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花
摘要:隨著新時期發展,朝鮮族歌曲得到了廣泛流傳,在進行實踐探索過程,要重視研究朝鮮族歌曲的民族風格,通過進一步分析,本文從多方面對其民族風格的表現形式進行了實踐探索,旨在不斷提高朝鮮族歌曲研究水平。
關鍵詞:朝鮮族;歌曲風格;表現形式
一、引言
通過開展朝鮮族歌曲的民族風格表現形式的研究,要結合歌曲類型,有針對性的研究其表現形式,以此才能提高朝鮮族歌曲的民族風格的認識。結合時代發展,本文進行了具體探索,希望結合實踐研究能夠促進朝鮮族歌曲不斷發展。
二、朝鮮族歌曲類型分析
朝鮮族的民歌也被稱為民謠,曲調婉轉流暢,感人肺腑。藝術形式較為通俗,任何一個情感豐富的人都可體會到歌曲中傳遞的情懷,因此便形成了一人唱,眾人合的現象。并不是歌唱者具有高超的演唱技藝,而是每個朝鮮族人民都善于以民歌這種形式傳達內心的感受,由此民歌也成為民眾喜歡并擅長使用的藝術表現類型。經典傳頌的朝鮮民歌如《桔梗謠》《諾多爾江邊》等,達到了人人傳唱、耳熟能詳的程度,并且其他的音樂形式,如鄉歌、嗦里等也從民歌中借鑒了許多經典元素,從而形成了更為多元化的音樂形式。總之,朝鮮民謠以其類型和社會應用途徑來分,有風俗民謠、童謠等多種形式,呈現出數量龐大、內容廣泛且傳播久遠等特征。
(一)勞動民謠
該類民謠產生的時期較早,題材源于人們的勞動過程,是勞動人民表達工作內容和內心情感的藝術表現形式。可見,該類民謠的產生具有龐大的實踐基礎,因此數量和內容也較多,是朝鮮民謠的主要形式之一。該類民謠可將所有種類的勞動形式都作為演唱內容,如與農田勞動有關的有《播種謠》《農夫歌》等;與捕魚內容有關的有《拉網歌》《船歌》等;與家庭勞動內容相關的有《摘桑打鈴》《紡車謠》等;與林業勞作相關的有《抬木謠》等;與建筑工程相關的民謠有《打夯歌》等;與冶金內容相關的民謠有《放山炮》《野雞打鈴》等等,內容十分龐雜,幾乎涉獵了所有勞動內容和種類。此外民謠從勞動的場合等角度劃分,還可分為集體和個人勞動民謠兩種。其中集體性的勞動民謠節奏較為規整,且同一部分的曲調循環演唱,情緒較為高漲,歌詞內容詼諧輕松。個體性的民謠則較為傾向于個人的情感抒發,如對個人生活的憧憬,或者對悲傷情緒的釋放,抑或對人或者事物的思念感懷等等。這類民謠曲調較為婉轉、細膩,讓人聽后會產生一定的情感共鳴,具有較強的感染力。
(二)抒情民謠
此類民謠以抒發感情為主要題材,因此內容和數量較多。在內容方面,主要以歌頌愛情和自然之美為主,其中以愛情為主題的民謠有《阿里郎》《道拉吉》等。愛情是抒情民謠中占比較大的傳唱主題,而《阿里郎》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民謠作品,影響范圍較廣。阿里郎在民謠中并不是普通意義的山,而被賦予了一定的獨立人格,是作詞者根據表達的需要虛擬出的山名。對此研究者一直沒有做出確定的解釋,因此目前對該民謠也存在著多種詮釋。此外,《難逢歌》《梅那里》等歌曲也是以表現愛情為主的民謠,曲調朗朗上口,被多人傳頌,成了青年男女互訴情懷的方式之一。而表現自然之美的有《八景歌》《從川歌》等,此類民謠整體曲風較為活潑,浪漫溫情,在旋律中傳達出灑脫的情感,讓人極其神往和陶醉。
三、朝鮮族歌曲的民族特征
(一)音調風格
如果從風格的角度對民謠進行劃分,主要有下述種類:一是京調。主要產生并流行于中部地區,典型代表有《漢江水打鈴》等。在京調中,飽含了積極的情感,體現出演唱者愉悅的心理狀態。歌詞以表現愛情和生活的美妙為主,借助悠揚的旋律傳遞給更多的人。二是梅那里調,主要流行于東南沿海地區。該類曲調節奏輕快,沒有標準的創作要求,與藍調較為相似。主題以傳遞個人情感為主,或細細的回憶,或淺淺的感傷,其中以《難逢歌》為典型代表。此民謠以較為雄渾的長音進行演唱,聲音較為高亢有力,給人以激昂力量之感。
(二)節奏、節拍
民謠的節奏一般較為簡短,形式變化豐富。以朝鮮語演唱的民謠,可傳遞出獨特的意蘊。使用語短聲長法進行民謠的演繹,可有效側重凸顯語氣和歌詞中的重點內容。如《阿里郎》中的“啊”便是長音,“里郎”較短,這種便是利用了語短聲長法,按照不同音節的科學安排,最終形成民謠整體的規律性與靈活性。側重強調歌詞中的語言聯系,能夠明顯體現出長短音節的特征。以這種方式演唱的民謠,能夠按照固定的長短音節特點進行歌詞的設計,并結合適當的韻律形成一定的表現形式,因此不同的長短音安排和韻律的設置,都會形成民謠的不同形式,呈現出的藝術效果也各不相同。
以正音音階設計的曲調是標準的朝鮮民族風格。朝鮮民歌中具有其他民族歌曲所不具有的平調和界面調兩種調式。這兩種特殊的調式體現出獨特的音調特色,伴隨具有民族意蘊的旋律,便形成了獨特藝術風格的民歌。此外,朝鮮語的發音特色也與旋律的契合度較高,從而形成了更為獨特的魅力。在節奏方面,通常民謠中都以三拍和復合拍為主,規律的節拍形成了較強的節奏感。朝鮮語以音節的長短作為區分,在表達時便形成了較強的節奏感,將有規律性的節拍與長短音進行結合,便可順利體現出朝鮮語的內在韻律感。在朝鮮民歌產生和傳唱的過程中,融入了大量的民族特征和智慧,傳達出的情感和理念也成為該類藝術形式的獨特風格。
(三)獨特曲式
曲式在民謠的創作中較為常用,其包括幾個小節,能夠更為順暢地表達情緒和內容,具有一定的典型性。《阿里郎》是其中的代表作品,其節奏規律,樂句簡單,形成比較規律的上句和下句。《花》中應用到了樂句的曲式,而《烏龜歌》使用的是規律的上下句形式。通過曲式的分析可見,民謠的結構較為簡單,并在具有規律的表現形式中傳達出創作者的靈性和藝術美感。此外,曲式也有非標準性的特點,兩個句式的獨立樂段可形成較為靈活和特殊的樂感,如《農夫歌》便是將前兩句的主旨匯總形成第三句的內容,此后通過變換節奏和音域來實現更為靈活的效果,全新的樂段能夠體現出更加獨特的藝術魅力,進而為受眾提供更為美妙的審美感受,最后還可用四個樂句的形式進行創作。如《阿里郎》中的樂句,便是第三句為第一句的變形,第四句為第二句的變形,這種樂句相似但音域和節奏不同的創作方式,是朝鮮民謠獨特的表現形式,也體現出這種藝術形式的地域特征。
(四)創作調式
朝鮮民歌的調式主要有上平調、平界面調等。幾種調類與漢語中的五音相近。但從色彩與功能等方面劃分,則可大致分為平調與界面調兩種。在具體創作中,可以民族語創作歌詞,同時配合帶有民族色彩的旋律,共同展現濃厚的地域特色。同時將調式和音級進行特殊調整,配合獨特的節奏形式,便可產生具有民族特色的藝術風格。歌曲中出現的平調,主要為大二度音階,即音階中存在的純音與大音程之間的隱性關聯。如《青春歌》,便能夠形成較為清晰的節奏和韻律效果。界面調是二度和四度之間的連接調式,顯現出特有的節奏感。以此調式創作的歌曲具有一定的內斂性,能夠從細膩的表達中產生震撼人心的效果。
四、結束語
總之,在進行實踐探索過程,本文從多方面對朝鮮族歌曲的民族風格進行了分析,在實踐研究過程,要重視結合新時期朝鮮族歌曲的發展,全面的對其表現形式進行研究,從而才能不斷提高研究效率。
參考文獻:
[1]張麗娟.朝鮮民歌《阿拉里呦》演唱技巧分析[J].黃河之聲,2019(05):13.
[2]權輝,金順愛.當代朝鮮族民歌的文化循衍[J].文藝爭鳴,2017(02):196-199.
[3]孫培聰.淺析中國朝鮮族民歌的產生、現狀與展望[J].音樂創作,2013(09):168-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