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夢春
[摘要]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是推動新型城市化、實現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是實現中國充分發展的必由之路。為未來鄉村描繪了一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麗藍圖,將農業、農村發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鄉村振興戰略已經成為農業、農村工作的主旋律,如何演奏好這部主旋律,需要因地制宜、協調發展以“金色”富民、“藍色”聚智、“綠色”固本、“紅色”強基為抓手,全力推動鄖陽區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關鍵詞]因地制宜;鄉村振興
[中圖分類號]F320[文獻標識碼]A
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是距離十堰市中心城區最近的一個行政區域中心,而在過去的幾年里,并沒有因為距離優勢給鄉村振興帶來明顯的變化,當地老百姓的生活條件和環境也無較大改觀。基于此,鄖陽區根據本地區域特點,因地制宜,從而促進鄉村振興,讓老百姓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變化。
1 鄖陽區概況
鄖陽區,原名鄖縣,隸屬于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縱跨北緯32°25′至33°16′,橫貫東經110°07′至111°16′。南北寬92km,東西長108km,兩頭寬,中間窄,形若金魚,總面積3863km2。東北部與河南省淅川縣相依,西南部與竹山縣毗連,西部與陜西省白河縣交界,西北部與鄖西縣相交,北部與陜西省商南縣相接,南部與十堰市相依。鄖陽區文物古跡有梅鋪猿人遺址、安城古銅礦遺址、韓家洲遺址、青龍泉遺址、鄖陽府學宮大成殿等,同時還走出了李洪波、梅潔、張幼云等名人。鄖陽區具有豐富的水資源、林業資源、水產資源、土地資源等,武當山機場的順利通航,可以直達全國20多個城市。憑借優越的地理優勢和自然資源優勢,鄖陽區正以全新的風貌迎來大好的發展機遇。
2 鄖陽區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路徑及策略
2.1 以“金色”富民,促產業振興
2.1.1 抓好產業。推進鄉村振興,必須把產業發展放在突出位置,托起金色富民希望。根據鄖陽區豐富的土地資源和水資源,在政府宏觀調控和市場需求引導下,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產業。鄖陽區是山區,玉米、紅薯以及蔬菜種植是本地區可發展的優勢資源。隨著人們生活質量和品質的提高,以及對健康飲食的不斷追求,像玉米磣一類的粗糧贏得了廣大消費者的青睞,其中鄖陽區大柳鄉的的玉米種植由于緯度和日照時間長,良好的口感,很受消費者的喜歡,本土品牌大柳苞谷磣已形成特色產業,帶動本地農民就業創收。紅薯中含有豐富的植物纖維,可以降低體內的膽固醇,促進排便,有助于預防心腦血管疾病,還具有防癌、抗癌、抗衰老的作用,其中鄖府薯業有限公司將紅薯深加工成紅薯粉、紅薯面、零食等產品,帶動了經濟的發展,這是因地制宜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典范,讓老百姓的錢袋子鼓起來。
2.1.2 育好品牌。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推進農業有機化、綠色化、特色化,積極創建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縣,打造農業金字招牌。借助充足的水資源優勢,嚴把產業產品質量關,讓有特色,有市場競爭力的農產品走的更遠,更安全,這樣才能更加長久的贏得市場的青睞,從而讓產業、市場、農民形成有利的良性循環,形成多方共贏的良好勢頭。
2.1.3 搞好融合。加快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第一產業是農、林、牧、漁業。第二產業是采礦業、制造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建筑業。第三產業是除第一、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產業,包括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批發和零售、住宿、餐飲等。在政府的調控和支持的基礎之上,讓市場有序、健康、合理的進行有機融合,共同發展,讓第一二三產業共同托起區域經濟發展的巨輪,揚帆起航,走的更穩更遠。通過鄖陽區水資源和文化資源積極發展旅游業。鄖陽區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是李先念,楊獻珍曾經為了我們今天的幸福而英勇戰斗的地方;悠悠漢江是南水北調工程中心水源地-丹江口水庫最大的支流,豐富而優質的水資源和水產資源讓人印象深刻,丹江口翹嘴鲌遠銷海內外。在互聯網時代,本地農產品已通過網絡進入千家萬戶,帶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其中鄖陽區青龍山國家地質公園位于十堰市鄖陽區的柳陂鎮青龍山。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鄖陽地質公園旅游已初具規模。該區已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全國唯一一個地質遺跡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鄖陽區旅游開發,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利的資源優勢。每年的五一前后是鄖陽區櫻桃成熟的季節,舉辦別具特色的櫻桃節,吸引周邊的游客前來品嘗游玩,每年的端午節前鄖陽區都會舉辦傳統的賽龍舟比賽。
2.2 以“藍色”聚智,促人才振興
2.2.1 實施“三鄉”工程。隨著城市生活節奏加快和環境問題,越來越多的人愿意在假期和周末到廣大鄉村去度過,體驗別具一格的田園生活。互聯網時代,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隨著投資環境的好轉和市場多元化,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愿意回到家鄉進行創業,在家門口就能賺到錢,也增加了家人之間的交流和感情。鄖陽區已經村村通公路,為區域經濟和各鄉村長遠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要想富,先修路,道路的暢通為人流、物流帶來了便利,也帶來了資金,有利推動了鄖陽區各鄉鎮的振興和資源交流,也吸引企業到農村鄉鎮去投資建廠。
2.2.2 實施提升工程。培養新型專業農民有利于促進城鄉資源的平等交流和合理配置。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最重要的是協調和統籌勞動力。提高農業和農村的吸引力,讓一些高素質的勞動力留在農村務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以農民為重點,國家政策的支持以新型專業農民為重點。
鄖陽區根據區域特色發展柑橘、草莓、香菇、木耳、西瓜等農產品的科學種植,帶動農民就業和創收,帶動鄉村經濟振興。
2.3 以“綠色”固本,促生態振興
2.3.1 打造綠色田園。打造綠色田園,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讓我們的子孫后代擁有更加蔚藍的天和更加新鮮的空氣,更加健康的水,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對違規占用耕田建房、建廠的依法進行處理。讓鄉村的老百姓老有所居,老有所樂。
2.3.2 打造綠色鄉村。建設鳥語花香,宜居宜游宜業的美麗鄉村。鄖陽區對各鄉鎮散落的農民進行整合,如柳彼鎮,六里坪鎮等各個鄉鎮集中整合到寬敞便利的區域建小區、建廣場、建花園,讓老百姓遠離故居生活的越來越好,生活更加便利,安全。并利用良好的土地優勢進行蔬菜種植,或到農產品加工廠上班,開農家樂等,一片忙綠,祥和,美好,每個人的臉上都露出奮斗后幸福的笑容,建設綠色鄉村,美麗家園,開啟美好生活。
2.4 以“紅色”強基,促組織振興
堅持紅色引領,把加強黨的領導貫穿鄉村振興全過程。鄖陽革命烈士陵園內埋葬了六名革命烈士,并刻上鄂西北地區各縣、市、區1606名革命烈士的名字。每年,十堰各行各業的代表都在這里舉行紀念活動,紀念烈士和歷史。鄖陽革命烈士陵園由于場地狹窄,鄖陽區投資2300萬元拓寬道路,擴建烈士紀念碑前遺址,進行大規模綠化建設。也將不同時期的烈士墓遷到鄖陽革命烈士陵園安葬。2016年鄖陽革命烈士陵園被列為國家級烈士紀念設施單位。這些紅色革命教育基地均在城市的中心制高點上,讓人們在緬懷先烈的同時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 與時俱進,促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還得跟緊脫貧攻堅的步伐,把工業發展放在促進農民增收上,把扶貧與助志智慧結合起來,努力消除農村貧困,促進農村生活繁榮。鄉村振興的意義非常豐富。它不僅包括經濟、社會、文化上的再生,也包括治理系統的革新和生態文明的進步,鄉村振興的號角已吹響,這不僅是一場攻堅戰,也是一場持久的戰爭,只要農民富裕,農業強大,農業現代化就會實現,農村振興會充滿希望。
[參考文獻]
[1] 唐任伍.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路徑及策略[J].學術前沿, 2018(12): 26-33.
[2] 王凌云.因地制宜 協調發展——結合新榮區實際談談如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J].山西農經調查思考,2018(10): 9-11.
[3] 孫道軍.以“五彩”作筆 促鄉村振興[N].湖北日報,2018-06-02.
[4] 劉彥隨.中國新時代城鄉融合與鄉村振興[J]. 地理學報,2018,4(73): 637-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