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琳梅


[摘要]以川南淺丘區及所包含的瀘州市、宜賓市、內江市、自貢市、樂山市5個地區為研究對象,選取該片區2010~2016年農、林、牧、漁總產值為數據指標,運用偏離-份額分析法,從該轄區農業的結構偏離份額、經濟份額增長、競爭力偏離份額三個方面進行指數對比,分析該區域農業結構和競爭力,結果表明,川南淺丘區農業結構缺乏競爭力導致效益低。
[關鍵詞]川南淺丘區;農業結構;競爭力;偏離-份額分析
[中圖分類號]F321[文獻標識碼]A
引言
2019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確保順利完成到2020年承諾的農村改革發展目標任務,解決“三農”問題,首先要對農業結構進行分析,確定區域經濟核心競爭力,再就其結構加以優化發展,最終實現全面小康。作為一個農業大省,四川是全國的糧食主產區之一,在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中擔任著重要職責,而川南淺丘區在四川省的農業發展中也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目前已基本形成農林牧漁業及其服務業全面發展的形勢,研究該區域的農業結構與競爭力對區域經濟增長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對調整四川省產業結構,平衡四川省農業發展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1 分析方法及數據選取
1.1 分析方法
偏離-份額分析法(shift-share method)是由美國學者丹尼森·B·克雷默于1942年首次提出,后引入動態思想集各家所長總結出現在普遍通用形式,其基本思路是:把區域經濟的發展從產業結構和產業競爭力兩個因素進行統計,其中競爭力因素選取除產業結構以外的如生產經營水平等因素,將該區域經濟的變化視為一個動態發展過程,從結構、份額、競爭力三個方面分析不同時間段各地區、各因素對區域經濟變化的影響。結合本文研究區域經濟,可以將川南淺丘區農業經濟變動分解為農業經濟偏離份額和農業區域經濟增長份額,同時農業經濟偏離份額又可分解為農業競爭力偏離份額和農業結構偏離份額,通過偏離份額找出經濟增長或衰退的原因,進而能確定改善和優化結構的方向。因此,采用偏離-份額分析法能有效分析產業競爭力及結構變化,促進區域農業經濟增長。
1.2 數據選取
本文選取川南淺丘區及所包含的瀘州市、宜賓市、內江市、自貢市、樂山市5個地區作為研究對象,將四川省和川南淺丘區整體兩個標準區域作為參照;選取2010年為初期年,選取2016年為末期年,選取四川省、川南淺丘區和5個市的農林牧漁總產值及農業部門產值作為數據樣本進行研究。
2 川南淺丘區農業結構及競爭力分析
本文選取四川省整體對比度標準區和川南淺丘陵區為研究對象,則區域份額為該區域按照標準區域經濟增長量所需達成的份額,若該區域結構偏離份額為正,說明該區域農業經濟增長優于標準區域,產業結構合理且區域結構偏離值越大說明結構效益越顯著;反之,則農業結構不合理,需待完善。同時,若該區域競爭力偏離份額為正,說明該區域農業競爭力大于四川省農業競爭力,具有較強的農業競爭力,可以積極的作用于區域經濟發展,且競爭力偏離份額越大說明作用越大。對選取的數據進行處理,得到數據結果見表1、表2。
就川南淺丘區農林牧漁業總產值而言,從 2012到2016 年間,農業經濟增長額比四川省總體增長額多 97.26億元,增長速度為 173.28% ,比四川省整體農業經濟發展水平高 6個百分點,說明川南淺丘區農業經濟發展速度略微快于標準區域整體水平。同時,本文引入農業結構指數和農業產業競爭力指數,用以衡量其效益;結合結構偏離份額分量和農業結構效益指數分析,若區域結構效益為正值且結構效益指數> 1,則區域農業結構合理,且對于經濟增長有較強促進作用;若競爭力偏離分量為正,且區域競爭效益指數>1,則區域農業產業競爭能力較強。由數據可得川南淺丘區農業結構偏離份額分量為 119.77億元,并且農業結構效益指數> 1,說明該區域農業結構合理,適應當前區域農業經濟發展。從川南淺丘區農業內部結構分析,種植業的結構偏離份額分量為69.64億元,占據川南淺丘區農業結構偏離份額的一半,說明種植業在農業總體發展過程中起著較大作用,同時林業的結構偏離份額分量19.27也為區域結構做出了貢獻,漁業的結構偏離份額量為3.73億元,在總體結構中處于較穩定位置。因此,結構效益最差的是畜牧業,畜牧業的結構偏離分量為負值-115.15億元,導致川南淺丘區農業結構整體優勢被大幅削弱。分析其原因是川南淺丘區地理位置平緩,氣候適宜,產業大都采用種植業,且畜牧業結構過于單一,以樂山市為例,樂山片區以生豬飼養為主,因此豬肉總產量占畜牧業80%以上。
川南淺丘區競爭力偏離份額分量為負值,且競爭力效益指數小于 1,說明川南淺丘區域的農業競爭力相對于四川省整體經濟發展水平而言較弱,競爭力劣勢造成了22.51億元的農業經濟損失。從川南淺丘區農業內部結構分析農業競爭力可以看出,林業、畜牧業及漁業競爭力水平都高于標準區域整體水平,對提升區域農業競爭力起促進作用,而種植業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區域農業競爭力水平的提高,這是由于四川省是農業大省,因此相較于川內其他區域,川南淺丘區種植業并不具備競爭優勢。根據2010年到2016年川南淺丘區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數據分析,畜牧業競爭偏離分量為106.9億元,遠優于標準區域,其較強競爭力主要體現在豬肉、家禽產量較大,且得益于不斷上漲的豬肉價格,為畜牧牧業的競爭力優勢創造了條件。同時由于地理優勢,川南淺丘區河流面積寬闊,且擁有眾多塘、堰、溪流等 ,因此在農業競爭力提升上也做出貢獻。
3 結論及建議
3.1 結論
川南淺丘區的農業經濟發展有一個良好的發展勢頭。農業經濟的發展比四川省的整體水平更快。農業結構是合理的,種植業和林業的結構合理性貢獻了很多區域農業經濟增長。然而,與全省相比,區域農業競爭力水平低,制約了區域農業競爭力的提高。
3.2 建議
3.2.1 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根據川南淺丘區自然條件,在種植業方面可以突出發展現代化農業,改善農業品種結構。在淺丘地區不適合放牧業,但可以改良生豬品種,發展壯大生豬養殖,同時還應積極養殖牛、羊、兔、雞、鴨、鵝等家禽家畜,提高畜牧業的多樣化和促進農業內部結構合理化。
3.2.2 增強農業競爭力。(1)繼續鞏固地區優勢農業競爭力。實現優勢農業經濟由量的增加向質的提升轉變。如增強內江市的種植業競爭力優勢,樂山市畜牧業競爭力優勢,最終提高川南淺丘區整體競爭力。
(2)提高弱勢農業部門的競爭力。川南淺丘區具有發展種植業的天然優勢條件,因此種植業上弱勢區域應通過加大科技投入、改善基礎設施等措施提高種植業競爭力。
(3)科技興農。川南淺丘區整體區域應將農業科技大力推廣給農民群體,提升農業勞動者的綜合素質和務農技能水平,逐漸提升各農業部門的勞動效率,促進川南淺丘區乃至四川省整體的農村經濟又快又穩發展。
[參考文獻]
[1] 石永昆,車明誠,王金武,等.哈爾濱市農業結構效益及競爭力的縣域比較分析——基于偏離份額分析模型[J].農機化研究,2012,34(07):84-88.
[2] 王顏齊,郭翔宇.基于動態偏離份額法的農業結構與競爭力分析——以黑龍江省為例[J].經濟師,2008(07):257-258.
[3] 魏霜,翟有龍.川中丘陵區農業結構效益與競爭力研究[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5(05):11-15.
[4] 潘雄鋒,李名子.基于偏離份額分析法的我國區域農業產業結構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08(03):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