重在1%以下,兩國的差距總體上有所擴大。中國金融服務進口比重極低,2016年僅為 1.1%。美國則基本維持在7%左右。中國的知識產權使用費進口比重保持小幅增長,美國則是有增有減,兩國比例維持在 12%左右,差距不大。美國在計算機、電信和信息服務的進口比重高于中國,但兩者差距逐漸縮小,原因在于中國在該行業的進口比重從2007年的2.2%增至2016年的6.9%,美國則基本保持不變,這說明盡管中國水平低,但是發展快、需求增強。美國保險服務進口平均比重約為15%,中國保險服務進口比重低于美國。
2.4 出口貿易結構比較
中美兩國生產性服務業的出口差別較大,差距較為懸殊。中國在運輸、計算機、電信和信息服務以及其他商業服務所占出口比重較大,美國則在金融服務、知識產權使用費和其他商業服務等行業中占較高出口比重。
就運輸服務而言,中國從2007年的40.53%降至2016年的24.46%,美國從19.29%減少為16.75%,盡管兩國的出口比重均不斷下降,但是中國的運輸服務出口占比仍高于美國。就建設服務而言,中國所占比重高于美國,出口競爭力優于美國,中國占比在10%左右,美國在1%以下。就金融服務而言,美國所占比重高于中國,出口能力強,而中國在金融行業的輸出能力薄弱。就知識產權使用費而言,中國的出口占比極低,在1%以下,而美國該行業的出口占比穩定在25%左右。這說明中國的知識產權輸出能力弱,美國占據壓倒性優勢。就計算機、電信和信息服務而言,中國在這10年間的出口占比增加了約10%,而美國的占比變化不大。就保險服務而言,兩國的保險服務出口比重都比較低,相比之下美國稍占優勢。
3 中美生產性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比較
3.1 貿易競爭優勢(TC指數)比較
在2007到2016年期間,中國的TC指數走勢波動變化,且數值一直小于0,表明我國的生產性服務貿易一直處于凈進口狀態,出口能力差,競爭力比較弱。而美國的TC數值始終為正數,近幾年來走勢平穩,基本在0.18和0.19兩個數值之間更替,表明美國出口能力強,國際競爭力強。
3.2 國際市場占有率(MS指數)比較
在2007~2016年間,中美兩國生產性服務貿易的國際市場占有率總體上有所上升,美國在2016年接近15%,中國則在4%左右,同時從橫向對比來看,兩者的差距較大,美國占比高于中國約10%,美國的生產性服務貿易占據的市場份額更大,國際競爭力強于中國。
3.3 顯示比較優勢(RCA指數)比較
總體上,中美兩國生產性服務貿易的RCA指數在波動中有所下降,但是變化幅度非常小,中國的RCA指數基本維持在0.37至0.44的水平,不具競爭優勢,反觀美國,在十年之內其RCA指數均在1.40以上,競爭優勢明顯,這表明中美兩國的RCA差距較大,中國的生產性服務貿易競爭力不及美國。
3.4 分行業競爭力比較
3.4.1 運輸服務。運輸是貿易的基礎,運輸的便利能大大促進貿易暢通發展。就國際市場占有率而言,美國運輸服務所占比重高于中國,兩者差距在2016年約為0.06。中國從2007年的0.05下降到2016年的0.04,除2009年受金融危機影響下降了0.02左右,其余年份雖有波動但起伏不大。相比之下,美國的國際市場占有率優勢明顯,基本保持正增長態勢,十年間從0.08增至0.10。就TC指數而言,兩國的數值都小于零,競爭優勢都比較微弱,但是美國的走勢更好,中國的TC指數越來越靠近-1,美國則接近于0。就RCA指數而言,中國運輸服務的國際競爭力比美國更高。在2007到2016年間,中國的RCA基本略高于1,而美國RCA指數一直在0.6左右。
總之,中國的運輸服務的競爭優勢有一定凸顯,這得益于中國近年在運輸行業的發展,而美國的運輸服務質量略優于中國,作為發達國家,美國水陸空的基礎交通設施建設早、投入大、管制寬松。
3.4.2 知識產權使用費。就國際市場占有率而言,美國的知識產權使用費競爭力大大高于中國,美國國際市場占有率比例高達0.3,而中國的比例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就TC指數而言,美國的知識產權使用費競爭力同樣高于中國,中國的TC數值基本在-0.9左右,競爭劣勢大,美國則維持在0.5左右,競爭優勢明顯。就RCA指數而言,美國同樣具有較大競爭力,一直以來以RCA>1.25的數值占據優勢,而中國的RCA指數不及0.1,并不具備競爭優勢。
總之,美國在知識產權使用上占據明顯優勢,它的的強競爭力得益于科學和教育的快速發展以及對知識產權的保護重視程度,而中國在這方面的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通過選取最典型的中國運輸服務貿易和美國的知識產權服務貿易進行分析,其他分行業國際競爭力分析方法相同,最終得到如下結論。
美國在資金密集型、知識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上比中國更具競爭優勢,尤其是美國的知識產權使用費和金融服務貿易等方面的競爭力遠遠高于中國。中國的競爭優勢主要在運輸服務、建筑服務、計算機、電信和信息服務方面,兩者在保險行業的競爭水平都比較低。可以看出,合理的貿易結構促進了美國生產性服務貿易競爭力的提高。反觀中國,各生產性服務行業的結構不夠合理,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其生產性服務貿易的發展。
4 提升中國生產性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建議
4.1 優化生產性服務貿易結構
美國的生產性服務貿易之所以擁有強競爭力主要得益于它在高精尖領域的發展,充分發揮了自身在科學技術與知識資源領域內的優勢。因此,中國必須加快調整自身不合理不平衡的貿易結構,推動金融、知識產權和保險等劣勢產業發展,使貿易結構從勞動密集型向知識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轉變。
4.2 注重生產性服務貿易人才資本積累
從人才培養和人才引進兩個角度出發。一方面,擴大教育資金投入,合理安排高校教學課程,注重知識型和技術型人才的分類培養,使之與企業需求以及市場發展相適應。并且積極與國外一流大學開展合作,向其學習先進教學模式和課程內容,派遣教師和學生進行交流學習。另一方面,通過政府和學校的支持,建立良好的人才引進制度,采取多種形式引進海外人才,鼓勵海外留學生學成歸國。
4.3 加快生產性服務貿易相關科學技術發展
加大科技投入,為科研技術領域的研究提供經費支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重視產品的創新能力,加快產品創新。以客戶的市場需求為導向,深入了解客戶需求,提高產品的認知度,引領國際市場對我國生產性服務產品的需求。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使得更多科研成果提高企業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從而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4.4 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增強對生產性服務貿易的支持力度
政府要及時完善法律法規,認真研究國際法則條例,及時調整相關法規,使中國貿易相關法律法規與國際法律接軌,以便積極有效地應對生產性服務貿易中出現的新情況。尤其要加強對知識產權這類薄弱卻重要法規的修訂。同時要提高企業的法律意識,給予更多指導和幫助,并且落實對生產性服務行業的扶持政策,提高對企業的稅收優惠和財政補貼等政策支持。
[參考文獻]
[1] 顧國達,周蕾.全球價值鏈角度下我國生產性服務貿易的發展水平研究—基于投入產出方法[J].國際貿易問題,2010(5):61-69.
[2] 聶聆,駱曉婷.“金磚四國”生產性服務貿易結構與競爭力研究[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1(3):67-79.
[3] 余道先,劉海云.中國生產性服務貿易結構與貿易競爭力分析[J].世界經濟研究,2010(2):49-55.
[4] 徐舒婷.中美生產性服務貿易的競爭力比較分析[J].中國商貿,2014(15):24-26.
[5] 王影.中國生產性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3.
[6] 宋加強,王強.現代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影響因素研究——基于跨國面板數據[J].國際貿易問題,2014(2):96-104.
[7] 畢斗斗,方遠平.發達國家生產性服務業的政策導向及啟示[J].生產力研究,2008(22):97-99.
[8] 姚海棠,方曉麗.金磚五國服務部門競爭力及影響因素實證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13(2):1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