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幾十年的聲樂舞臺實踐和聲樂教學實踐中,筆者對歌唱的聲音總結出三個要素,即:一:位置;二、共鳴;三、波音,下面來淺談一下這“三要素”,將在本文中一一闡述。
關鍵詞:聲音;三要素
顧名思義,我們這里要講的是歌唱的聲音,不是一般物理意義上的聲音,不是人說話的聲音。
雖然在歌唱中提倡自然、放松,但真正歌唱意義上的聲音卻是在自然人聲基礎上的藝術提煉,從而成為美妙動聽的歌唱發聲。
那么,這個美妙的聲音到底與一般的自然人發出的自然的聲音有什么區別呢?不然人們都長著同樣的喉嚨,卻能在唱歌中體現不同的風格和韻味甚至不同感覺和水準呢?
這些區別也就是歌唱的聲音的特殊性到底在哪里呢?
一、要素一:位置
聲音的位置是決定不同唱法和不同風格的關鍵點。
大家應該都知道,在歌唱中存在不同的唱法和風格,基本上分為三大唱法:一是美聲唱法;二是民族唱法;三是通俗唱法。而在三大唱法中,又派生出各種不同風格的唱法,而這些不同唱法和風格是由什么決定的呢?
就是歌者在歌唱發展中,調節和運用了發聲器官中的不同位置。
人們在自然說話中,也會運用自身特點和習慣,發出各種聲音,有的位置高,偏鼻腔和頭腔共鳴,會形成高亮音和鼻音,有的位置低,會形成沉重音和喉音,這是由不同的發生位置來決定的。
歌唱發聲與說話發聲有異曲同工之妙,在歌唱中,歌唱家們利用了不同的發聲位置來演唱,造就了不同的唱法和風格。
相對來說,美聲和民族唱法在聲音運用中位置相對穩定,特別是在同一曲目中,不會隨意變換位置。
在美聲唱法中,雖有高音、中音、低音以及還可細分,但都是遵循各自風格的發聲位置,否則,風格就得不到保障。
二、要素二:波音
在國內各種“好聲音”等歌唱平臺的專家評論中,會出現“聲線”這個詞,而且以“聲線”如何來評價聲音“優劣”。
“聲線”是個什么東西呢?
在專家評議中,“聲線”好像只是籠統的在說聲音的色彩和質量上,沒有提到聲音的形態問題,也就是說,聲音不但有色彩和質量,而且是有形態的。
聲音只能聽,又不能看,怎么會有形態呢?
答案是肯定的,聲音是有形態的,不過看不出來,是感受出來的。
人們在平常說話中,聲音的形態是直線條的,雖然有共鳴,也有位置。有的說話有鼻音,有的說話喉音重,這是位置,有的聲音很沉悶,那是共鳴。
初學唱歌的人,還不怎么會唱的人,你會感到他(她)的聲音是直線條的,會得出“直嗓子”的結論。
初學二胡的人,大家會說他(她)直來直去,象“殺雞”似的。什么原因?
人的聲音跟二胡的聲音能相提并論么?
能。唱歌的聲音跟二胡的聲音在音樂意義上都是“樂”音,是通過藝術的體現,讓人們得到美好聽覺享受的。也存在同樣問題,直來直去的聲音形態,是不能給人的聽覺帶來美感的。
還是以二胡為例吧。當“二胡者”通過一定的練習,充分掌握“揉弦”的技巧后,再加上熟練的曲子,人們會覺得“好聽”了。
二胡的“揉弦”是個什么東西呢?
簡單地說吧,“二胡者”通過手指的靈活揉動,使二胡弦產生了波動的聲音,原來直來直去像“殺雞”一樣的聲音,通過手指的技巧運用,變得柔軟、婉約、細膩,并有線條了。相提就可以并論了。
雖然歌唱講究自然,甚至對過于做作的學習者,老師會提示像說話一樣,但真正達到好的境界,卻是不能跟說話一樣相提并論的,說話的聲音跟歌唱的聲音是有本質區別的。歌唱的聲音是在說話的自然基礎上,通過專門訓練,超越自然,使聲音從說話升華到唱歌的聲音的一次脫胎換骨,并產生美妙的波動,這就是歌唱中聲音的要素二:波音。
這種聲音是可以訓練的,這里不贅述。
這種“波音”,應該就是所謂的“聲線”。除此以外,唱歌的聲音還有一個要素,就是聲音的“共鳴”。
三、要素三:共鳴
人們在平常說話中,聲音基本是“單調”的,要不在高位置,形成鼻音,要不在低位置形成喉音,一般是口腔音。
而歌唱的聲音卻不同,雖然在歌唱聲音中,也運用了上(頭鼻腔)、中(口腔)、下(喉胸腔)等不同的位置,但是都是上下貫通,互相牽連,互相影響,互相潤色的一個過程,亦即讓不同位置的聲音,形成一個共同的聲音體,通過人聲的管道,一齊發出體外。
在這里,我們來說說“音響”吧。
“音響”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了不同時期的不同角色。
在以前,我們聽“廣播”,雖然清晰,但從音樂意義上來說,顯的單薄,而后來聽半導體收音機,到“音響”音箱的出現直到現在的現代媒體,聲音意義上的感受才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喜歡現在的音響,為什么?一句話,現代媒體的聲音“共鳴”好,在影院里,在各個音響存在的地方,人們盡情享受。這與物質豐富無本質關系,與聲音的“共鳴”緊密相連。
四、總結
當然,歌唱的聲音要練到一定境界,還有很多因素,但因素不是要素,比方說,有的歌者認為“氣息”也是要素,聲音條件也是要素,但這不是,因為這是普遍性,而不具備特殊性,所謂要素,指的是別的事物可以不存在的,只有這件事物非具備不可。
作者簡介:王艷華,荊州市文旅局,荊州市藝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