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
摘要:當我們提到主持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主持人具備良好的口語表達能力,也就是主持人“能說”“會說”。因為“說”作為主持人與群眾進行互動的最直接方式,不僅能夠將節目內容傳達給群眾,同時也能反映主持人豐富知識素養、個人主持風格以及文化底蘊。在群眾文化活動中,演出串聯人就是主持人,而受眾群體其實就是人民群眾,在與群眾互動時,主持人的外貌、聲音等,都會對整個活動產生相應的影響。如何才能在群眾文化活動中取得良好效果,是每個基層主持人需要思考的問題,而在這個過程中,就需要基層主持人具備良好的互動技巧,使其可以拉近與群眾的距離。本文主要是探討在群眾文化活動中,基層主持人應當掌握的互動技巧。
關鍵詞:主持人;互動技巧;群眾文化活動;綜合素質
一、引言
沙頭街文化體育服務中心成立至今,主持人工作是該中心一項重點工作。隨著人們對于文化生活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也對主持人的要求不斷提高。主持人在與群眾進行溝通過程中,主要的責任就是幫助人民群眾了解到更多文化意義與內涵,這就要求基層主持人需要掌握良好的互動技巧,深刻意識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在主持節目過程中,體現出自己的教育水平與道德水平,為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的正面思想,并且讓人們感受到更多正能量。
二、群眾文化活動基層主持人應當具備的基層素養
(一)職業素養
職業素養作為人長期從事于某一項職業活動時應當遵循的道德行為規范,也是對職業關系與個人行為進行調整的基本準則。對于群眾文化活動基層主持人來說,應當熱愛自己的職業,只有真正熱愛職業,才能清楚這個職業所肩負的責任,才能以飽滿的職業精神與熱情投入到群眾文化活動中,認真地去了解文化活動作用與本質,掌握國家政策、方針,把握人民群眾的需求,服務群眾、扎根群眾,在活動中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并且將自己的精力與努力都奉獻在主持這個職業中。
(二)語言素養
作為一名群眾文化活動主持人,必須具備良好的語言素養。群眾文化活動基層主持人的工作其實從本質上看,與其他主持人是相同的,無論是哪種類型主持人,在工作中都需要具備良好的語言素養。比如在表達中注意用詞規范,具備個性化語言聲音、一定文化底蘊,語言素養也是一個主持人職業核心魅力根本。與專業文藝節目、電臺節目不同,群眾文化互動無法停機重錄或者精排細扣,在表演過程中也不可能提前錄制群眾的吶喊聲與掌聲,來營造演出氣氛,就要求主持人在主持活動過程中,必須學會根據活動的情況、類型、主題等,靈活地進行主持,并且學會與群眾進行互動。因此可知,群眾文化活動對于主持人的臨場發揮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與群眾互動能力等都有著較高要求[1]。
(三)文化素養
主持人具備良好文化素養,可以保證主持人精神成就深度與廣度得到更好的拓展與延伸。群眾文化活動客體、主題從構成角度來看,群眾文化活動現場群眾的價值觀、心理態度、審美觀差異、演員表演狀態等,都成為主持人在溝通時一個重大挑戰。因此,主持人切記在主持時不可完全的照搬主持稿,而是需要利用自身具備的扎實溝通技能、文化知識等與群眾進行溝通、互動,并且為群眾營造良好氛圍。除此之外,群眾文化活動成為傳播社會主義主流文化機制與核心價值觀有效途徑,主持人應當具備扎實文化積淀,比如掌握成語典故、名詞名句等,在表達與主持過程中,將自己對文化真實感受表達出來。除此之外,隨著群眾文化活動形態、種類的拓展,群眾文化也呈現出多元化狀態,因此群眾文化活動的基層主持人應當對地域文化、風土人情等進行深入了解,最終可以將地方特色文化與魅力展示給廣大群眾,拉近活動與人民群眾之間的距離[2]。
(四)活動現場掌控力
群眾文化活動現場人數不同,少至幾人,多至上千人的活動,因此就需要活動主持人具備良好的現場掌握能力。主持人應當不斷提高自身的各項技能,包括反饋、察言觀色、組織等。因為群眾文化活動受到時間、地點等多種因素限制,因此無法進行反復的排練,在開展活動時,也難以統一地點,所以主持人現場掌握能力,直接影響到活動是否能夠順利進行,也會影響到活動的進程與節奏[3]。
三、群眾文化活動中基層主持人掌握互動技巧相關內容
(一)活動參與對于主持人的要求
在開展文化活動中,經常涉及群眾與主持人交流互動環節,或者可以直接參與到文化活動當中來。在這個過程中,作為主持人需要把握好主持人與參與者之間的距離,傾聽參與者提出的各項問題,了解參與者所談到的與活動相關的內容,使群眾可以感受到主持人身上的吸引力與親和力。在描述相同事情中,主持人為了加強與群眾之間的互動,可以選擇一些通俗易懂的話題,幫助參與者更好地參與到活動中。在活動中,也經常性碰到一些說話邏輯混亂、口齒不清晰、不配合主持人工作的群眾,在這時如果不能妥善處理,可能會影響到活動順利進行,因此主持人應當具備良好的應變能力,比如遇到口齒不清晰的人,就可以讓對方回答“是”或者“不是”,通過這種方式,對方可以順利地完成活動[4]。
(二)主持人應當提高綜合素養
在開展群眾文化活動過程中,基層主持人應當在臺上保持良好的親和力,在鏡頭之前要表情鮮活、語言生動,并且符合當日活動實際情況,見到不同參與者,則可以利用臨場應變能力。比如對待重要人物提問時,必須保證語氣認真、莊重,給人感覺人穩重、可靠、有信任感,在主持時需要保證現場氣氛更加的活躍與輕松,盡可能選擇帶動現場氣氛的話題,幫助群眾可以愉悅、輕松地參與到當日的活動當中來,而所有的一切,都需要主持人經過不斷的總結與練習,不斷提高個人主持能力。通過這種方式,才能更好滿足群眾對主持人所提出的期待與要求。主持人在面對群眾時應當告別生活中的形象,注重個人氣質、道德修養與文化修養,保證自己有健康人格與機敏的思維,這就要求主持人在私下要不斷提高個人的道德修養與文化知識,并且善于從每次的活動中不斷總結經驗,掌握與群眾互動的技巧,最終將其更好的應用在群眾文化活動中,給群眾帶來一場又一場精彩的活動。
(三)群眾對于主持人要求
主持人作為活動順利進行根本因素,群眾將一些具有難度的問題拋給主持人后,主持人也需要想辦法主動回答,并且保證回答的內容大方得體,盡可能滿足群眾需求。這就要求主持人在日常生活中多積累生活知識,學會用合適的語言去介紹與描述各種事物,這些話題都來源于對群眾生活、社會現象的觀察與感悟,主持人可以利用報紙、電視、廣播、互聯網等多種方式,豐富個人的知識儲備,并且加強自身與群眾之間的話題,為日后迎接群眾各個難題做好準備。主持人需要具備良好的口語表達能力。一個話題的豐富性,需要主持人用良好的表達內容來傳遞給群眾,因此基層文化活動主持人每天都要說很多話,也要與群眾進行溝通,在開展群眾文化活動過程中,基層主持人必須最好充足的準備,保證自身具備良好表達能力,保證活動質量,才能避免在活動中介紹節目或者參與者時采用千篇一律的詞語,主持人利用新穎、有趣的詞語和新鮮生動的表達方式,也能幫助群眾更有興趣參與到活動到中來。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古人曾經說過“巧兒忘其為巧,創造而忘其為創造。”如果能夠達到這個境界,那么實屬難得。不僅能夠滿足群眾觀看時所提出的訴求,更可以完成親民實名,這也是對于基層主持人提出最大考驗。主持人作為連接群眾與節目的紐帶,想要成為一名有氣質主持人,不僅需要具備良好的非語言溝通與語言溝通能力,同時還需要多學習,不斷豐富自身知識儲備量,增長個人閱歷與見識,提高文化素養與審美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在每一次拿起話筒面對群眾時,都能自信從容,端莊優雅。
參考文獻:
[1]劉廣彤.群眾文化活動中主持人的非語言溝通和影響分析[J].大眾文藝,2020(03):9-10.
[2]嚴虹.群文導演工作芻議[J].文藝生活(藝術中國),2019(06):120-121.
[3]徐瑋婧.淺談群眾文化活動主持人職業特點及素養[J].影劇新作,2018(04):177-181.
[4]麻政明.群眾文化主持人的要求與個人魅力分析[J].新聞傳播,2017(12):106-107.