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丹 蘇燕平

[摘要]目前,民間信仰日益勃興,其祈愿再到還愿的行為也迅速發展起來,出于對經驗的解釋、理解的心理,村民傾向于對事件的成敗進行宗教性歸因。針對此現象,將從歸因理論的視角,在闡明相關理論的內容和說明村民的還愿行為現狀的基礎上,探析影響村民還愿的宗教性歸因的因素,并就此提出引導村民形成合理的成敗歸因方式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還愿;村民;歸因方式;歸因理論
[中圖分類號]C91.8[文獻標識碼]A
歸因就是人們用來說明他們的體驗的原因,即解釋、理解我們的各種經驗,為這些事件規定意義。20世紀70年代,普勞德福特和謝弗(Proudfoot & Shaver,1975)首次將歸因概念引入宗教心理學領域,其后關于宗教性歸因的研究逐年增加。
自歸因概念引入宗教學領域以來,有關宗教歸因的研究主要來自于國外,國內相關研究甚少。在中國學術期刊網上,以“歸因”并含“宗教”為篇名,檢索出11篇期刊文獻。對檢索出的期刊文獻整理分類,其中9篇文獻是以學生為研究對象,主要研究不同年級、專業、性別以及有無宗教信仰的學生的歸因方式差異,其次研究學生宗教性歸因的心理需求、環境和宗教教育等因素。鑒于此,本文將歸因理論引入民間信仰的領域,從歸因理論的視角分析探討信仰神明的村民的還愿行為。
還愿是民間信仰(民間信仰是一種“泛化宗教”,本文概括性地將還愿行為歸屬于宗教信仰行為)儀式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村民祭拜神明等傳統模式,向神明表達現實心理,祈求實現個人訴求并得以實現后(即祈愿后如愿),進香祭拜以感謝神明,并實踐對神明許下的報酬的過程。從祈愿到還愿,已經成為鄉村社會中民眾滿足心理慰藉需求的重要渠道。村民在體驗生活事件后,都會自發地進行歸因,常將事件結果的好壞與神明是否靈驗聯系在一起,即為宗教性歸因,進而影響他們隨后的民間信仰情感和行為。鑒于此,本文將在歸因理論的指導下,試圖探析村民產生還愿行為的歸因過程,以此提出引導鄉村民眾正確歸因的建議策略。
1 關于歸因理論的內容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海德(Heider.F.)是歸因理論公認的奠基人,他認為,人們都有一種理解、預測和控制周圍環境的需要,未來滿足這種基本需要,人們會根據各種線索對已發生的行為會時間進行原因解釋,人們只有了解了行為和事件變化的原因,才能理解這個世界,才能預測事件的變化,從而達到空時世界的目的,這一過程即為歸因過程。此后人們不斷進行系統的研究,進一步深化其內涵和外延,最終形成了以韋納(Weiner)為主的普遍流行的觀點,即三維度六因素的歸因理論。
韋納(Weiner)的成敗歸因理論是在綜合海德的歸因理論和麥克利蘭(Mc Clelland)的成就動機理論的基礎上提出的,并完善形成了影響歸因的三維度六因素模式(見表1),即內外維度(內部—外部)、穩定性維度(穩定—不穩定)、控制性維度(可控制—不可控制)三維度,努力程度、能力高低、工作難度、身心狀況、運氣好壞和外界環境六個因素。韋納就歸因理論提出了三種論點:人的個性差異和成敗經驗等影響著他的歸因;人們對前一次成就的歸因將會影響到下一次成就行為的期望、情緒和努力程度等;個人的期望、情緒和努力程度對成就行為有很大的影響。大量研究已經證明合理、積極地歸因有助于促進個人事件的成功。一般來說,要讓人民把成功歸因于內部的、穩定的、可控制的原因(如有能力、足夠努力),能增強其自尊心和自信心,而要把失敗歸因于不穩定的因素(如努力程度不夠等),增強其后續的努力程度以期獲得成功。
2 村民的還愿行為現狀(以陜西省武功鎮金仙觀為例)
金仙觀為陜西省武功縣武功鎮聶村地界上的鄉村社區廟,敬奉的神靈為聶云霄。該廟由聶村、松林、洛陽、彭家底、楊凌董家溝、扶風縣章召等村的信眾共同建設管理。金仙觀的廟會大大小小有16個,其中大規模的廟會有四個:正月初一(燈籠會)、正月十五(菩薩祭祖大會)、六月十九(金仙菩薩成仙日)、十月初五(觀世音菩薩成道日,金仙菩薩成仙日)。在大大小小的廟會期間,信仰神明的村民會前往村廟進香祭拜、捐布施等等,一些村民向神靈表達敬畏之情,另一些則會帶有功利性目的,主要是向神靈祈求實現個人訴求,并會在個人訴求如愿后在下一個過會期間前來還愿。金仙觀是周邊村落有名的廟宇,由原來一個再普通不過的村落小廟發展成為方圓幾十里人們口中的“第一個廟宇”,“ 收入大得很”,由原來名不見經傳,發展成2001年新版《武功縣志》中唯一被記載的村廟。所有這些離不開村民對其“靈驗”的高信仰程度。
在當地,金仙觀神明的高“靈驗”性深入民心,每年到金仙觀還愿的人數較多,如實地的調研數據反饋,從二零一七年六月十九廟會到十月初五廟會,共有133人前來還愿,二零一七年十月初五廟會至二零一八年正月十六,共有192名還愿者。對于還愿方式而言,首先,還愿者個人會向神靈捐獻布施或面粉、布料等實物,且以捐布施的形式為主,布施金額多為50元、100元、200元不等,且以100元居多。還愿者將還愿布施直接交到金仙觀廟管會會計手中,由會計統計,并開出一式兩聯的收款收據,寫上姓名和還愿布施金額數,加蓋上收款人印章和廟管會印章,一聯歸廟管會保存,另一聯則給予還愿者,還愿者將還愿款收據置于大殿前的香爐中焚燒并跪拜,以示神靈心愿完成并表示感謝與敬意。其次,金仙觀還會舉辦集體性的還愿會,每年舉辦三次,分別在正月十六、六月二十和十月初六,即三次大規模廟會的第二天上午十點。當天,先由廟管會會計致詞,并向民眾公示還愿名單(即有捐布施到會計手中的還愿者名單),接著由劇團開始唱戲(即稱為還愿戲,持續三個小時),在唱戲過程中,會放一次鞭炮并由廟管會會長代表民眾向唱戲人員遞交還愿貢品(用紅色方盤盛放,包括一包茶、一瓶白酒、三條香煙、三包禮糖),表示對神靈的還愿敬意。由此可見,在陜西省武功鎮,村民參與村廟還愿的行為較為積極,對于生活中各項事件的成功,多傾向歸因于神明的“顯靈”,即宗教性歸因。
3 影響村民還愿的宗教性歸因的因素分析
3.1 祈愿者祈愿后的如愿或失意的體驗
在村廟中向神明祈愿后,村民會在日常生活中遵從神明倡導的仁愛友善、互幫互助等良好品行,以祈求得到神明護佑實現夙愿,并在事件發生之后,將結果的好壞與神明的靈驗性想聯系。當獲得事件的成功體驗,會使村民在某種程度上相信神明“能夠”產生護佑力量,促進他們獲得了成功,這種成功如愿的經歷會成為村民對生活事件宗教性歸因的重要線索,影響他們的歸因方式。相反,當獲得失敗的體驗,村民會將失敗歸因于拜神之心不夠虔誠、敬神之行不夠到位以及自己能力有限等因素。例如,村民L曾在正月廟會前來祈愿,祈求神明護佑孫子高考金榜題名,平安考進高等學府,在孫子成功考入大學后,村民L滿懷欣喜地回到廟中還愿,稱贊是神明的顯靈護佑了孫子考入大學,捐布施100元以表感謝之意,并向神明許諾以后會常來燒香祭拜。
3.2 村民的人格特質
人格特質是影響歸因過程中的重要因素,人格特征與歸因傾向密切相關。雷蒙德·卡特爾(Costa and McCrae,1992)將人格特質定義為個體對外部環境或他人行為的習慣性且不變的反應傾向,提出了受人格研究者們普遍認可的人格特質的大五人格模型,由外傾性、情緒性、隨和性、盡責性、經驗開放性五個維度構成。已有研究表明,個體人格的經驗開放性、外傾性、隨和性和盡責性越強,其歸因風格越樂觀,而情緒性越強,歸因風格就越悲觀,且情緒性主要與對負性事件的歸因有關。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我國農民有隨和親切、堅韌堅強、勤奮勤勞等人格優勢,但是由于傳統社會中的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以血緣家族為紐帶、以專制主義為核心的社會結構,以及傳統儒家文化的文化氛圍影響,也造成了我國農民的部分人格缺陷:保守姓、依附性、封閉性、壓抑性。我國農民養成了內向、拘謹、被動、平庸、順從的人格,自我意識和獨立人格意識薄弱,抑制了農民的獨立進取和開拓創新精神,以及隨著社會的改革開放和變遷,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愈加增加,貧富差距明顯,城鄉差異拉大,農民的挫敗感和壓抑感增大,極易養成不思進取、固執倔強的人格,從民間信仰中獲取心理慰藉,產生依附神明護佑的保守、封閉性人格,缺少主觀能動性。因此,當獲得成功時,具有人格缺陷的村民會將成功歸因于神明護佑,反之則將失敗歸因于能力不足等否定自我能動性的因素。
3.3 宗教性歸因的“鄰居效應”
鄰居效應,最初指居住區的特征對于居民的態度、行為的影響,后來被引申為地方社會環境的特點可以影響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的方式,用以解釋某些地理類型,例如對教育地理類型和選舉的地理類型,其產生源于人們普遍存在一種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的期望。在鄉村社會中,村民的各項行為同樣具有“鄰居效應”的典型特點,在歸因過程中,主要表現在宗教性歸因的“跟風”、“趨同”和“從眾”現象。當多數人會前往村廟祈愿且在事件如愿后,將事件的成功歸因于神明“顯靈”,認為是自己對神明的祈求得到了回應,由此獲得了神明的護佑,并回到廟中向神明還愿時,那么神明的高“靈驗”就會得到口耳相傳,此時,對于不信或半信半疑的村民,受“鄰居效應”的影響,抱著嘗試的心態隨同朋友或鄰居的引薦前去祈愿,在祈愿成功如愿后,懷著對神明的敬畏之心,逐漸相信神明的高“靈驗”性,并將事件的成功也歸因于神明“顯靈”,忽視自我主觀能動性的價值。
3.4 他人對祈愿當事者祈愿“成功”事件的態度
村民對事件成功的原因知覺和推斷時常受到他人的影響,主要是家人、朋友等。這是因為鄉村公共精神缺乏,鄉村的公共場所縮小、公共活動減少,以及由于農民的流動性越來越大,鄉村社會中多為老弱病殘人口,“空心化”嚴重,缺乏有活力的人員參加,傳統集體性的聚會越來越少,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逐漸減少,而對家人和朋友的依賴性和信任度不斷上升,家人和朋友的態度和評價極大地影響著自身的態度。同時,家人和朋友已有的宗教性歸因的經驗,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自身對事件的態度和評價,影響自身的歸因傾向。當有宗教性歸因傾向的家人和朋友面對祈愿當事者祈愿“成功”的事件,會忽視當事者主觀能力和努力的因素,而向當事者說明是神明的“顯靈”護佑,應到廟中進行還愿,否則后續會發生不良事件,當事者出于對神明的無知、畏懼之心和對家人、朋友的信任之情,逐漸成為其對事件結果進行宗教性歸因的重要線索和依據。
4 引導村民形成合理的歸因方式的相關建議
在宗教世俗化、現代化的過程中,面對鄉村社會中宗教信仰人數越來越多的現狀,只有正面應對村民宗教信仰問題、理性審視村民信教現象,才能積極有效地引導村民構建科學的信仰觀,在實現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時,才能合理適當地滿足解釋、理解事件緣由,形成科學合理的歸因方式。
4.1 辯證地看待宗教的存在
宗教存在的長期性,是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重要內容之一。毛澤東曾于1956年就指出:“就是到了共產主義也還會有信仰宗教的”。在“文革”后中共中央下發的《關于我國社會主義時期宗教問題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政策》文件中,社會主義社會宗教存在的長期性再次得到強調。宗教會消亡的,但是要經過長期黨的發展,具備一切客觀條件后,它才會自然消亡。我國憲法規定,“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權利,憲法的平等原則要求不得歧視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因此,面對宗教的長期性和信仰自由的法律保障,應樹立辯證的宗教觀,合理地看待村民民間信仰,在堅持宗教中國化發展方向的基礎上,積極引導其與社會主義相適應。
4.2 開辟宗教教育的途徑
當前,宗教信仰人數越來越多,既包括村民,也包括了當代學生群體和少數黨員。有相關研究指出,大多數大學生的宗教知識匱乏,對宗教文化一知半解,由于缺少正規的了解渠道,主要通過宗教書籍、交匯小冊子、福音廣播和宗教網站等渠道獲取二手宗教信息,極易脫離主流文化意識形態的軌道,被不法宗教勢力滲透和誤導。在鄉村社會中,黨員對宗教的認識模糊,對共產主義理想和宗教信仰的矛盾認識不夠,不懂得共產黨員只能信仰共產主義而不能信仰宗教和參加宗教活動,違反了黨性原則,影響了黨組織的純潔性。同樣,作為受教育水平偏低、馬克思主義意識薄弱的村民,在網絡信息真實性難辨、鄉村社會的宗教信仰環境以及傳統社會文化的影響下,村民缺乏有效的判斷力,極易形成不科學的宗教觀。因此,開辟宗教教育途徑,將宗教教育列入正式教育的范疇,可幫助受教育對象獲取正確的宗教知識,了解宗教文化,形成科學合理的宗教觀。首先,在學校的課程建設中引入宗教教育選修課程,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宗教,從小樹立正確的宗教觀,扎實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其次,在社會環境中,利用電視、廣播、新媒體等渠道開設宗教知識教育欄目,消除村民錯誤的、消極的宗教認識,正確認識宗教信仰的存在價值,用科學的宗教知識和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頭腦,引導正確的宗教觀,讓科學的主流文化意識形態滲入鄉村社會的文化之中。
4.3 關注村民的心理需求
我國進入了新時代,社會的主要矛盾也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預示著我國社會的物質生活的需要已經基本得到滿足。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可知,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和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在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得到基本滿足后,愛和歸屬的需要會成為行動的最首要動力。有學者曾探討廣西德保縣宗教信仰得以發展的原因,經過研究發現,當地的宗教信仰發展的根本原因是為了尋求心靈的慰藉和精神需要的滿足。宗教通過組織戲劇、歌舞等民眾喜聞樂見的文藝活動填補了鄉村文化生活的空白,在形式上豐富了鄉村文化生活。定期開展的廟會、誦經等活動促進信眾間的交流,找到新的歸屬感;同時,宗教信仰一般倡導人與人之間彼此友愛、互助、平等,迎合了民眾心中愛和尊重的需要,所有心理需求的滿足正好促進民眾對神明的存在更加認可、信服。鑒于此,基層政府及相關工作者應著重關注村民的心理需求,利用村廟的戲臺、政府廣場等公共活動空間,與學校、民間文化藝術團等聯合,引進優秀的文藝活動、舉辦心理輔導活動等等,消除負面精神壓力,平衡心理需求,通過各項活動促進民眾相互交流,合理滿足愛和歸屬的需要,幫助民眾學會乃至習慣用合適、恰當、科學的方式滿足心理需求。
4.4 引導積極、樂觀的歸因方式
歸因為什么就意味著個體相信什么,比如歸因為上帝,就會傾向于用上帝解釋宗教經驗的發生;歸因為偶然,就傾向于用非宗教的方式解釋宗教經驗的發生。[14]信仰神明的村民相信神明的存在,則會用其信條和教義等來解釋各類經驗,將事件的成功歸因于外部因素,即神明“顯靈”和虔誠之心,忽視能力和努力程度等內部因素,是對自我主觀能動性和自我價值的否定,會逐漸對神明“顯靈”產生依賴性,缺乏認認真真做事的行動力。反之,村民會將事件的失敗歸因于自我能力不足、對神明不足夠敬畏虔誠等,產生失落感和畏懼感,對神明信仰更加信奉。基層政府和相關社會工作者,應在辯證看待宗教信仰、引導民眾正確認識宗教信仰以及了解民眾心理需求的基礎上,從社會實際生活中廣泛挖掘個人事業和生活成功的案例,梳理其成功與能力、努力等因素的因果關系,利用各項活動、新媒體、公示欄等渠道向民眾普遍宣傳,引導民眾樹立正確的成功觀念,形成積極、科學的歸因方式,促進個人自我價值的實現和社會的和諧穩定。
[參考文獻]
[1] 王雪,張力.不同宗教信仰人士對不同性質事件的歸因[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S4):203-208.
[2] 任朝霞.宗教性歸因:理論與實證研究——以山東大學與山東神學院部分學生為樣本[J].東岳論叢,2012(5):112-116.
[3] 甘滿堂.宗教·民間信仰·村廟信仰[J].福建宗教,2002(6):36-37.
[4] Heider.F.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M].New York: Wiley,1958.
[5] 蘇燕平,楊學軍.武功金仙觀十月游船廟會的民俗學考察[J].咸陽師范學院學報,2017(1): 58-61.
[6] 查非凡,楊學軍.村廟對農村老年人的教育作用——以陜西省武功鎮金仙觀為例[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9):912-916.
[7] 陳春蓮,楊起群.維納歸因理論對學生有效學習的啟示[J].教育與職業,2009(26):74-76.
[8] 李文道,趙霞.青少年歸因風格的特點點及其與人格特質的關系[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1):78-83.
[9] 唐烈瓊,魏志耕.新農村建設中農民人格現代化的時代意義[J].求索,2007(5):59-60.
[10] 肖建玲.網絡結構對企業技術創新行為演化的影響研究——基于鄰居效應的分析[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3):165-168.
[11] 《毛澤東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2] 王志峰.大學生宗教信仰的心理歸因及路徑探索[J].教育評論,2012(1):57-59.
[13] 諸小妮,杜燕婷.論大學生宗教信仰歸因及輔導員引導工作策略[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7(7):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