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科技不斷進步,體驗式展廳地位不斷出現,觀者的互動在展廳中的地位也逐漸上升,相較于傳統展廳,視覺藝術在體驗式中的影響更大,本文基于視覺和展廳設計等相關理論,歸納出視覺藝術在體驗式展廳中的作用,闡述視覺藝術在其中的重要性,并提出相關優(yōu)化策略。
關鍵詞:視覺;展廳;體驗式
一、視覺藝術媒介的數字化
視覺媒介是視覺呈現的基礎,如今視覺媒介正在朝著數字化方向發(fā)展,從傳統的撥號電話到電話、攝影、游戲等一體的人工智能手機,視覺已不僅停留在“看”這一層次,更會喚起我們身體其他的感受。視覺藝術將客觀的信息通過視覺的輸送傳遞給觀者,這種媒介和過程是多媒體的、互動的、數字化的。在體驗式展廳中,雖然增加了觸覺、味覺、嗅覺等多重感官感受,但是視覺的感受仍是最直接,可觀性最強的。
二、體驗式展廳中的視覺藝術作用
視覺藝術包括構成視覺的符號、色彩等元素,從畫畫到攝影技術的產生到電影的興起,我們的生活無時無刻不在與視覺打交道,美國學者尼古拉·米拉佐夫指出:“視覺文化的本質就在于將生存轉化為視覺化或圖形化的現代傾向,而并不在圖像本身。”在新科技的孕育下,更是一種主體間的交互關系。
(一)視覺符號分析
隨著時代進步,媒介更替,觀者對文字的解讀慢慢淡讓給圖像,圖像往往更能吸引我們的注意力,參展過程當中,我們首先拿到的是展覽的冊子,有人會對著冊子去研究,去選擇要從哪里開始又要到哪里結束;也有人就是直奔著某個藝術家某個設計師來到這個展廳的,不管是哪一種情況,都需要接觸視覺符號,視覺符號都會提供其信息。從發(fā)展到加入互動,在體驗式展廳中能夠接觸到視覺符號的機會點很多,從靜態(tài)到動態(tài)到交互展示階段[1],靜態(tài)強調作品本身,動態(tài)利用各種符號、顏色等吸引觀眾注意力,更能加強作品和觀看者的聯系,而交互展示需要觀眾進行參與,獲得全新的感受。視覺符號需要引導參觀者如何進行操作,可以不僅僅只是限于單純的平面,如:需要按按鈕才能打開,那這個“按鈕”就需要讓人看起來是吸引人去按的,讓人知道這是“按”的動作交互,而不是“滑動”,體驗式展廳更需要帶給參與者良好的體驗,那就更要求設計的視覺避免有歧義。
(二)視覺流程分析
展示內的視覺流程設計,要符合人類的視覺順序規(guī)律,如:海報的右上角往往是我們的入眼處,設計中運用測量眼動軌跡規(guī)律去檢查自己的設計是否達到自己想要的視覺規(guī)律。體驗式展示空間中,除了作品本身之外互動的環(huán)節(jié)更是重點,而互動本身就更容易受顏色、圖形語言等視覺刺激,有時候觀看者的視覺流程甚至不是單向的,也包括曲線、重心、反復、散點等視覺流程[2],而最佳視域的決定地點應該與受眾的心理關系相關聯,離不開情感設計,看完什么作品,到什么地方情緒可能會怎么樣,這些都是需要去考慮的,而視覺就起到很大一部分引導作用,對于視線的捕捉、體驗的印象留存等都需要依靠視覺流程去給觀看者留下好的感受。
三、視覺藝術在體驗式展廳中的優(yōu)化戰(zhàn)略
(一)圖形語言符合邏輯
一方面,圖形語言能夠幫助觀眾對內容通道進行記憶強化,符合易取性和防錯性原則,觀眾在觀察圖像時能夠通過圖形的視覺傳達解讀其功能,結合時代發(fā)展的視覺規(guī)律對需要感受的信息進行合理的視覺圖形設計,提高視覺查詢的效率和信息識別的正確率;另一方面,也需要考慮人群,展覽的主要針對受眾是誰,如果是老年人和兒童,那么圖形設計需要考慮的內容會有些不一樣,如兒童可能更偏向于童趣風味更重的圖形設計,便于他們獲得更優(yōu)良的體驗。
(二)視覺流程符合思維
數字化下的視覺藝術起到一種交互作用,能幫助觀者進行分類區(qū)別、加強理解等,單獨的一些改變可能就會引起很多不一樣的視覺流程記憶,如色彩方面,利用色彩的特性和受眾對色彩產生的心理因素,讓色彩表達符合思維,我們常提到冷暖色調,正因為色彩在心理與物理上使人有溫度的感覺,在冷色調為主的展覽中,出現的小面積暖色調就會引起受眾的集中注意。同時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需要符合思維邏輯,視覺和思維也不可分,諾曼曾來中國演講,當按了PPT的控制器中朝向前方的箭頭時,PPT頁面返回到了上一張,箭頭在他看來代表前進,但設計者依據的思維是箭頭代表上一張。同樣,黃色在很多地方具有貶義色彩,但在中國是皇族的標志色。因此,要把握目標群體的視覺習慣。
四、結語
展示空間和視覺方面其實就像一種“容器”,吸引觀者并引發(fā)交流,在體驗式展廳中視覺藝術的作用更為突出,二者不再是完全的分開,互相補充說明,加強展廳中視覺藝術的作用,帶給觀者更好的體驗。
參考文獻:
[1]劉漢雨.體驗式展示設計的應用研究[D].山東工藝美術學院,2019.
[2]柳盼麗.基于視覺流程的展示設計研究[D].山東工藝美術學院,2017.
[3]沈海軍.視覺語言在博物館展示空間中的應用研究[D].江南大學,2009.
作者簡介:王羽菲,杭州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