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國產青春劇題材在小說、電視、電影多種媒介之間形成跨媒介敘事的互文性,由此構成了一個全新的故事世界,媒介平臺的不同,敘事方式也會相應地發生改變,本文旨在通過對跨媒介改編作品的分析,探討國產青春劇在敘事人物、敘事情節、敘事話語這幾方面發生的變化。
關鍵詞:青春劇;跨媒介敘事;互文性;敘事情節
一、引言
關于跨媒介敘事,業界有很多不同的概念,但目前學界比較認可的是亨利·詹金斯在2006年所提出的:“一個跨媒體的故事橫跨不同的媒介平臺展開,每一個平臺都有新的文本為整個故事做出有差異的、有價值的貢獻。每一種媒體都出色地各司其職、各盡其責。”[1]在形成新的故事世界中,故事的核心是不發生改變的,其次每個文本都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互相借鑒、互相牽連,將過去、現在、未來已知、未知、欲知的事情連成一個被無限放大的網狀可持續發展的故事敘事網,由一個文本對另一個文本進行吸收、改編鑲嵌而成的,我們稱之為“互文性”這個概念最早是由法國符號學家、文藝理論家朱麗婭·克里斯蒂娃提出。近些年由小說改編的國產青春劇比比皆是,小說也成為國產劇創造重要的渠道,進行改編后的國產劇相較于原創小說而言,在敘事人物、結構、情節、話語等都發生了改變,改變的背后是符合意識形態主流價值取向的熱度,也是值得我們期待的。
二、敘事話語的改造
話語一詞見于不同學科,運用范圍之廣,從敘事層面來說話語作為一種影視作品的表現形式。麥茨有過這樣的表述:“電影自始就是一門藝術,否則就一無所有。它的力量,或者說它的弱點,就是能夠容納從前有過的各種表現形式:一些是純粹意義上的語言,另一些只是相對的轉義的語言。”[2]正是從這個意義出發,我們從敘事角度看待影視藝術是語言與其他造型立體化的呈現,它不單單是以感官為主的文字形式供人們觀看,在固有小說基礎上進行了新形式的創造,由一開始的文字語言擴展為視聽畫面,也就是我們的視覺、嗅覺、觸覺都參與了影視作品的觀看,以前單一文字形式的小說閱讀方式呈現給大眾的是一種單調與枯燥感,人們也只能根據文字內容單憑自己豐富的想象力臆想畫面和空間,進行改編后視聽語言呈現的畫面直觀感呈現給大眾的是具象畫面,這樣更利于小說人物的塑造,小說表現的語言都具有一定的深度,會給人思考時間,但在改編成影視作品時要以更加合適的方式對小說語言進行處理加工,特別是一些低俗、不禮貌、違背社會主流價值觀語言,更要加強影視作品中的防范意識。如今年熱播的一部青春校園劇《少年派》,原著小說從敘事語言角度來說有很多的語氣助詞和網絡用語以及一些渲染氣氛的段落語句,如:鄧小琪:因為她是林妙妙。她的特點就是心大漏風呀!~~wuli——呀,你要是再不放膽追她,可能你就沒機會!而電視劇創作后,這些小說用語通過語言的轉義用畫面、演員的神情和動作直接呈現在屏幕上。使影視作品更加地貼近生活,能夠進一步的引起受眾共鳴。
三、敘事情節的升華
什么是情節呢?阿伯拉姆在談到情節時指出,“戲劇作品或敘述作品的情節是作品的事情發展的結構。對這些事情的安排和處理是為了獲得某種特定的感情和藝術效果。”[3]電視劇本身附帶商品屬性,無論人物形象塑造、情節緊湊還是故事走向都是為了能夠吸引更多的觀眾,提高收視率來盈利,電視劇在改編的過程中,情節原創是關鍵,任何一種跨媒介方式,都需要遵循互文性定律,對于情節的處理無非可以有兩個方面,一方面可以對影視作品中比較零散的信息重新組合,一一穿插在劇情中,使劇情節奏更加緊湊,敘事情節得到升華;另一方面對原創小說的主次要分配得當,有助于電視劇情節條理清晰,貼近生活,引起受眾共鳴。
四、結語
麥克盧漢曾說過:只有一種媒介成為另外一種媒介的內容,它的效果才強大而持久。[4]近年來,經小說改編的影視劇已經成為跨媒介敘事方式的一種發展趨勢,小說為電視劇的發展擴寬了道路,也為電視劇的制作注入了新元素,將感受為主的文字形式改編為直觀性的視聽形式,實現了對小說文本的重新建構,也拉近了與受眾的距離,無論是改編者還是創作者,都要不斷地提升自我修養與獨特的思想見解,創造出人們喜聞樂見的影視作品。
參考文獻:
[1](美)亨利·詹金斯.融合文化.新媒體和舊媒體的沖突地帶[M].杜永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153.
[2]宋家玲.影視敘事學[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126.
[3]宋家玲.影視敘事學[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197.
[4]胡亞敏.敘事學[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00.
作者簡介:崔卓穎(1994.3-),女,漢族,山西晉城人,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18級在讀研究生,專業為廣播電視,研究方向為廣播電視編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